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麗
【摘 要】新聞記者是一個常干常新的職業,需要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尤其在社會轉型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從業人員更需突破傳統思維,解放思想,主動求變,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業務素養和道德素養,做一名新時期稱職的好記者。
【關鍵詞】新聞記者 職業素養 全媒體
新聞記者是一種以及時、真實、有效、客觀、公正的態度為大眾傳播消息的職業。由于記者擁有閱聽人賦予的權力,所以,常被冠以“無冕之王”。從這一雅稱可見,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傳承信息主導社會輿論的重任,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尤其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及新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新聞記者更需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承擔起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一、較高的政治覺悟
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利益格局深度調整,社會思潮日益多元,社會特別需要媒體形成主流輿論和主流價值觀,這就要求記者具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政治洞察力,講政治、講正氣,踐行中宣部提出的“導向是生命,責任大于天”的箴言,更好地堅守輿論陣地。
在市兩會期間,我們分別策劃推出了“今年市政府為民辦25件實事”、“國家級媒體聚焦阜新”等報道,及時傳遞政府聲音,解讀熱點新聞。為推動全市示范帶建設有序開展,策劃采訪百余篇相關報道,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針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策劃實施“縣區經濟系列報道”、有效提振全市人民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陸續采寫多篇深度稿件,社會反響強烈。
二、較強的業務素養
一是敏銳的洞察力。新聞洞察力是衡量一個記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只有具備這一能力,新聞記者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具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從而采寫出具有深度和影響力的報道。幾年前,社會上各種減肥廣告吸引了不少渴望瘦身者的眼球。一次記者在市消協采訪其他事件時意外了解到,近期關于減肥的投訴成為熱點,集中在減肥效果與減肥廣告的承諾存在著“天壤之別”。隨后,我對本市近20家有減肥業務的美容機構進行了暗訪,從中發現,“中醫減肥”、“針灸減肥”、“按摩減肥”、“運動減肥”等等大都在宣稱并承諾幾天抑或十幾天內讓消費者減掉幾斤甚至幾十斤。隨即,我將“承諾”背后的黑幕在媒體上赫然公諸于眾。接下來,我又采訪了所有對減肥業務有監管職能的部門,幫助讀者了解這個業務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2000字的稿件采訪共涉及部門和單位近30家。稿件見報后,相關監管部門在稿件見報后的第一時間對這一領域進行了全面清理整頓。
二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記者行業的靈魂和生命,它來自于記者的人格修養和對新聞事業的由衷熱愛。只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記者才能創作出內容詳實、深入人心的作品來。在晚報擔任“民生熱線”記者時,一段時間經常接到一些讀者打來電話:“我們這兒有傳銷人員,太擾民了!”面對這種電話頻繁出現,記者的責任心讓我敏感地意識到:傳銷對百姓造成危害。隨后,記者進行了跟蹤采訪,又與公安部門、工商部門取得聯系,了解外來人員登記情況、被騙人員解救情況及打擊傳銷的政策等等,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我和同事共同發表了《傳銷瘟疫》和《傳銷,野火為何燒不盡》等系列稿件,全景式地掃描了萬人傳銷“大軍”涌向我市的情況。文章見報后,全市范圍內掀起了打擊傳銷的高潮。
三是集專與博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新時期的記者應該是個多面手,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實的傳播理論基礎,多領域知識積淀,還要具有現代傳播技能,能夠集采編與制作于一身。這就需要記者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知識和經驗,并通過新聞采訪報道的實踐,把知識轉變成能力,采寫出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報道,適應日益變化的時代需求。
三、較高的道德水準
新聞記者肩負著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社會責任。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引入了一定的市場因素,一些不規范的市場秩序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沖擊了新聞行業,個別記者出現了思想混亂和道德失范的狀況。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呢?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胸懷大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愛崗敬業,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現場,采編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誠實守信,頂住壓力,經住誘惑,依據新聞事實講真話、講實話。二是建立健全新聞機構內部監督約束機制,使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制度化。2014年遼寧省倡導萬名新聞從業人員簽署抵制虛假新聞“承諾書”,倡議自覺做到“八不”,從源頭上杜絕了新聞敲詐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了新聞工作的嚴肅性和良好聲譽。阜新日報社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建章立制,對記者采訪活動進行規范,開展《周末大講堂》等活動,加強對采編一線人員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擁有互聯網思維
作為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要擁有新聞聚合的頭腦,運用互聯網思維,突破傳統媒體的界限,適應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從單一的采寫技能轉變為集采訪、編輯和新媒體應用等于一身的全媒體記者。2011年,阜新日報社成立了“FBN多媒體采訪組”,由文字、攝影、攝像多種媒體記者組成。通過多個媒體同步刊發及報網互動、媒體與讀者互動等形式,實現新聞的一次采集、多渠道發布。
新聞工作者處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是社會環境的瞭望員,承擔著社會委托的精神探險,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因而,在新的歷史時期,記者要不斷地提高職業素養,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做好新形勢下的新聞工作,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引導人民思想、培育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單位:阜新日報社)
【參考文獻】
[1]梁衡.《新聞原理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2]約翰·維維安.《大眾傳播媒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7版);[3]陳國權.《報業轉型新戰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年4月;[4]劉英.《“無冕之王”還是“新聞民工”——淺析記者職業的“圍城現象”》[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年第5期,第6頁;[5]羅建華.《中國記者的人格高度》[J],《新聞戰線》,2004年第11期,第42-43頁;[6]王寧.《2004年度“中國風云記者風云錄”》[J],《新聞愛好者》2005年第1期,第4-9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