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
【摘要】師范美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渠道。通過美術的欣賞教學、繪畫技法的教學、教師的課堂示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以期培養出知識結構完整健全、素質全面且具人文情懷的人才。
【關鍵詞】師范;美術教學;審美教育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生前曾跟一位記者有過談話,他沉痛列舉了某市一位工程師在施工中遇到了古墓:“為了節省工時,未等文物部門做完清理工作便強行引爆,竟炸穿了三層古墓。其損失之重,比節省工時的價值不知要高多少倍!這說明了他的文化知識結構的缺乏,只懂工程、不懂藝術,不知藝術的文化價值,是我國的教育對藝術教育的忽視,這是不完全的教育造成的結果。”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葉淺予曾說:“從事美術教育的人,應該了解人類在美學上的研究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這樣才能擴大眼界,理解美育的意義,那種認為美術專業的學生只學好某個畫種,忽視傳播審美教育的重任是不正確的。”
綜上所述,表面上看好像沒有什么關聯,實則表達了一個道理:要加強美育,以培養思維和知識結構完整健全并具有人文情懷的新世紀人才。實際上,早在20個世紀20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曾大聲疾呼:“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由此看來,美育在美術教學中的意義顯得十分迫切而重要。所謂審美教育,是指針對學生進行的對美的事物的感知、認識、欣賞、鑒別、聯想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而師范美術教學在審美教育中擔任著重要的任務,是直接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門學科。筆者就此談一點認識和體會。
其一,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教學中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開闊學生的眼界,陶冶學生的情操,升華學生的情感。能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從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如在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靳尚誼的《塔吉克新娘》等作品中,引導學生從造型、用筆、色調等方面觀察作者是如何出色地表現女性美麗動人的容貌和神態,烘托出人物的文靜與端莊的個性,同時又讓學生體會到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畫家的不同繪畫技法和審美觀。又如,對教材中的南宋繪畫《出水芙蓉》《白頭叢竹》等作品的欣賞,使學生看到了700多年前的畫家畫的荷花是多么清麗、細致、脫俗,刻畫的白頭翁烏與竹叢是多么精到與高超,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是多么深刻與仔細,從而學習了中國古代現實主義繪畫藝術。再比如《轉戰陜北》這幅畫,是著名的長安畫派領軍人物石魯的代表作之一,畫面的構圖、山勢的造型和用筆用墨的處理,顯現了雄渾博大的氣勢,極富有感染力,表現出革命領袖毛澤東面對敵人的圍攻,臨危不懼、鎮定自若、胸有雄兵百萬、運籌帷幄、指點江山的豪邁精神。對這些美術作品進行欣賞的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相關的歷史、地理,以及不同種類繪畫的特色、不同畫家的不同個性和藝術風格。學生只有通過欣賞大量的作品,才能深切地體會到其中意義,所以古人說:“操千曲而后嘵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其二,在美術教學中,各種繪畫技法、圖案技法的學習實踐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為重要的途徑和渠道,它與欣賞教學所獲得的審美能力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美術是技能性較強的學科,自始至終貫穿著動手畫的問題。在大量的素描、色彩、中國畫、裝飾圖案等內容的學習中,教師的講授、指導、演示、講評作品等形式對學生理解、掌握美術的基本技法、提高其審美能力起著重要作用。而學生通過大量的親身實踐,也在一點一滴地理解、學習、掌握美的法則和規律,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水平,如在白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充分地體會到了線條的魅力與作用。國畫家繪畫用線講究的是寫,而不是描,用筆有中鋒、順鋒、逆鋒、藏鋒等,可以通過輕重、虛實等技巧創造出不同類型的線條,如屋漏痕、錐畫沙、折叉股、蟲蝕木分別形容力透紙背等,學生通過白描的學習,體會到了中國畫線條的豐富變化和無窮魅力,還可以從線條中看出畫家的性格、情緒、修養與功底。在素描寫生課堂中,學生通過實踐可以學習掌握到構圖、比例、透視、明暗、質感與量感的描繪與刻畫及一般性常識知識,從而了解并掌握構圖的疏與密、向與背、變化與統一,物體組合中的對比與協調,不同形狀物體的組合與搭配,靜物體不同質感的刻畫與區別,畫面色調對比的強與弱,物體的深入刻畫與概括處理,等等。
其三,美術教師的課堂示范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美術課大部分是讓學生在認識理解客觀事物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并逐步提高其表達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直觀演示與修改畫面,都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感受到客觀事物中存在的美和繪畫美。如在中國寫意畫《麻雀的畫法》一節的學習中,筆者在課堂示范時先從麻雀的頭開始畫起,依次為腹部、翅膀、后背、尾部,最后畫兩只爪子,筆墨具有濃、淡、干、濕變化,頭部稍加赭石色,腹部稍加藤黃色,畫面顯得十分生動,學生們說:“看老師畫畫的過程,直觀地感受到了用筆和用墨的技法和水墨畫獨特的美感。”教學中,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學會將物體從自然形態轉化為畫面的藝術形態,并逐漸發現和感受到一般人所不能發現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如在靜物畫色彩組合寫生中,使學生逐漸發現各種形體組合的美及各種色彩間微差變化的美、色彩的對比美和協調美等,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知識,提高其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其四,多帶學生出去寫生和多帶學生出去參觀畫展,也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趣味的一種不可忽視的渠道。外出寫生,大自然的陰晴雨雪、晨光夕陽、樹木山林、小河流水等,可以使學生零距離地接觸和親近自然,同時感受到野外的鳥語花香和山光水色,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并學習把自然景色轉化到畫面上。出去看畫展,可以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繪畫原作的藝術魅力,直觀地受到繪畫形式美的藝術感染和熏陶,如中國畫寫意的用筆用墨方法和水與墨的交融及在生宣紙上產生的酣暢淋漓的藝術效果;油畫顏色的絢麗與鮮艷,用筆的塑造感,用畫刀的厚重與重疊感以及畫面的氣氛和環境的營造;木板版畫強烈的黑白對比關系,方刀、圓刀、三角刀等在木板上刻印出來的版畫所特有的“木味”和“刀味”及肌理效果;水彩畫中干畫法、濕畫法的透明與潤澤、輕松與明快,以及水色淋漓的獨特藝術美感;等等。
此外,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生動、精煉、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也是進行美育教育的必要手段。美感需要觀察、品評和回味,沒有理性的參與談不上真正的審美,更談不上是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因為語言也可以使美感升華。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必須注意和防止兩種傾向:一是把美術教學當純粹的技術課,光講技術、方法,不講藝術修養、藝術創造、審美精神的培養。另一種傾向是只強調所謂“藝術的表達與創造”,強調理論,不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與基本功的訓練,不注意美術的基本造型規律與美的法則。
總而言之,美術中的構圖美、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等是自然美的藝術再現,更是對學生審美興趣與審美能力的調動、訓練和培養的最好教材,我們只有在美術課的欣賞教學和繪畫技法教學等方面始終明確地貫穿審美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培養出素質修養全面的新世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