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蘭
摘 要: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任務。
關鍵詞: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240-02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新世紀人才素質培養的主要目標。數學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素質人才的一門重要學科。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造就新世紀現代建設人才的有效途徑。下面談談我在這方面教學的幾點嘗試和探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迪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中,產生知識的沖突,形成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積極參與創造的意向。正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采用“布送”的方法設疑,先讓學生報出一些是3的倍數的數,然后把其中一些數的各數位上的數字交換位置,如456→465、546、564、654、645讓學生驗證交換后的各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會涼奇地發現:“奇怪,怎么全都是3的倍數”,“這里面到底有什么奧妙呢?”不等老師提問,同學們已積極地思考起來了。這就為探索新知做好了心理準備。又如我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提出“怎樣使1=60”學生感到愕然.再告訴學生:“你們學完這節課就能解答了。”使學生懷著追切求知的心術進入新課,而且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突破常規教法,鼓勵創新精神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依照一定的模式把標準的解題方法教給學生。結果使大多數學生過早地形成了某些機械的心理定勢,造成思維僵化,觀察事物的眼光単一,表達解題的方式單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必須敢于突破種種感知常規。如:教學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學校圖書室新買故事書840本,是原有故事書的÷.原有故事書多少本?”按例題模式,要把原有故事書的本數看做單位1”.根據題中的對應關系·要列方程或算術方法解。得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計算。破除這種常規的教法。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新買故事書是原有故事書的幾分之幾”進行聯系。學生經思得出新買故事書是原有故事書的幾分之幾。可以把原有故事書的本數為5份.那么新買故事書的本數就相當于原有故事書的3份。要求原有故考書多少本。只要840-3X5就行了。這種教法有效地避兔有關分數應用題就把誰看作單位“1”的對應模式。而是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獲取更多知識,理解題意,開闊了思路,激活了其創新性。
三、訓練發散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發散思維與創造能力直接聯系,它是創造性思維的中心環節。數學中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等,不僅可以:溝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可以使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獨立地、創造性地去發現、去思考、去解題,從而培養其思維的獨創性。
例如,我在學生學過“表內乘法”,會做2十2十2十2=8這類題之后,設計了這幾道變式題:2十4十2X4十2=?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
解法一:直接計算 2十4十2X4十2=16
解法二:2個2與3個4相加 2X2十3X4=16
解法三:6個2和1個4相加 2X6十4=16
解法四:2個(2十4)與4之和 2X(2十4)十4=16
解法五:3個(2十4)與2之差 3X(2十4)-2=l6
解法六:2個(2十4十2)之和 (2十4十2)X2=16
解法七:可看作8個2的和 2X8=16
解法八:也可看作4個4的和 4X4:=16
這樣的變式訓練,有效地:幫助了學生全面掌握計算方法和機能,加強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只要教師精心地“扶”一下,留些空隙讓學生去聯想,去嘗試,完全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或體會數學價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自主探索和應用數學的信心,為創造性恩維的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
四、進行“再創造”活動,培養創造能力
一部數學史記載著無數數學家探究數學奧秘的結果。許多問題已被解決,但對孩子來說卻是未知的問題。荷蘭數學教育家費截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到的數學知識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這就是數學學習中最可貴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這是許多創造型、開拓型人才最突出的必具各的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這種再創造能力,其意義是無法估量。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一課中“圓柱體例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王老師是這樣實現學生的“再創造”活動。
1、創造同題情景,激勵自行探索。在導人新課時,老師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小小的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鐵皮。
2、怎樣做“飲料罐”。學生分組議一議、試著動手做一個用厚紙做的“飲料罐”模型,發現同題:圓筒是由長方形的紙或平行四邊形的紙做成的。
3、把實際同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老師提出先研究把圓筒剪開展平是一個長方形的情況,然后問學生:“求這個飲料罐要用多少鐵皮”這一事件,從數學角度看.是個怎樣的數學問題?學生觀察、思考、議論后得出:生A:他是個圓柱體:兩端是同樣兩個圓,當中是個長方形鐵皮卷成的。生B:求飲料罐鐵皮用料面積就是求圓柱體的兩端圓面積十圓筒側面積。生C:也就是國面積X2十長方形面積。
4、新疑。
生D:但是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寬又是多少?a老關空続這個問題提得好!誰能夠從圓柱的側面積與底面、道長方形的長和寬?
5、做出初步結論。學生回答,教師逐步板書
圓柱體的周長高···圓柱體面積=底面周長x高順利地導出了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如果用r表示底面半徑,用h表示高.那么側面積s=2πrh教師的任務只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一再創造活動,而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下,帶著解決問題的目的,自主參與觀察、操作思考、發現、合作交流,成功地實現了數學在創造。
總之,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