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錄++楊志山
摘 要: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問題的猜想激勵。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猜想與假設的教學情境,以放飛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218-01
新課程標準中提倡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注重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動手能力,下面我就科學探究中的猜想與假設談一下自己教學中的體會。
一、猜想與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意義
猜想與假設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在頭腦里獨立形成新表象的過程。是創造想像的前奏。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正因如此,猜想與假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是科學探究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把電流能產生磁場的道理倒過來猜想和假設,終于發明了發電機,使人類進入了用電的時代;牛頓從蘋果熟了落向地面,而不是飛上天,經過多次實驗、探索,終于有了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在科學探究教學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自主,獨立地發現總是并通過實驗、調查、信息處理、合作交流等方式,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他要獲取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未知的,需要獲得各種信息并進行思維加工,對問題進行猜想。因此猜想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它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在物理教學中猜想與假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 個方面。
首先,猜想是促進學習的動力,猜想能誘導學生主動尋求問題的解答,能激起學生認識自然的欲望與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例如:在教學“光的傳播”時,將激光手電筒打開照到墻上,學生看到一個“紅斑”。從手電筒發出的光是怎樣射到墻上的呢?它的傳播路徑是直的還是彎的?讓學生猜想,有的認為是直的,有的認為是彎曲的。思想往往在爭議中碰出火花,爭強好勝的學生們想馬上驗證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確,實驗的欲望非常高,這就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猜想能激勵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思維始于對困惑或問題的認識,是圍繞解決問題而進行的。魯得亞說:“在人有適當的動機要使課題變得迫切了,并且它的解決成為必要了,當人要從他所處的情境中走出來,而又沒有現成的解決辦法時,只有這種場合思維才出現。”例如,在認識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后,再學體溫計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猜想:用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測量人的體溫合適嗎?有哪些缺點?應如何改進?這樣的猜想可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激發狀態,它將激勵學生積極思考。
可見,在教學中,猜想與假設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放飛學生的思緒,為教學活動的成功進行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猜想與假設的活動方式
積極的猜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欲望,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但憑空想象和漫無邊際的猜想只能活躍課堂氣氛,沒有真正的價值,如何讓學生不落入俗套做出有價值、有創新的猜想呢?
1、逆向思維。既有意識地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遇到問題不妨多“唱一唱反調”;例如:1800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發明伏特電池,第一次將化學能轉為電能;英國化學家戴維想:既然化學能可以轉化成電能,那么,電能是否反過來也可以轉化為化學能呢?他做了電解實驗,成功了,他們通過電解質,1807年發現了鉀等7種元素。
2、遷移猜想。即從其他事務中得到啟示,也就是能觸類旁通的猜想方式,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猜想得來的。例如:從鳥的飛行聯想到給人插上翅膀去飛行,終于有了今天的飛機… …都是這方面的成功例子。
三、猜想與假設情境的創設
問題是物理教學的核心,而猜想則是解決問題的前奏。那么物理教學中教師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猜想呢?
1、呈現現象或事實來創設情境。例如:在教學“液體的蒸發”一課時,先給學生呈現如下現象:用扇子對著一支溫度計扇,讓學生猜想溫度計示數如何變化,最后讓學生尋找現象的原因,則學生的興趣盎然。
2、引出新問題時創設猜想情境。開門見山的猜想往往能直接切入主題。如講授減弱噪聲途徑時,讓學生猜想如何減弱噪聲?有哪些方法或事故?學生會根據所學的噪聲的產生,積極進行猜想與假設。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可用中空的雙層玻璃來減弱噪聲,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有效防噪聲的好方法呢?
3、激發思維困惑時創設猜想與假設的情境。當一些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截然相悖的現象發現在學生眼前,令學生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的同時,強烈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常常會在此刻大展魅力,促進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并千方百計為之尋求驗證的方法。例如:在教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知識時,學生生活經驗是“220V、100W”的燈一定比“220V、40W”的燈亮,然而實際連接在家庭電路中的確如此。然后我們將它們串路在電路中,讓學生猜想:哪只更亮?實驗結果是“220V、40W”的更亮些,這是怎么回事呢?此時學生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探究積極空前高漲,猜想造成這一現象的各種原因。學生自然投入到學習中來了。
4、動手操作時創設情境。例如: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前,先讓學生取幾張白紙其上分別刻有小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的孔(孔的尺寸盡可能小些)將分別平置在日光燈下靠近桌面,先猜想桌面上出現“光斑”將各是什么形狀?然后通過實驗檢驗猜想結果,實際上他們所看到的都是細長的長方形。這使學生困惑不解,急切想知道即將學習的知識是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的,從而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
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問題的猜想激勵。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猜想與假設的教學情境,以放飛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