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寬宏
摘 要:我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質量問題也更加受到關注。高中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綜合發展。作為工具學科,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與學生能力的培養,本文針對這個方面進行幾點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有效性教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156-01
高中階段,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由于一部分學生的數學思維膚淺,不同學生認知水平上的差異以及教師教學思想僵化等問題,使得數學教學效率不高,積極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同時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這樣才能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一、合理運用數學思維,促進教學有效性
解題的第一步是審題,學生審題要細致,挖掘其中的內涵,否則,解題思路很容易出現偏差,一旦解題解到一半發現思路錯了,很可能已經沒有時間在重新來過了,錯失了一個拿分的好機會。所以說認真審題十分關鍵,教師要幫助學生從以往囫圇吞棗的審題思維向客觀、冷靜、細致的審題思維轉變,這也是運用數學轉化思想的第一步。
例如:已知sin(2a+b)=4sinb,求證:3tan(a+b)=5tana。這是一道三角函數的題目,教師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去審題,首先進行題目分析,發現已知條件中分別為∠2a+b和∠b,函數為正弦函數,而結論需要證明的是正切函數,同時兩個角也不同,結論中的是∠a+b和∠a,已知條件與結論中的角并不同,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轉化思維,仔細審題之后發現,2a+b=(a+b)+a,b=(a+b)-a,在明確了這一點之后,通過兩角之和與差的正弦公式證明如下:
∵sin(2a+b)=4sinb
∴sin[(a+b)+a]=4sin[(a+b)-a]
∴sin(a+b)cosa+cos(a+b)sina=4sin(a+b)cosa-4cos(a+b)sina
3sin(a+b)cosa=5cos(a+b)sina
兩邊同時除以cos(a+b)cosa可得3tan(a+b)=5tana
∴3tan(a+b)=5tana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轉化思維在數學解題過程中的運用非常重要,教師幫助學生掌握這種思維方式,并指導他們合理運用,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視概念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探究
數學學科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概念的抽象化,學生對于各種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總是摸不著頭腦,教材中給出的定義和性質等,都沒有具體的推理過程,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那么為了能夠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先進的教學設備,比如多媒體設備,利用這樣的設備,將各種抽象畫的圖形,概念,用較為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更加容易。
比如:《空間幾何體的體積和表面積》教學,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制度長方體的動畫課件,講課之前將這個課件出示給學生,并引導他們回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V長方體=abc,或者是V長方體=sh,然后教師通過操作多媒體設備,改變課件中長方體的形狀,使其向左或者是向右傾斜,但是高保持不變,然后讓學觀察并思考,“這個時候該四邊形的體積與原來長方體的體積是否相同?”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上的空間圖像,很快就能回答出“相同”的答案,緊接著教師在讓學生思考“兩個底面積相同,高也相同的棱柱,它們的體積是否相同?”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學生經過簡單的思考就能夠總結出“相同”的答案,由此可見,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抽象概念的具體化,直觀化,學生省去了用筆畫圖形,分析圖形的時間,思維更加靈活、快速,課堂效率也隨之提升,教師再給予合理的引導,數學教學質量因此得到保障。
三、構建情境,激發潛能
情境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已經比較常見,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能夠促進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發展,幫助學生建立實際問題與書本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學生才能更好,更快的解開難題。教學方法是教師借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解題技巧的一種手段。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授課要深入淺出,便于學生理解,通常所采用的方法都是講授與練習相配合的方法。有些題要數形結合求解,這時可聯系圖形,用談話式"形探數"或"數定形"以使問題直觀易懂。對于一些綜合題,可結合分析,采用點撥講授法,要充分挖掘已知條件,點其竅門,減緩坡度,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在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必須在"講"上下工夫,狠抓"練習"這一環節。注重啟發式、探索式,講授時做到深入淺出,語言規范簡潔;練習時做到難易適中,適時啟發學生,并形成技能技巧,以達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樂親其師,方信其道
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是學生作為主體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場所,是激發其生命活力、凸顯其人性、喚醒其自由天性、展現其多彩自我的舞臺,是師生點燃靈感、激發創新、集聚智慧的平臺。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還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每接一個新班的時候,教師可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概況(如愛好、特點、家庭住址、生日、自我介紹等),以此來初步了解學生。還要與學生適當交流,通過各種渠道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多鼓勵或表揚學生,多關注學生,以此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以公正、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民主、親近、積極向上,進而使學生熱愛數學,努力學習。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抽象性強,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壓力重,學習興趣不高。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因材施教,通過不斷變換教學方法,達到保障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黃翠蓮.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習題課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1(36)
[2] 黃顯涵,李子建.建構有效教學的策略:反饋理論[J].教育發展研究.2011(04)
[3] 孫建生.《中學物理課堂有效教學評價表》解讀[J].江蘇教育研究.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