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婷婷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
解讀《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成長與死亡
賽婷婷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摘要:《芒果街上的小屋》以自傳體的方式描述了成長在美國西語裔小女孩埃斯佩朗莎是如何成長為一位具有獨立思考意識的女性。小說記錄了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挫折失敗,實現頓悟,明確夢想的完美蛻變,并通過小女孩埃斯佩朗莎對死亡話題的幾次思考,記錄了她成長為一位成熟女性的過程。表現了她不愿再被束縛,渴望改變命運的高度使命感。同時,她愿意為整個族裔的發展做出貢獻。在尋求夢想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應該為之付出努力,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踏實。
關鍵詞:成長小說;成長;死亡;《芒果街上的小屋》
0引言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被大眾所廣泛接受的、純凈的、唯美的小說。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以及長大后對實際意義上和精神上“家”的追求。它也是美國現在最流行的經典小說之一。
1一種環境,兩種思維,多重角度
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下的兩個人種——白人和黑人。他們的交際圈不同、文化不同、夢想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同種族發生沖突混淆在一起。埃斯佩朗莎為夢想而戰,實現了最終的成功。
1.1一種環境,兩種思維,多重角度——拉丁美洲社區和芒果街
霍夫斯泰德說,全球化的浪潮是粗略的、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但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流與溝通方面仍然存在著障礙,由此,就會產生誤解、困擾、斗爭甚至是激烈的沖突。在美國,種族歧視、種族隔離存在于政治、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來自于不同種族的人并不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甚至為了謀生存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表現為無效溝通。
1.2一種環境,兩種思維,多重角度——芒果街上的奇卡諾人
在殖民主義的文化背景下,我們傳統地把種族定義為是不同的基因結果在一起。縱觀歷史,奇卡諾人被長期忽視,有著低下的社會地位、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對奇卡諾人來說去尋求一個新的身份是至關重要的。在《黑皮膚白面具》這本書中,法農使用了心理學分析和心理學理論解釋了黑人所經歷的獨立與不足的感覺,同時也延伸到性別不同和政治色彩方面。這些都是對性別、種族和國籍而言,但它同時也譴責了美國存在的種族歧視和種族偏見。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中,完全的人類身份認同都被白人標上了“不可標實”的標簽。盡管奇卡諾人被合法地分類為白人,社會輿論仍堅持認為奇卡諾人是一張“混雜的臉”,在美國社會他們作為公民所應當受到的待遇,并沒有什么特殊變化。
2尋找獨特的身份定位
2.1成長領路人
成長小說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成長領路人。他們分別在這個社會上會扮演很多角色、有不同的身份和行為方式。他們都對埃斯佩朗莎影響很深,甚至改變了她的世界。
2.1.1正能量領路人
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有幾位女性對于埃斯佩朗莎是起到模范作用的,她們為主人公在成長的道路上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1.曾祖母
埃斯佩朗莎出生在馬年。據說出生在馬年的人一生都會運氣不佳,但是埃斯佩朗莎不同意這一說法,而且認為這只是個謠言。因為她聽說她未曾謀面的曾祖母就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人。
2.薩利
薩利是埃斯佩朗莎的閨蜜。她非常漂亮,每個人都會效仿她做的事情。埃斯佩朗莎向她學習如何涂抹埃及化妝品。薩利的生活加速了埃斯佩朗莎的思維,使得她為薩利也為自己開辟新的道路。但是薩利最后離開了芒果街,與一名售貨員結婚,薩利說她是深愛這個男人的,但埃斯佩朗莎卻認為這是一種逃避的表現,毋庸置疑的是薩利的生活狀況確實有所提升。
2.1.2負能量領路人
密涅瓦的丈夫經常打她。每次被打之后她都會來找埃斯佩朗莎幫忙,而埃斯佩朗莎能做的就為她讀讀詩,讓她心情平復一下。
3成長的涅槃
埃斯佩朗莎慢慢地進入了青春期,她不再像過去一樣幼稚,好奇心使得她從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事情。
3.1奇卡諾人的冷漠與無情
大部分奇卡諾人只是選擇一種極端的生活方式,他們或者是醉心于自己的本族文化而忽視安格魯文化,或者是完全同化于安格魯文化中,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這兩種生活方式,都會使他們不斷遭受種族歧視和壓迫帶來的威脅。挫折和失敗讓他們懷疑自己生活的意義。
3.2埃斯佩朗莎的決心與斗志
埃斯佩朗莎并不想成為一個被婚姻所困整天抱怨的女人,她嘗試向命運抗爭。在她的努力下,成功地逃離了芒果街,并在主流社會獲得了一種獨立的思想。面對這些危機和改變,她用她強烈的意志走向了成功的道路。盡管有她鄰居的阻撓和來自白人鄰居的壓力,她仍一直堅持奮斗。
4結語
芒果街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國移民在多種文化背景下生活的艱難處境。在主流白人社會和少數民族之間有著一種非常緊張的關系。芒果街上發生的事情揭示了在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沖突和身份認同。在一個國家中,不同的生活圈子和多種夢想會使得沖突變得更加嚴重。
每個青少年在他的生活中都會經歷“成長”和“死亡”。有些可能是甜的,有些可能是苦的。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而不是退縮,戰勝他們、建立自信。為自己的族裔、家庭乃至自己的夢想貢獻一部分力量,因為我們在兒時遇到的困難都會是我們在未來成為一個有力量、有遠大抱負的青年人的一塊墊腳石。
參考文獻:
[1]桑德拉· 希斯內羅絲. 《芒果街上的小屋》. 江蘇: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2012.
[2]芮渝萍. 《美國成長小說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3]羅鋼. 《后殖民地注意文化理論》.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編輯文新梅)
An Analysis on Death and Growth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SAI Tingting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0, China)
Abstract: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autographically depicts a Spanish girl Esperanza, who lives in America, turning out to be an independent woman. It demonstrates perfect changes including the setbacks she had experienced and dreams that had come true in her process of growth. The meditation on death accompanies the girl’s realization of being maturity. And it presents she was reluctant to be controlled and eager to change her destiny as well as a highl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her community. Everyon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achieve dreams and be a down-to-earth person.
Keywords:initiation story; growth; death;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中圖分類號:I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2-0101-02
作者簡介:賽婷婷(1990-),女。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