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黎
(甘肅省慶陽市隴東學院附屬中學,甘肅 慶陽 745000)
?
淺談音樂教學創新中的文化傳承
姜 黎
(甘肅省慶陽市隴東學院附屬中學,甘肅 慶陽 745000)
【摘要】音樂教學創新不能忽視文化的傳承,以審美為核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音樂情感,重視音樂實踐和創新思維,注重傳統音樂,增強民族意識。
【關鍵詞】音樂教學;創新思維;文化傳承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實施美德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具有其他學科無法可比的優勢與無可替代的功能。然而,隨著大量流行音樂不斷涌入校園,盲目“追星”之風盛行,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健康心靈,也使校園的文化受到了污染。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人文精神的培養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音樂教學創新不能忽視文化的傳承,應把學生音樂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作為總目標。
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審美,在音樂課堂教學和創新中,牢牢把握音樂學科的音樂性這一原則是強化學生審美體驗的本源性建設。例如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教學中,如不注重文化環境的營造,學生感受的可能不是民間藝人阿炳在舊社會的人間凄涼,而錯誤認為是作者對大自然的謳歌。
音樂課的價值主要在于它的音樂性和審美性,這兩者是深深地根植于蘊育它們的音樂文化之中的,教師們只有在大量的實踐研究中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豐富的音樂文化內涵,并加以概括和提煉,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想象、去感受,獲得音樂與情感的共鳴,這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藝術修養是一個人審美素質的主體部分,是衡量一個人審美素質高低的主要指標,藝術修養的形成與發展是在藝術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完成的。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對文化的需求,而音樂教材由于受時代的局限,不可能是適應學生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因此,音樂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必須注意科學的整合現有的教學內容,使之成為富有文化品味的綜合化教學。例如在欣賞二胡獨奏《賽馬》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內蒙古人民賽馬的場景,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現手段,分析完樂曲的表現形式和民族特色后,又帶領學生隨著音樂的起伏,以體態律動來表現樂曲的情感,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由地扮演角色,用優美的舞姿表現樂曲的情感,最后又讓學生在了解內蒙古音樂的基礎上欣賞《萬馬奔騰》,伴隨著活躍的想象、強烈的審美情感,使學生的感知過程和體驗過程緊密結合、水乳交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加深了他們對美的形象的認識、和理解。這種審美認識,審美愉悅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學生的精神得到了充實,視野得到了拓展,感情得到了升華。
創新思維不等于胡思亂想,在音樂學習中,如何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于如何促使學生最佳地進行調控。例如在《金色的秋天》教學中,通過《金色的秋天》和《四季——秋》的學習探討活動,學生感受到了秋的喜悅和民族風俗的多姿多彩,通過配樂詩體會到了濃濃的秋意,通過《秋的私語》和《深秋》的國畫賞析理解了如秋一般的細膩情思,又通過《豐收之歌》聯想到了豐碩的收獲,這是一幅多民族、多地域、多控制、多層次的畫卷,使學生的心靈震撼著、感嘆著、翻騰著,激活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的思維,留給了他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巧妙運用各種媒介和材料,使舊觀念與新技術相互碰撞中產生出新思維、新觀念、在這中間,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思維方法,如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等等。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民族音樂正在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隨著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人們已清醒的認識到:傳統文化深深地影響著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成長。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民族音樂文化像一條歷史長河,一直在滔滔不絕的流淌傳播。民族音樂是中華古老文明的一朵奇葩。其發展與傳承在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中應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們應不斷更新觀念,尋求新的對策,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活力。一方面一些傳統音樂及現代作曲家的民族音樂作品我們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應促使學生用藝術的眼光來審視多元音樂文化的交流,在琳瑯滿目的藝術殿堂中提升對民族音樂的認識。例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倡導學生從對比比較中多角度的審視其藝術內涵,通過《藍色瑙多河》、《伏爾加河船夫曲》等外國名曲的賞析,以及《黃河大合唱》、《長江之歌》的了解,突出民族文化的博大與精深。總之,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我們更應該關注數千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海納百川的歷史特征。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感染力和最普及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時間的發展、文化的繁榮,相信我們的音樂教學必然會使更多的“藝術的生活著”。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認為,在現代生活里,一個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個不同程度上的“藝術家”。
參考文獻
[1]孟凡麗.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課程開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