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艷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800)
職業幸福觀: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主觀維度
張國艷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800)
摘要:高職教師的幸福觀既存在著與教師職業幸福觀的共性,也有因自身、社會環境等因素所決定的特殊性。在新時期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深入進行過程中,需要重新審視與厘清教師幸福觀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加強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必須堅定正確的教師職業幸福觀。
關鍵詞:職業幸福觀;高職教師;幸福感
0引言
在我國職業教育日益發展的時代,高職教師的職業付出對培養人才益發息息相關。而高職教師對職業的投入程度往往受其職業幸福觀影響,面對經濟利益的巨大誘惑,高職教師堅定正確的職業幸福觀尤為重要。高職教師幸福觀既存在著與教師職業幸福觀的共性,也具有因自身、社會環境等因素所決定的獨特性。因此,要實現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要從兩個維度著手:一是高職教師自身正確理解教師職業幸福的內涵,樹立正確的職業幸福觀;二是社會對高職教師給予制度與人文關照。
1正確理解教師職業幸福的內涵及特點
幸福觀是一種價值觀,一個人對幸福有什么樣的期待,對獲得幸福的手段的選擇和定力都反映著對幸福的理解,綜合體現著個人的幸福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是指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過程中,由于感受到和意識到自己的理想和價值目標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因此,所謂教師幸福,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識到自己的理想和價值目標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這種滿足實際上就是幸福感(故本文中“幸福”與“幸福感”基本通用)。教師幸福與其它職業勞動幸福有相同之處,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1.1在與教育對象的心靈互動過程中,教師的內心世界年輕而充盈
每個人都必然從實際生活條件及其比較中產生一定的人生價值目標和理想,同時在意識和情感中形成幸福和不幸的道德觀念。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充滿活力的青年、少年和兒童。世界上再沒有一個職業像教師職業這樣每一天接觸到的都是年輕人,教師始終要與年輕的心靈世界相交流,也只有教師這個角色才能最深切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之中。教師不僅以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教育學生,而且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過程中,學生們旺盛的青春活力也會感染每個熱愛教師職業的“園丁”。一個優秀教師總是能夠理解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并且以年輕的心態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在這一心靈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投入的是生命和人格,收獲的是的充實、神圣而又年輕的內心體驗。教師把自己全部的道德情感都傾注在塑造美的心靈這一崇高的活動之中,由此所產生的愉快心境和幸福感受是其他職業所體會不到的。
1.2在人類文明的傳遞與再創造過程中,獲得奉獻與收獲的雙重體驗
教師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每天接觸的都是知識,但教師的樂趣卻不僅僅滿足于自己發現、獲得了多少新知識,教師的更高精神追求是把自己已“內化”的知識傳遞、轉換到學生的頭腦中。作為知識信息的傳播者的樂趣和自豪,唯有教師才能體會得到。因為教師傳授知識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復述,教師的每一次課堂教學,都是一次創造性的勞動,都是一次藝術加工的過程。在一次次進行分析、綜合,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方式、方法,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中,當教師看到自己的勞動收到了滿意的效果時,那種自豪和幸福是難以言表的。有多少優秀教師在追求、創造著讓學生感覺享受的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境界。也正是在這樣引人入勝的文明的傳遞與再創造過程中,教師們收獲著奉獻知識的樂趣,樂而忘憂,倍感幸福和自豪。
1.3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步入實現自身價值的崇高境界
這里的“實現”,包括人生價值實現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幸福是教師作為主體對自身職業生活的評價,它不是教育生活實踐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暫時的愉快和滿足,而是來自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定階段或全部實踐過程所做出的總的評價。
教師勞動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能為祖國建設服務的人才。一個優秀教師的理想和目標莫過于他的學生們堪為國家棟梁,桃李芬芳,遍及天下。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必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豐厚的學識培育學生。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會把熱情樂觀、精益求精、正直無畏、任勞任怨的精神品質傳授給學生,同時把自己的全部才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學生。從一個成功教師的學生身上往往能夠看到這個教師的“影子”。為了追求這一神圣的理想,教師總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澆灌在教育這片沃土上。在這種無私奉獻中,即使物質生活有所缺憾,只要教師的理想和價值目標得到實現,教師仍然感到無尚光榮與幸福。
不僅如此,一個優秀教師的理想常常表現為進一步的升華追求,也就是“青勝于藍”的境界。教師最大的成功和喜悅莫過于自己能夠造就出超越自己的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才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這便是教師在創造人生價值的過程中所獲取的人生幸福的真諦。[1]
1.4在與教育對象的情感交流過程中,建立美好、持久的師生情誼
教師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求知成才的導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分量。夸美紐斯指出,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教師教育行為的示范性,決定了教師的思想品行、治學精神、思維方法等,無不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同時,學生一般都有“向師性”,研究表明,任何年齡段的學生都有尊崇教師,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懷、尊重,希望教師能夠負責任地鞭策他們的傾向。
教師行為的示范性與學生的“向師性”是一對互動的關系,互相作用,互相促進。因此學生不僅在幼年時期喜歡模仿教師的言行,喜愛那些樂觀開朗、細心和藹、講課生動的教師,而且隨著年齡和求知欲的增長,學生們會越來越熱愛、尊敬那些德才兼備的教師,并由此與自己深愛的教師建立起深厚的情誼。當這種師生情誼經過歲月的磨礪仍不褪色、愈發香醇的時候,就成為教師無可替代的幸福感受。
2新時期對高職教師幸福感和幸福觀的重新審視
前述教師幸福主要體現在教師職業活動過程中的精神層面,但不應當由此忽略教師面臨的現實狀況。中國傳統的教師觀傾向于把教師定位為苦行僧一樣的角色,好像教師就只能安貧樂道,甚至不食人間煙火。在人們定勢思維里,似乎只要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自然就是快樂幸福的,由此導致社會對教師幸福關照的不足乃至缺失,對不同層次的教師關照程度差距也特別大,特別是職業類院校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尊重程度方面有著一定的偏頗。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不盡人意,職業倦怠感不同程度存在,這直接沖擊高職教師的職業幸福觀。
新時期高職教師的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在滿足高職教師主體在同時期與社會其他群體平衡性的經濟定位的基礎之上,然后才能夠要求高職教師確立正確的職業幸福觀。費爾巴哈曾說:幸福必須是生活的,生活必須是幸福的。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不能只站在精神立場上去單純要求安貧樂道、甘做蠟燭,而忽視高職教師作為“社會人”的基本需求而強求教師做“圣人”。所以,在談高職教師幸福感和幸福觀這個命題時,社會首先要給予高職教師以客觀關照,然后,再談應當確立什么樣的職業幸福觀。不能因為強調教師職業精神價值的實現和享受,而忽視對高職教師幸福的經濟基礎關照。
社會對教師的幸福關照,應該把前述經濟基礎包含在內,給予高職教師以制度和人文關照,這也是教師獲得幸福感的重要外部條件。
3高職教師自身應當加強幸福觀的培養
有什么樣的職業幸福觀,就有什么樣的職業行為。高職教師的幸福觀是推動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只有在追求職業幸福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不斷克服缺點,擺脫干擾,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3.1提升職業素養,處理好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關系
幸福是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統一。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作為現實的社會存在,使得人們追求滿足一定的物質生活質量,這是無可非議的。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2]高職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科研水平、專業基本功等基本職業素養,是應對職業壓力、保證獲得物質幸福的前提;但教師勞動的特殊性及職業幸福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追求是超越物質生活的。當教師把精神生活的充實看得比物質生活的富裕更重要時,他才能夠精益求精、甘為人梯,品嘗到屬于教師的那份快樂和幸福。
3.2追求合作共贏,調整好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的關系
幸福范疇的道德意義還在于個人幸福和社會整體幸福的統一。現代社會團隊合作、集體和諧、單位溫情是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單純的個人幸福是一種虛妄。高職教師職業的行業性,以及現代社會的合作性凸顯,都決定了高職教師必須學會在營造和諧共贏的集體氛圍中成就個人的自我價值實現。把集體幸福作為個人幸福的基礎,才能實現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的統一,才能找到真正的個人幸福。“那些為最大多數人們帶來幸福的人,經驗贊揚他們為最幸福的人。”[3]因此,高職教師要學會在專業發展的共贏中去獲得個人成長的幸福感,在學校發展的榮耀中去享受個人價值實現的榮譽感。
3.3端正職業態度,協調好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關系
高職教師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能夠主動地對自身的工作表現做出評價,并通過自我反思的過程,準確地把握角色地位。[4]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全部生活活動是勞動創造、享受和生存,而真正的生活內容是勞動創造。這三方面內容的和諧發展就是幸福。而達到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創造和享受的統一。高職教師應該端正職業態度,不因為社會上存在某些對高職的輕視而自我貶低,高職教師同樣可以在付出中創造,在創造中收獲幸福。
4結語
總之,高職教師只有培養并堅定正確的職業幸福觀,才能在充滿各種誘惑的不正當利益面前,不失教師人格,保持教師形象,獲得頑強的力量戰勝職業倦怠,在教育教學科研工作中不斷超越自我,享受創造幸福的過程與結果。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邱菊.需要層次理論下職業院校教師幸福感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4(5):71.
(編輯馬海超)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Happiness: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Happiness
ZHANG Guoyan
(Ningbo Polytechnic College, Ningbo 315800, China)
Abstract:There is something comm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happiness and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happiness, but then, there exists the unique situation and expectation in the concep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happiness because of its social comprehensive factors as a special commun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reexamine and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happiness, meanwhile, to strengthen the morality construction and persist in the right concept of teacher’s vocational happiness firm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concept of professional happines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concept of happiness
收稿日期:2016-02-12
作者簡介:張國艷(1967—),女。黑龍江尚志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5-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