趙 歆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
關于大管演奏的呼吸技巧分析
趙 歆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摘要】本文首先對大管演奏中“呼吸技巧”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然后對大管演奏中的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及胸腹式呼吸等三種主要的呼吸技巧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其在演奏中的運用進行了評述,希望能夠為同類的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管;演奏;呼吸技巧;氣息控制
呼吸是人類生存的必須條件,同時也是管樂演奏的重要動力和基礎,對于大管演奏來說亦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呼吸是人的本能,而大管演奏雖然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但其活動量和活動范圍方面卻有著獨特之處。因此,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jīng)驗,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了探討。
良好的呼吸是大管演奏的重要條件和基礎,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大管演奏者來說,它不僅是技巧要素之一,也是音色的靈魂所在。很多大管演奏家和教育家都將“呼吸技巧”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來探討。在演奏大管作品時,氣息深則音厚,氣息淺則音薄。因此,要想音色優(yōu)美即充實而清晰,與氣息的寬廣、充實、平穩(wěn)以及自然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演奏者的音色、音準、吐音力度的變化以及對口、舌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呼吸與手指、唇、喉、舌、口腔以及腹肌的協(xié)調(diào)配合都將對音色的好壞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目前常用的大管演奏呼吸技巧主要有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及胸腹式呼吸等三種,這三種呼吸形式的技巧主要為:
(一)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主要依靠腹肌與膈肌的力量進行呼吸,在吸氣的時候,胸廓活動的幅度并不大,主要依靠的是腹肌的擴張,以增加腹腔的容量,拉緊膈肌,使橫膈膜下降,以便增加空間,吸入更多的氣體。該種呼吸方式需要腹肌與膈肌進行強有力的運動,尤其對于初學者來說,很容易就會感覺到疲勞。不過,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之后,隨著腹部肌肉的逐漸練成,疲勞的感覺就會有效的降低。該種呼吸方式的明顯優(yōu)勢在于吸氣深而迅速,具有很大的吸氣量,通過腹肌的有力收縮,能夠為演奏者提供把握高音以及彈奏出好的音色提供足夠的支持力。
(二)胸式呼吸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所有的呼吸方式都是胸式呼吸,這是因為空氣全都是吸到肺中去的,從而全部都能夠容納在胸中,該種呼吸方式主要是通過呼吸機的收縮來實現(xiàn)的,同時這種呼吸方式吸氣迅速,比較容易被初學者掌握,不過由于胸廓上下擴展不夠,吸氣淺,氣量小,容易緊張、疲勞,導致吹奏的氣息較短,因此,這種呼吸方式并不常在演奏中使用。但是對于較長、較快速的樂曲來說,沒有足夠時間進行完整的呼吸時,可以用該種方式進行快速的呼吸,也是通俗意義上所說的“偷氣”。
(三)胸腹式呼吸
該種呼吸方式是一種胸肌與腹肌共同控制運用的呼吸方式,其很好地綜合了兩種呼吸方式的優(yōu)點,吸氣時,肋間肌外展上抬,胸廓向上擴展,進行橫向擴展;而膈肌下沉,生成肺部膨脹時所需的空間,進行縱向擴展,這樣使氣息量達到最大。該種呼吸方式有著明顯的吸氣量大、氣息控制能力強等突出優(yōu)點,而且還能夠對呼氣時的氣流力度、速度進行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使得演奏者對聲音的高低、強弱進行更好的控制,在演奏高、中、低不同音域的音時,使氣息都有明確的支點,同時也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演奏者對音樂的表現(xiàn)力。胸腹式呼吸更多的適用于較慢樂章的演奏和大型樂曲的開頭。
(一)呼吸與“發(fā)音”
對于大管演奏者來說,做到發(fā)音準確清晰、松弛自如是對其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當前很多大管演奏中,很多大管演奏者的做法并不到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聲音不松弛、音頭過大以及音色不圓潤等突出問題。還有因為氣息不夠或沒有支點,用嘴巴擠壓哨片來收音,從而導致結束時音色發(fā)扁或是音調(diào)升高,這和呼吸是有著直接關聯(lián)的。
如何解決發(fā)音中的這種呼吸問題呢?吸氣的時候應該將身體自然放松,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將氣體平穩(wěn)、飽滿以及輕松地吸入到體內(nèi)。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吸氣必須由口鼻同時進行,以口為主。先基本做好吹奏時的口形準備再吸氣,吸氣多少根據(jù)樂句的長短、音量大小來確定。
(二)呼吸與“口型”
在大管的演奏中,呼吸與口型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很多大管初學者對口型有著不正確的認識,認為大管是用嘴在吹,以致于將大部分的力氣放在了嘴上,而忽視氣息對發(fā)音的支持。針對這種情況,吹奏者應該加強對口型的根本性理解,了解吹奏只是起著輔助作用,而在這其中呼吸仍是起著關鍵的作用。在基本形狀方面,兩唇稍收圓,下巴往下拉,類似發(fā)出“哦”、“嗚”音一樣,含住哨片,使氣流能夠不僅集中又可以柔和地呼出。而在關于雙唇的力度方面,吹奏者應放松嘴型,以達到控制力度自如的目的。
(三)呼吸與“吐音”
吐音就是舌奏音的一種,其音色像是弦樂撥弦一樣富有彈性。吹奏吐音時,嘴型發(fā)漢字的“突(tu)”音一樣,多用舌尖部位。此時舌尖對氣流起著“開關”的作用,舌尖向前堵住哨片,氣流被截斷。舌尖向后收縮離開哨片,氣流經(jīng)過簧片,從而使其振動發(fā)聲。同時,其還有效起到推送氣流的作用,推送力量的大小,決定音頭的強弱、軟硬,而音頭的軟硬又直接影響著音質(zhì)音色的需要。
總之,大管演奏離不開呼吸,呼吸作為大管演奏的必要條件,演奏者具備良好的氣息控制能力是大管演奏的重要前提。因此,演奏者應克服呼吸困難,以達到擁有好的呼吸技巧和對氣息的控制能力,從而演奏出非常優(yōu)美的音樂。
參考文獻
[1]張琳.試談大管在交響樂隊中的演奏方法[D].中央音樂學院,2011.
[2]朱效家.論“放松”在大管演奏中的作用[J].音樂大觀,2012,04: 140-141.
[3]史文博.略談大管長音的訓練方法[J].劇作家,2012,05:158.
[4]楊曉東.論大管吹奏方法[J].北方音樂,2010,05:72.
[5]賈大勇.淺談大管吹奏的方法[J].劇作家,2006,02:139-140.
作者簡介:趙歆(1986—),男,留美音樂碩士,雙專業(yè)(巴松演奏及室內(nèi)樂指揮),助教,現(xiàn)供職于武漢音樂學院。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2015年度重點規(guī)劃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5GAO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