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營杰
(浙江電視臺 教育科技頻道,浙江 杭州 310000)
?
論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
蔡營杰
(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媒介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移動網絡終端的普及和使用、網絡覆蓋面積的增加,為新聞資訊的發布創造了一個快速便捷的網絡環境。網絡環境的出現,無疑使得新聞記者的工作發生了變革,每個新聞記者都應與時俱進。本文主要介紹了網絡環境下的新聞工作特點,并進一步分析了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的定位方向,對其角色進行重新認識。
關鍵詞:網絡環境;新聞記者;工作特點;定位方向
在大眾眼中,新聞記者代表了正義,所以其發布的新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由于網絡的普及,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一些消息在專業媒體發表前就已經被一些“馬路記者”發布在了網上,很多網民在沒有驗證其真實性的情況下便紛紛轉載,使其以不可抑制的狀態傳播,從而使新聞工作者的地位被動搖,新聞記者發布的信息的權威性受到威脅。
(一)網絡環境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新媒體時代
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下社會人們參與度極高的媒體。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諸如廣播、報紙、電視等媒介而言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媒體,通過互聯網向大眾提供信息服務。然而,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記者實質上就是在與新媒體打交道。
(二)網絡環境促進了傳播主題的多元化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傳播主體通常都是專業的新聞機構,從結構上來看,發布信息的內容較為單一。網絡的出現使得人人都可以參與到網絡傳播中來,他可以是學生、設計師、教師等,可以是社會中的任何一位民眾,每個人都可以是網絡信息的發布者。網絡有效地打破了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信息發布形式,從單一性走向多元化。
(三)傳播的超文本性
當下網絡環境中,網絡媒體所傳播的內容不單單是文字、圖片,更是集合了多種表現形式,如視頻、音頻等,這樣便是多媒體,即實現多種信息終端的融合,從多種感官促進人們感知能力的媒體。超文本性,就是實現了數據之間的相互連接,通過在文本中加注一些關鍵詞、圖像,并與另一個文本相鏈接,讓文本拓展到其他的圖片、音頻和視頻當中。受眾在這樣的信息接受過程中,可以自由地聯想,實現了人機交互的靈活性,實現傳播的多維、發散。
(四)具有超強的互動性
與傳統媒體相比,當下的網絡新聞傳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互動性。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大多都是單向的,傳播媒介無法有效、及時地獲得受眾的信息反饋,受眾也無從發表意見。然而在網絡環境中,這種傳播不再局限于單向,它可以雙向、多向地發展,使信息的傳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例如,在新浪微博上有一條新聞引得受眾關注,那么受眾就可以參與下方評論,發表自身意見,讓信息的發布者可以有效、及時地了解到受眾的信息反饋。
(一)明確新聞記者的責任內容
在社會中,不同職業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針對每個角色,都應采取不同的行為去對待。記者的角色定位,首先要明確新聞記者的職業需求。新聞主義角度下的新聞記者需要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首先,應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為公眾利益開口說話;其次,要懂得保持中立,不為新聞報道添油加醋;最后,應該限制一些不法信息的傳播和流通,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在遵守法規法紀的基礎之上,再來完善自己的社會職能。
在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首先,要加強對新聞記者準入的門檻標準,確保記者的素質修養,以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其次,要明確新聞記者在媒體中的行為,并給予相關規范加以限制;最后,要完善新聞專業的要求,制定一些具有可行性的,量化的標準。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還要考慮到網絡環境的特性,對于網絡新聞記者和傳統媒體記者的角色需要合理劃分,正確引導。
(二)加強對新聞記者媒介素養的培訓
媒介素養又被稱為媒介認知。媒介素養的核心在于如何去認識和使用媒介。媒介認知要能夠對媒介產生一定的影響,可以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并進一步對媒介信息的戰略進行分析和討論,從而理解媒介內容,媒介文本是我們生活中的智慧。對于媒介工作中的倫理道德義務進行恰如其分的處理,是新聞記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新聞記者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向受眾傳播信息的人,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受眾的需求。互聯網出現以前,受眾對新聞的要求,就是報道新聞事件,從而實現輿論監督等職能,讓媒體人成為社會的把關人。隨著互聯網出現,新聞信息的報道也被賦予了諸多要求,例如新聞信息要及時、迅速,還需要新聞記者與受眾進行良好的互動和反饋,從而使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更加擴大化,以此來凸顯“聯絡員”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要對網民進行某種程度上的信息培訓,加強網民的媒介素養。大多數網民,對他們的媒介素養培訓還沒有一個完全的制度和體系。總之,新聞記者要不斷提升自身媒介素養,不斷滿足受眾的期望與需求,并逐漸深化大眾的文化視野。
在網絡環境的背景下,受眾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信息,實現個性化選擇,受眾逐漸成為了駕馭媒介的人。我們需要在掌握媒介素養的基礎之上,切實有效地提升新聞記者在媒介中的把控能力,并結合網民的特點,構建網民培訓的方式,規范社會認知、規范社會道德,從多重角度出發,來整合社會道德風氣。
新聞媒體人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謹記職業道德,保護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同時發揮輿論監督的權利,扮演好正義的角色,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為創造良好的新聞環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王冰.網絡環境下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研究[J].理論觀察,2014(02):100-101.
[2] 王斌,劉詩瑤.新媒體語境下記者職業角色的理論爭辯[J].新聞戰線,2014(10):46-49.
[3] 趙智敏.微時代記者角色之再審視——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J].新聞愛好者,2012 (22):33-42.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