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瀟琪
(哈爾濱石油學院,哈爾濱 150027)
SLA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郭瀟琪
(哈爾濱石油學院,哈爾濱 150027)
摘要: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應遵循語言習得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中國的英語教學實踐中?;诘诙Z言習得理論,研究和探討了互動語言習得與課堂教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大學英語教學;相互作用;教學方法
0引言
克拉申(1982)提出的輸入假說解釋了“習得”的誕生過程,即當學習者接受的語言信息輸入略深尚未理解的時候。根據(jù)這一假說,教師應該把學生放到可理解信息的輸入和反饋的學習環(huán)境中,以便讓他們“獲得”語言。
“輸出”與輸入相關,是一個術語。輸出理論提出者的斯溫(1985)表明,學習者應該利用其獲得的語言資源產(chǎn)生“可理解性輸出”,并提出了“相互作用”與“可理解性輸出”。課堂互動有助于學習者的“輸入”和“輸出”。通過課堂互動,語言環(huán)境和學習者的內(nèi)部機制使學習者“輸入”和“輸出”過程中獲得語言。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理論來設計課程,通過以交際與任務學習為目標的教學活動,使學習者最大限度地實踐生產(chǎn)“可理解性輸出”,從而使語言習得發(fā)生。
1二語習得中課堂教學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
學習和教學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所以是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埃利斯稱之為“教育方法”,把語言習得研究與語言教學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如“語言輸入”和二語習得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然習得”和指導學習之間的差異等。
課堂教學是與二語習得的兩種形式緊密聯(lián)系的:即“自然習得”和“課堂學習”,這在二語習得里是相互交織并相互影響的。埃利斯(1994)指出第二語言教學的語言習得,無論是形式教學還是創(chuàng)造條件的方法,都將以間接的方式導致課堂里自然習得的增加。顯然,課堂教學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是積極的,且有益于語言習得。
2二語習得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作用就是幫助教師科學地制定教學計劃和選擇教科書,明確教師的職能、責任和教學態(tài)度,并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語言輸入、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課堂中語言習得模式的理解和教學計劃的指導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語言教學理論的理解起著實質(zhì)性的作用。如大綱設計、教材選擇、具體的課堂活動和作業(yè)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二語習得研究也有助于使教師認識到,他們不僅是學生和學習評估的控制者,還是學生學習的教授者、課堂活動的顧問、參與者、合作者和心理支持者。教師應通過鼓勵學生采取必要的學習策略來加快他們的學習過程。
現(xiàn)代語言學家認為,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制定計劃、管理互動、監(jiān)控學習、解釋難點,并及時地提供反饋學習。在指導學習者學習中,只有教師知道自己的職能和責任,學習者才會理解并參與到課程計劃中,選擇學習方法,積極參與語言學習活動的設計,并為他們的學習承擔責任。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
3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在20世紀50年代,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了語言能力的概念。針對這一理論,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交際法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接觸和利用豐富的真實的自然語言以形成用英語溝通的能力,根據(jù)社交,需要在邏輯的、合理的情境中安排真實的材料。如果可以真實地在課堂教學中使用這一方法,則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zhì)量。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優(yōu)勢已逐漸出現(xiàn)。多媒體技術操作方便,可彌補直接方法、音頻語言法、情景法和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的交際法中的不足,提供更豐富的圖像、影音、視頻和文字。目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方法包括直接法,視聽語言法,情景法和交際法。
4結語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語言教師應努力學習和掌握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深入思考二語習得理論與語言教學之間的關系,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接受的二語習得理論的科學指導、以正確的方式了解的語言教學的導向制定教育教學決策,把新的二語習得理論注入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重新界定教師在語言教學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樹立教師新的形象、責任感和教學態(tài)度,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技術,提高課堂語言教學的效率,并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穩(wěn)定增長。
參考文獻:
[1]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Cohen ,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Cook,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2000.
[4]Xiang Maoying. Influences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J]. Foreign Languages & Their Teaching , 2003. 3.
[5]Zhou Ping & Zhang Jisheng. On the interaction of SLA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 Foreign Languages & Their Teaching , 2003. 2.
(編輯趙欣宇)
The Study of SLA Theory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O Xiaoqi
(Harbin Institute of Petroleum, Harbin 150027, China)
Abstract:Both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follow the natural la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t’s an important task that we are facing to apply the fruits of SLA research to China’s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theory,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SLA theor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raction; teaching method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簡介:郭瀟琪(1983-),女。碩士學位,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5-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