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
摘 要:循環水池塘養殖是一種新型的池塘生態養殖模式,已在江蘇省太湖流域大規模推廣應用。該文介紹了循環水池塘養殖發展的基本情況,重點闡述了循環水池塘養殖項目實施以來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養殖戶積極性、養殖現狀與養殖傳統、維護管理、漁場轉讓等相關問題,并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
關鍵詞:循環水池塘養殖;存在問題;對策建議;太湖流域
中圖分類號 S9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2-96-02
循環水池塘養殖是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池塘生態養殖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將動力流水凈化與生物原位修復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采取進排水分離、建立人工濕地等措施凈化水體,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貝類、濾食性魚類等多級生物間物能轉化功能凈化水體,以消減水體中的氮磷含量。凈化單元可以是構建的人工濕地[1],可以是現有的稻田、藕塘,也可以是工程化的生物過濾器及其他物理凈化部件。當下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已經成為淡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組成形式。
1 循環水池塘養殖現狀
按照《江蘇省太湖流域池塘循環水養殖工程建設專項規劃》的總體目標,到2012年,太湖流域地區“百畝連片養殖場”53%實施池塘循環水養殖工程, 池塘循環水養殖工程面積達到1.8萬hm2。到2015年,太湖流域地區“百畝連片養殖場”74%實施池塘循環水養殖工程,池塘循環水養殖工程面積達到2.53萬hm2。到2020年,太湖流域地區“百畝連片養殖場”全部實施循環水池塘養殖工程,力爭提前實現。通過工程實施,使分散、較小面積養殖池塘實行規模經營;連片規模池塘實行循環水養殖;強化系統運行監管,開展水質監測,有效削減氮磷排放量,實現養殖用水達標排放。
建設項目多為在已有池塘養殖基礎上,進行池塘標準化改造及進、排水循環系統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凈化區通常采用生物、物理等處理方法削減水中氮磷。人工濕地(或凈化塘、生態溝渠)內多種植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實現對水中復氧,并對氮磷的凈化。根據養殖模式不同,凈化區面積占工程總面積通常為8%~15%,約占總項目的84%。凈化區面積占工程總面積16%~20%,項目約占10%。其余項目的凈化面積更高,有的可以達33%以上,因為不具有典型性,后續不再考慮該約6%的項目。就養殖品種而言,有魚、蝦、蟹,既有單一品種放養,也有多品種混養。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的基本情況見表1。
2 存在問題
2.1 養殖戶構建循環水養殖系統積極性不高 對于政府大力推行的新型循環水池塘養殖模式,相關養殖戶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政府的宣傳和資金補貼。但是在項目申請、審查等環節存在著諸多方面的限制。實地走訪中發現養殖戶對項目申請、審查等環節存在諸多異議。究其原因,主要為項目申請時手續繁雜,審查時要求苛刻,這使得申請者的積極性受到抑制,養殖戶難以對此類項目保持長期的熱情。
2.2 養殖現狀與養殖管理的限制 從水質監測資料可以看出,蝦蟹養殖池塘的水質相對較好。漁場養殖戶對于頻繁更換蝦蟹養殖塘水體并不情愿,原因不僅在于池塘水質本身較好,而且在于池塘換水過程中蟹苗極易流失,這對養殖者而言,實際上會造成資金損失。
經了解,江蘇省水產養殖生產很大部分仍是分塘承包的個體經營。雖然各地區養殖基地申報了循環水池塘養殖項目,但普通的個體養殖戶可能對此類項目并不了解,有的甚至完全不知循環水池塘養殖項目,更談不上對此類項目進行維護管理。
2.3 系統維護管理費用無法保障 項目投入資金絕大部分都用于在前期工程,如魚塘、濕地、水渠的建設,相關設備的購買安置等,而用于后期維護管理的資金就明顯缺失。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并不是自運行的循環水系統,需要借助外在動力設備的運轉才能進行水體循環。保障動力設備的持續運轉需要足夠的資金。水凈化單元中的很多水生植物屬于一年生品種,每年年初需要重新栽培幼苗,年末需對枯萎植物進行收割。為了讓水凈化單元能長期保持良好的水體凈化,相關的維護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同樣需要水產養殖戶支付一大筆額外資金。
2.4 漁場產權轉讓等特殊情況的影響 在太湖流域,漁場產權轉讓等現象并不少見,但此類現象并未被相關政策規章所規范。因漁場產權的轉讓,原有漁場的設施,布局,資金分配可能都將會徹底變化。新養殖戶可能會棄用循環水養殖模式。因此,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的持續性受到威脅。
3 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參考國內外相關項目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以下的對策建議,僅供參考。
3.1 明確項目責任主體 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項目的工程建設、維護管理、后期監督等工作需明確固定的責任主體,詳細規定各個責任主體所屬權力和義務要求。當維護管理責任人要放棄所承擔責任時,需找到符合條件的繼承者承擔這份責任,以保障維護管理工作繼續穩定進行。后期監督工作可以由多個行政主管部門共同負責,從資金運用和現場維護等方面分部門協同管理。
3.2 合理劃分建設資金和后期維護資金 為了保障后期維護資金的持續投入,相關的財政資金補助可能是一種帶動方式。以往的資金補助主要用于前期建設方面。建議將用于前期建設的資金補助以一定比例劃分給后期維護,如前期建設資金補助和后期維護資金補助各占50%,然后建立跟蹤式的監督體系對后期維護的資金運用進行監督,以確保補助資金的合理運用。
3.3 提高水產養殖戶的積極性 探索高效種養結合的新模式,提高生態凈化區的經濟效益,有利于提高水產養殖戶的積極性。池塘循環養殖生產不應追求高產量,應以提高產品的品質和食用安全性為目標[2]。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優化養殖水質,能提高養殖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這是推廣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的關鍵,也是做好宣傳工作的關鍵。
3.4 幫助養殖戶創造良好經濟效益 除通過適當的教育和鼓勵政策,使養殖戶明白,循環水池塘養殖工程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外,還可以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如創造條件,讓循環水池塘養殖工程和當地的特色旅游開發規劃和項目建設有機合理結合。把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工程建設與旅游產品開發、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生態保護、服務業發展結合起來,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3.5 提高維護管理人員的素質 維護管理涉及到維護人員的自身素質,目前維護管理人員一般來自于水產養殖戶。水產養殖戶專注于水產養殖,對維護管理的整個過程未必全部了解。相關技術規范的指導和對維管人員的知識普及或許能改善目前的維護管理現狀。宣傳普及《太湖流域池塘循環水養殖工程建設指導規范》和開辦有關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的技術培訓班,提高水產養殖戶的自身素質。
3.6 加強立法行政管理措施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將治污成本納入水產養殖業生產成本當中。水產養殖污染物較為分散,應實行有償排放,統一管理。提高環境監測能力,增加相應的水質、水生生物檢測等基礎性儀器設備,定期對水產品品質、養殖用水、排水等指標的監測。
3.7 物聯網監控系統的應用 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完成可以通過物聯網實現全方位的監控。通過在養殖水體中加裝實時水體監控傳感器,智能化采集數據并傳輸,管理部門及時了解排水動態和排水質量,從而對排水實行監管[3]。
3.8 加強工程技術研究 目前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相關技術研究仍然比較少。為繼續推廣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加強對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技術研究和政策推動應該雙管齊下。嘗試應用生物濾池和纖維生物濾器原位處理等先進技術,豐富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水處理工藝類型[4]。對于不同養殖類型、養殖規模、養殖區域的養殖系統,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種類的水處理工藝。
參考文獻
[1]胡庚東,宋超,陳家長,等.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的構建及其對氮磷的去除效果[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1,03:82-86.
[2]吳偉,范立民.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02:26-34.
[3]辛玉婷.陽澄湖圍網養殖污染負荷計算及其污染效應研究[D].河海大學,2007.
[4]王峰,雷霽霖,高淳仁,等.國內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研究進展[J].中國水產科學,2013,05:1100-1111.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