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倫(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大學音樂教育中的人文素養探析
陳若倫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摘要】大學里的音樂教育專業肩負了培養音樂表演者和音樂教育者的重任。作為表演者,需要用飽滿的情緒、真摯的感情將音樂的魅力淋漓盡致地呈現給觀眾;身為教育者,要向學生傳遞音樂的文化、內涵、發展歷程以及藝術品格。在生活中,音樂所具備的藝術性特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作為大學的一門專業學科,人們卻往往會忽略掉音樂的藝術性和文化性,更為注重的是樂器的彈奏、合唱中如何指揮、歌曲如何譜寫等技巧性的知識,人文修養的缺失會讓音樂的魅力大打折扣。新時代下的大學音樂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更要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力和審美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
【關鍵詞】大學音樂教育;人文素養;音樂靈魂
人文素養,從字面上不難理解,“人文”即政治、哲學、文學、法學等人文科學,“素養”即人的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人文素養是指對人文科學的學習和鉆研能力,以及從中所體現出的以人為核心的一種精神,即人的內在品格。我們常說,音樂是有生命的,是有感情的,是有靈魂的。這個“生命、感情、靈魂”便是人文素養,所以,人文素養是音樂的根,只有從“根”上長出來的音符、線譜、歌曲、聲音,我們才能說音樂是有魅力的。
人文素養的核心,不是去彰顯能力,而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精神和信仰,是對人的思想、感情、價值的關懷,它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最基本的“德行”。人文精神可以引領著音樂向寬廣的、充滿希望的方向去發展,從而提高音樂的藝術美感以及人們的藝術修養。
(一)人文素養是新時期音樂教育中的必然需求
重視知識技能,忽略人文修養已經是大學音樂教育中的老現象了,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音樂表演者,他所表演的,也只是音樂的軀殼而已。表演藝術家之所以被稱之為“藝術家”,就是因為他的人文修養和精神品格令人敬仰,他對音樂有深刻的理解,對音樂中蘊藏的感情和內涵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藝術家和音樂的關系,就像是朋友知己,可以相互交流和理解。
現在許多從事音樂教學的老師都非常年輕,并且接受過系統正規的專業教育,各種樂器及樂理知識非常豐富,但是最終所講出來的內容卻空洞乏味,呆板無趣,學生完全體會不到音樂的精神和熱情。不是老師不會講課,也不是老師不懂音樂,而是心里缺少文化藝術素養的支撐。一位沒有人文精神的老師,他所講述的音樂,只能是皮毛。
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主要任務,便是培養表演人才和教育人才。同時,“表演和教育”也是音樂文化得以傳承的最主要的兩個途徑。因此,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人文素養的教育者和表演者,能夠承擔起“傳承”的重任。
泱泱中華五千年,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包羅萬象的豐厚文化底蘊。音樂作為藝術文化領域的一個分支,它同樣是一種精神、一種文明,更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和印記,沒有音樂的生活是無法想象的。通常情況下,我們強調的是藝術的品味和修養,而不是藝術的技能技巧。音樂是一種藝術,理所當然地,在音樂教育中,我們強調的應該是音樂的人文素養,而不單單是音樂的技術技巧。
(二)文化共性與音樂個性的均衡發展
人文素質教育,不是一天兩天便能完成的,它是長期的、復雜的,它需要生活和歲月的積累沉淀,需要人們在經歷中去反省、去感悟,通過不斷的歷練,最終提煉出屬于自己的精神財富。因此,人文教育沒有捷徑可尋,甚至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讓人文教育的成果立竿見影地展現出來。人文教育需要環境,目前看來,在大學中并沒有完全建立起這樣的環境。人文教育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意識和理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到音樂專業的教學中,對學生產生一種正面的影響,讓學生在音樂創作中會不經意地、無意識地想到“人文”這個概念。
作為普通的大學生,學習音樂專業當然也包括了學習文化知識,這是大學教育的共性。但是另一方面,音樂專業又有它特殊的要求,這就是作為“專業”的個性化特點。我們說人文素養在音樂教育中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但是這不代表要無限度地去強調和重視人文教育,從而輕視了音樂專業的個性化和特殊性。這樣就等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追求文化的共性,從而忽略了音樂本身獨有的藝術性的特點,這無異于舍本求末。既然把音樂當成一種專業去學習研究,首先要滿足的必然是專業的要求,以此為前提,我們再去逐漸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
為了追求人文素養,從而盲目增加文化課程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毫無針對性、一廂情愿地增加那些“大文化”課程,并不能給音樂教學帶來正面效果,反而會給學生增添許多不必要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人文素質的教育不能只重視專業培訓,不重視文化熏陶,更不能只看重考試結果,不在意學習過程。人文素質應該既看重眼前,又放眼未來,只有把目標與實踐有效結合,才能體現出人文素質教育的終極意義,它會讓學生對文化素養的理解從“不知”過渡到“知”,從知之甚少再到逐漸深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表演作品、分析作品,最終理解音樂作品的深層含義,提高自己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以及對音樂藝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及判斷力。
從更高的精神層面上來講,通過人文素質的教育,可以讓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類、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當面對某些重大事情時,能夠保持理智和清醒、內心堅定,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具備獨立的人格與尊嚴。這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良好的人文修養是當今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基本要求,發展素質教育不僅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更是21世紀我國教育的重要任務,是時代所需。當今時代對學生不斷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之外,自身更要有深厚的文化沉淀。
(一)優化課程,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
越是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越要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因為只有足夠深厚的文化積淀,音樂的表現形式、表現內容才會深刻,演出才會好看、讓人回味無窮。因此,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人文修養對于音樂藝術的重要性,并將這一認識落實到實踐中,甚至可以歸于教學計劃里,設置適量的課程,學生通過學習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法學等方面的知識,逐漸積累起一定深度的文化底蘊,讓文化去影響音樂創作,讓音樂創作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升華,以此達到文化與藝術的融匯貫通,真正實現將人文修養的理念滲透進音樂專業的教學中。
(二)創造人文素質的教育環境
人文素質的教育不是說教式、灌輸式的,它更多的是依賴周圍環境的熏陶。大學里的校園文化,正是一門環境課程,也被稱之為隱性課程。積極向上、朝氣蓬勃,洋溢著朗朗讀書聲的大學校園,每時每刻都在激勵人們向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去奮斗、去努力。充滿人文精神的大學校園會讓人時刻處于一種正能量的熏陶中,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形式,比如系列講座、知識競賽、開展書會、交流讀書心得、參觀人文景點景觀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活動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
(三)著重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師隊伍
從事音樂專業教育的大學老師,不僅要具備豐富扎實的樂理知識,更要在思想觀念上與時俱進,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音樂教育領域,要擁有令人信服的專業能力,要做“專家”,而在知識儲備上,則要成為“雜家”,除音樂之外的各個知識文化領域都要涉及到。如此,才能達成人文素質與音樂藝術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跟著老師來的,如果老師具備人文精神,非常有人格魅力,那么學生一定會在他的言傳身教中獲得文化的熏陶。
(四)轉變思想觀念,在教學中發掘人文要素
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觀念。老師要樹立起全新的教學質量觀,進而影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成才觀。打破傳統,推陳出新,從各類學科中去發掘人文教育的要素,尤其是文科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更要充分利用。與此同時,必須摒棄以往那種背題、圈書、劃重點的教學方法,要充分發揮文科的欣賞性功能,讓學生在賞析中去體驗和感悟,在感悟中真正領略到人文精神的力量,讓學生從原先被動地接受知識,逐漸轉變成主動地去享受知識,激發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辯證的理性思維,幫助學生建立起堅定的精神信念和政治信仰,使學生具備獨立判斷、思考、認知,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時代下,教育的四大支柱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以及學會生存。音樂教育不僅是培養人文素質的一種方式,它更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音樂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最顯著的特點是“育人”,而并非單純的“育才”,通過美育的方式去實現對學生的塑造和熏陶,這就是音樂教育的“育人”目標。因此 ,它的過程應該始終貫穿著美與審美的因素,是一種令人舒適的、由內而發的審美過程,并且十分具有美感。對于老師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美。如此,學生的情感、意向與思想才會受到音樂的影響,從而提升藝術品格,提高自身對藝術的鑒賞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溫桂生.加強大學音樂教育 培養創新素質人才[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05).
[2]張玲,劉紀秋.完善我國大學音樂教育模式的措施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