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輝
摘 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記好筆記,寫出體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學生自學的興趣。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激發興趣;自學能力;授之以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298-01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有效地進行素質教育,轉變唱獨角戲的局面,就必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真正讓學生成為主人。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能有積極的自學態度,濃厚的興趣來學語文,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指導學生掌握多種自學方法。教育實踐表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并沒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廣大語文教師必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不容回避的問題。何為自學能力?自學能力也就是指學者運用已有的知識,可以有效地擷取新知識的能力。多年來,人們一直倡導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但是課堂上看到聽到的仍然是學生隨著老師的問講團團轉,而真正打破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才是真正的“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更是素質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標。那么,究竟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前提
以境引趣,閱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記好筆記,寫出體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學生自學的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其次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最后,以“疑”激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想”做學生終身的引領者,興趣做培育學生自制力的良師。
二、指導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
閱讀往往是由“如何讀”、“讀什么”、以及“怎樣讀”等幾方面構成。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還讓他們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等于解決了一半。”這話很有哲理。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充分考慮學生的自我感受,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注重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他們認識到學習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成長為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學生應該以這樣的心態聯系自己讀寫實際進一步吸收,學以致用,達到是思想上的提升。只有這樣,你的學習態度才會主動、持久,你才會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下面我想要具體談如何做到上面所提到的如何讀。
所謂“查”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在學習閱讀過程中,關鍵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問題,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決課文中的字詞障礙。了解課文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的時刻,才真正開始了向這個問題的進擊。
所謂“議”是指對我們所閱讀的材料的是非得失的綜合評估。比如對《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等文章,在充分利用幻燈片,圖片等工具,重現了現書中所繪境象后,再讓讓學生充分想象后,憑著自己的理解來體會秋天的美好。讀而不議,無異于囫圇吞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只有將自己的觀點與所讀材料融合在一起,才會學有所得。
在學過《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學生可以收錄很多話來描寫以后的鳥語花香、山青水秀、春夏秋冬四季之景,可以是一兩句話,也可以是一種方法,一種啟迪;其形式是多樣的,當然原文照抄也未嘗不可。
三、授之以法,讓學生善于自學
雖然然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見解,虛心聽取和思考別人意見。但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的能力,教師必須在課堂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展開爭論或辯論,堅持真理。讓學生利用工具書進行自學,工具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拐杖”。讓學生利用這個“拐杖”和“鑰匙”去征服語文,讀懂各類文章,提高閱讀能力。
1、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學習的時間較短理解能力也十分有限,在學習中必然會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詞,這時我們就要向學生們介紹些像《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常用的工具書并教他們如何使用。
2、給出自學提示,培養自學能力。在聽課時,我特別注意學生自己理解文章時遺漏了什么內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誤,什么地方還有困惑,應給與學生及時的提示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因為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和運用是有限的,學什么、怎么學,這對于小學生自學來說非常重要,老師一定要給予高度的重視,要有一定的學習目的。給出恰當的自學提示。
3、隨著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活動中的廣泛運用,課堂教學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教師與學生從傳統教學中發生了角色轉變,我們老師也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工具,幫助小學生達到高質量的自學效果。運用媒體導入,引起懸念,運用媒體探路,得出結論,并配合相應的音樂可以全方位地提供發散思維材料,使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身臨自然、社會歷史環境,并從中尋找聯想的起點、創造的靈感,提高其發散思維能力。
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這不僅是我們教學的目的也是老師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而學習方法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教師應作畫龍點睛的講解,使學生對問題有明確認識。學生只有掌握學習的方法,具備學習的技能才能主動地學語文。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終將找到一些好的自學方法,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亞新.再談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巧培養[J]. 新課程(小學). 2015(11)
[2] 陳燕萍.淺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5(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