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末
摘 要 體育教育專業是高等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最為重要的專業,從恢復高考以來為中國培養了大量中小學體育教師,但隨著時代的前進,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多的被學校和社會淘汰。本文從教育的本質出發對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等幾個問題作了一些討論。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思考
當前學校體育較之上個世紀有了很大發展,在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除了上好課堂45分鐘體育課,還需要有更多的課外體育輔導的過硬本領。比如在大課間組織健美操,啦啦操一類的舞蹈,比如在放學后組織乒乓球隊,羽毛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籃球隊,跆拳道隊等。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在45分鐘的體育課上的確有很好的表現,但在課外體育指導方面就顯示出了能力的不足。無論是學校方面還是家長方面都更傾向于聘請有過專業運動員經歷的或運動訓練專業的體育人才。原因是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專項能力不突出,從體育項目角度看,每個項目都學過,但每個項目水平都非常有限。
1 體教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
課程設置是課程方案中的一項主要內容。課程設置是學校合理調配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師資水平,體現地域特色,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廣適應和重創新的復合型人才的保證。因此,在各專業課程方案中,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校落實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的質量。
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實踐教學三個部分。必修課包含公共課(政治理論課、工具課)、專業課。選修課包含專項主修課和選修課。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軍訓、實習、勞動、畢業論文等。由于實踐教學環節時間相對較為集中,又有一定的機動性,各校的狀況也不盡相同,因此本文只對各類課程設置進行比較分析。
在體育教育的專業必修課里涵蓋了體育的大多數重要項目,田徑,體操,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武術,摔跤,游泳,滑冰,手球,棒球,舉重等,這些項目能否開設基本取決與學校場地和器材的提供情況。比如冰球,橄欖球沒有開設,是因為沒有相應的防護工具。所以這樣的必修課程就顯得不是非常必須了,這些課程少則18學時,多則幾百學時,這些大量的必修課程占用了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從而擠占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選修課的課時,拿2013級學生體育選修課的課時來說162學時,分3個學期上完,這樣的課時投入和田徑,體操幾乎沒有差異,和三大球相比也沒有多大差異,也就是說學生的專項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重視,當然沒有一技之長。還有一種觀點說專選的內容不能只存在與課堂,還要有大量的課下練習時間,這個問題不僅要從課時角度去考慮,還要從體育這門學科的本質來考慮,即運動員需要體能的恢復。學生從事體育訓練與理論課不同,理論課可以一天連續上若干節,但體育訓練課程就要考慮到學生體能的情況了。換句話說是大量的必修課程占用了學生寶貴的體能。田徑,體操固然是運動之王,可以提高人的基本運動能力,但是在大學期間用大量的課時和學生的體能來練習是否有足夠的必要還待考證,田徑和體操中其實是分為很多小項的,退一步說是否可以考慮拿全部的田徑課的課時學習一個小項,比如跳高,這樣即達到了田徑對人全面素質的提高,又讓學生有了一技之長。同理體操也是一樣。
2 體育教育專業教師對于專業的理解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基層體育教師,這一點深入每一個體育教師心中,所以每一個項目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絕對不會忘記教師教法這類內容,二十多個項目其實就等于二十多次教法課,這也是體育教育專業巨大的課時浪費。體育課堂的組織的確至關重要,我們是否可以專門開設一個教法課程,規范教師專業用語,隊伍組織與調動等教學教法的問題在一門課程中集中解決。這樣就可以節省下來很多時間讓教師和學生真正在專業上下一點功夫。
3 幾點建議
3.1 增加選修課,減少必修課的比重
必修課與選修課實際上標志著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統一性和靈活性的關系,一個社會對體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是單一,其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中必修課就越多。但當新世紀社會發展對體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出現多樣化的趨勢時,選修課的比重就得相應地增加,充分體現出課程方案的發展趨勢是學生選擇課程的自由度越來越大。選修課學時的大量增加,既保證了學生所學選修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保證了學生有自由發展的機會,從而促進個性的發展。或設計限制性選修課,比如田徑和體操二選一,再比如單杠,雙杠,鞍馬,自由操四選一,再比如足籃排三選一等等。
3.2 加強專業學科課程,相應減少理論課程的比例
基礎理論知識是一切專業學科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能更好地接受和處理知識經濟時代巨大的信息量。但是,體育學科有體育學科的特點,體育學科更著重本體感受,從紙面的來的東西不是自己的。術科課程比例的增加并意味著學生將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術和技能。。
各個學校還可以因地、因校、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地開設各類課程,各個學校可根據培養目標和規格充分運用各校獨特、寶貴的教育資源,建設本校課程,形成課程特色,為社會培養特色人才。
3.3 足選修課,增強適應性,提倡課程小型化
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要適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同時又要適應知識化和信息化社會建設的需要,以應對21世紀對體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和市場競爭的挑戰。在培養模式上要從過去以培養“體育專才”為目標向以培養教師為本,輻射其他體育相關領域的“體育通才”。轉變選修課程體系與結構的改革是體現培養寬口徑、高素質、廣適應和重創新的體育教育復合型人才規格的重要環節,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新型的知識體系、扎實的專業技術和熟練的專業技能。這種選課方式為學生發現、發展各自的志趣、潛力和特長創造了條件,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改變了過去所培養的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狀況,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突出發展個性,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作者簡介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 0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