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蘊璐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 樂山 430060)
?
中韓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性比較研究*
鄒蘊璐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 樂山 430060)
摘 要: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為此,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來扶持民族文化傳承工作,但是在貫徹落實施當中又總停留于表象。教育界屢次疾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結果卻是我國青年一代越來越多的不了解和不接受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由于工作關系,筆者有幾次機會接觸到韓國古典音樂界人士,雖然短暫接觸,卻為他們自身的音樂素養深感敬佩。韓國人不但在西方古典音樂屆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他們對本國民族音樂文化也是相當自豪和熱愛。為此,本文就以中韓兩國在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性上做相關比較研究。
關鍵詞:傳統音樂;音樂文化;比較研究
在今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國務院提出要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其中提出要開設豐富優質的美育課程,強調各級各類學校要重視和加強藝術經典教育,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課程。①從中不難看出,我國逐漸開始重視對美育課程中民族特色教育的傳授。文中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學校要開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這其中也體現了國家對傳統音樂文化發揚和傳承的重視。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上所做的工作還是相當薄弱的。而我們的鄰國韓國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性上做的更加堅定和成熟,也許我們可以從韓國政府及學校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上可以學習到一些寶貴的經驗財富。
韓國作為東亞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島國,論人口和國土面積都遠遠不及中國,然而韓流文化卻深深地影響了青年一代的中國人,乃至全球。在國際大型比賽的舞臺上,來自韓國的優秀青年演奏家也是層出不窮,讓我們不由得贊嘆韓國人的勤奮、努力與創新。深受西方音樂文化影響的韓國人,其本國的傳統音樂是否因此而受到冷淡呢?與此相反,韓國國樂的傳承與發展也展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地大物博,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擁有者幾千年的歷史,但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卻越來越少,更不用說傳統的音樂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大街小巷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國際舞臺上我們確實證明了自身的能力,但是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卻似乎已經被的大多數人忘卻,本民族的東西了解的人越來越少,這不由的使我們越來越擔心,本民族文化發展的未來:留下還是消失?音樂是傳播文化的最好途徑,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象征。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便是中國有聲的語言和歷史的見證,保護與發展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那么,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熏陶和西方文化沖擊的韓國,是如何發展讓這兩者并駕齊驅的呢?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目前,國內研究中韓傳統音樂文化傳播方面的文獻尚不多見,能夠查到的有中韓佛教研討會對佛教音樂方面有過研究,大多是關于兩國之間的交流文化研討。而對于韓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播與發展方面的文章還是能夠查到一些,以下列舉幾篇為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生趙晶晶寫的《韓國傳統音樂文化與教學的理論研究》,金順愛、尹愛青寫的《韓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評析——以傳承傳統音樂為中心》等,數量并不多見,但是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但是,從《韓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評析》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韓國政府教育機構對韓國當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性的研究與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同時也可發現,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將是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大勢所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觀點顯得愈加的寶貴。這點,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可以看出。
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質量體現了本國的音樂教育水平。中韓兩國在傳統文化、傳統音樂方面有極大的相似之處,雖然韓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受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但是韓國的傳統音樂卻很有自己的特點。在當今時代中,中韓兩國的音樂教育都在快速發展,中韓兩國的優秀古典音樂家們遍布全球各地,新興的古典青年演奏家、歌唱家也在世界各大國際音樂比賽中初出茅廬。然而在對比兩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似乎發現韓國對于本國的傳統文化更傾向于堅守,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反而越發的堅定了民族文化的信念。而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正面臨著失傳和消失,韓國的這些舉措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韓國是如何做到讓西方音樂文化與本民族音樂文化并駕齊驅的呢?本文將從韓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韓國美育教育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并與本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美育教育兩個方面進行對比,期望從中獲得一些參考和借鑒。
隨著時代發展的加快,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隨之漸漸消失,保護傳統文化已經時不可待。
1.韓國
韓國是一個重視傳統的民族,以儒家思想為文化精髓。在外界看來,韓國人對流行文化的引領備受世界矚目,事實上,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韓國人也做得相當好。
韓國各地有很多民俗文化展示館,大大小小的民俗文化都用來向游客展示和陳列本國文化。為了對傳統生活形態進行保護,政府出資加固和改善民宅,讓村民以原有的生活方式居住在村中。每逢周末,老師或父母經常會帶孩子到民俗村和博物館了解學習。
韓國人還經常利用韓劇來進行傳播民族音樂的推廣和傳播。除了利用韓劇熱潮推銷民族音樂,韓國音樂人也以國樂為題材創作出豐富多彩的音樂節目,使國樂迎來了一批青少年粉絲,更吸引了許多外國游客的關注。
音樂劇也是韓國向國人乃至世界傳播國樂的另一個成功途徑,它是將傳統國樂與現代音樂劇融合而成。結合韓國傳統歌舞、音樂、戲曲、雜技、服飾與現代多媒體布景、西洋器樂以及現代舞蹈,這種編創形式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在韓國,還有音樂人專門為少年兒童編創國樂音樂劇,內容情節則以孩子們喜愛的童話故事進行編創。
2.中國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擁有五十六個龐大民族,傳統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浩瀚豐富。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傳承,二是制度傳承。自然傳承主要分為個體傳承和群體傳承。個體傳承是指家族內的傳承,如前輩傳給晚輩。這種傳授方式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口傳心授的方式較好的保留了民間藝術原有的特色。我國代代相傳的民俗活動,是各種傳統音樂藝人大顯身手的場合,也是民間音樂藝人們進行群體傳承技藝的大好時機,如三月三、六月六、潑水節、火把節、重陽節、那達慕大會等等。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了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工。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因此出現了后繼無人的斷層現象,老一輩的民間文化傳承人由于經濟困難也無力繼續從事傳統文化傳承的工作。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傳統劇團有4000個左右,從那時起,劇團的數量就在不斷萎縮,到了2003年,還剩2600個,并且其中至少四分之一的劇團常年根本不演出。總演出場數由1985年的70萬場下降到了40萬場。觀眾人數也從1985年的7億人下降到了不及4億人。許多歌種、曲目、樂種也后繼無人,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離世而漸漸消失。
當前,我國的戲曲藝術也正面臨著改革創新,傳統的戲曲不被年輕人喜愛,戲曲傳承出現斷層,導致戲曲人才缺乏,這是目前戲曲藝術發展的最大障礙。
2006年,我國第十二屆央視青歌賽首次增設原生態唱法,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民間歌手,同時也讓國人了解到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但是在2013年第十五屆央視青歌賽中又取消了原生態唱法,也許是因為傳統藝術不能再推陳出新,也許是因為傳統藝術已經面臨滅絕消失,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我國的電視劇制作并不像韓國電視劇那么普遍的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夠在電視劇中看到介紹傳統音樂文化的就更不多見了。在流行音樂的領域,越來越多的流行音樂創作者開始重視和運用將中國音樂的古典元素融合進流行音樂中,這其中典型的代表曲作家是周杰倫,陶喆等等,他們將中國的古詩詞押韻與中國傳統樂器融入到音樂創作中。這種音樂嘗試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也同時帶動了流行音樂創作的中國風。
我國還有不少音樂工作者堅守著一線,開展著對傳統音樂文化實地走訪、采風工作。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老一輩音樂工作者呂驥、馮光鈺等老前輩開始著手中國民族音樂集成的編纂工作。這一套民族音樂集成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幼兒階段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其中離不開教育,讓孩子從小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將使他們更加熱愛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成為富有民族自尊和自信的人,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
1.韓國
韓國的幼兒教育史上也曾度過迷失期,因為過度模仿美國的教育模式,從而失去了了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造成那個時期一大批韓國兒童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模式變得西式化,從而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甚熱愛。這種情況引起了當局政府和幼教界的重視,他們開始反思并對幼兒教育進行改革,有意識的在教育理念中更多的融入本國的傳統文化。比如老師經常會帶兒童參觀民俗博物館或科技館,并有意告訴孩子這種民俗或者發明是唯獨韓國人才擁有的。在幼兒園放學時,也會讓孩子們手持韓國國旗回家,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孩子們的愛國意識。有的幼兒園還專門為兒童開設民族藝術課程,包括民族器樂和民族舞蹈課,可見教育工作者的別有用心。
2.中國
“中國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教育體系,有近20萬的音樂教師為21994.11的大、中、小學生提供音樂教育,并由388所各類高等音樂教育機構培養著各類音樂教師。”②應該說,他們對我國的民族音樂傳播和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主要是在“西樂東漸”的基礎上建立的。縱觀我國的音樂教育發展脈絡:從最初的學堂樂歌到20年代的德奧音樂教育模式,再到50年代的蘇聯教育模式,最后到80年代的西方現代技法和歐美港臺流行樂的引入,可以發現“歐洲中心論”主導著我國的音樂教育模式,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直到現在,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仍然還是以西方音樂教學模式為主導,并未形成具有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
目前,已經有大量的教育學者研究調查發現,國內許多大、中、小學生并不了解本民族的音樂,有的甚至是不喜歡,取而代之的是對流行音樂的瘋狂熱愛,其中包括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本民族的音樂也并不甚了解。
隨著西方幼教理念的傳入,我國幼兒園中又引進了蒙臺梭利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等新興教學法。新興教育理念確實開闊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也激發了小孩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完全照搬國外的教育內容,在我國也未必能行得通。國內許多兒童與生俱來的是中國話語感的發音,非常熟悉由中國調式音階組成的旋律,西方兒童音樂教學主要以英語為母語,音樂旋律以西洋調式為主。很多兒童即便是會唱外國兒歌,大多數也不明白其中的含義。長期接受這種西方音樂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兒童在成長中確實對本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從長遠來看會導致兒童在長大成人后缺失對本民族的了解和熱愛。
2001年9月我國頒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其中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幼兒園在借鑒亞洲其他國家的教學模式下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將中國傳統節日、民間音樂融入到日常教學中。筆者在中國知網查閱到,從1990年以后已經有相關學者開始著手兒童民間音樂教育方面的研究,人們逐漸開始重視兒童的民間音樂教育。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長期廣泛地運用到我國幼兒園的教學中,從網上資料顯示,全國也并沒有幾所像韓國那樣重視傳統民族文化啟蒙的示范性幼兒園。
1994年南京中醫藥大學與江蘇省省級機關第一幼兒園做了一份《傳統音樂與幼兒午睡》的研究調查,研究顯示傳統音樂對幼兒午睡有著良好的影響作用,幼兒醒后想象、記憶、思維等能力均有所提高,并且精神狀態良好,情緒飽滿。
傳統文化教育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其中傳統音樂也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國家以及教育工作者應給予一定重視并支持和鼓勵幼兒園創新民族音樂文化教育。
柯達伊提出,“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建立在自己的民族音樂教育基礎之上,就會像雙蓮斷梗一樣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國際的半文化之中。”
韓國在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大膽吸收歐美音樂和舞臺藝術語匯,努力實現著民族藝術的“品牌化、大眾化和世界化”。在韓國成為世界時尚文化中心的同時,韓國人也注重幼兒階段的傳統音樂文化啟蒙教育,重視韓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播。
相比較韓國,我國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上仍然任重而道遠。傳統藝術不僅亟待保護與傳承,其文化內涵也有待重新審視與發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賦予傳統藝術以新的內涵也是今天的藝術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 國辦發【2015】7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② 樊祖蔭,謝嘉幸.中國(大陸)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及前景.中國音樂,2008,02.
[參考文獻]
[1] 樊祖蔭,謝嘉幸.中國(大陸)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及前景.中國音樂,2008,02:141-146.
[2] 馮光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J].樂府新聲,2002,02:87-89.
[3] 段橋生,米瑞玲.中國傳統音樂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中國音樂,2006,04:120-122.
[4] 傅利民.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與傳承的相關思考[J].中國音樂,2015, 02:60-62.
[5] 鄭榮興.中國傳統文化與幼兒音樂啟蒙教育[J].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2,08:58-59.
[6] 譚宏.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的探討[J].重慶高教研究, 2015,01:112-114.
[7] 劉景容.如何在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J].教育導刊,2014, 05:165-166.
*基金項目:2014年度四川省區域和國別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師范大學韓國研究中心課題《中韓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性比較研究》研究成果(2014HYA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