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娜
(黑龍江省海倫市第四中學音樂組 黑龍江海倫 152300)
?
如何讓初中音樂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楊雪娜
(黑龍江省海倫市第四中學音樂組 黑龍江海倫 152300)
摘 要:初中音樂課堂是學生接觸專業音樂知識的第一步,小學時學習音樂主要是比較簡單的兒歌,初中音樂會教學生一些基礎的樂譜知識,讓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音樂的奧秘。現在的學生大多都喜歡聽音樂、唱歌,但是目前的音樂課堂卻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一些專業的樂譜知識確實有些枯燥,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做一些改變,以學生為本位,意識到并不是只有那些進行曲、民俗音樂才是學生應該學習的音樂,很多優秀的流行音樂也很有學習的必要。要了解和認識到初中音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之余能夠享受音樂的熏陶,舒展身心。
關鍵詞:初中音樂 趣味性 學生主體 審美培養
音樂是一門藝術課程,和美術課一樣,更像是一門活動課,能夠讓學生們的身心發展得到平衡,促進全面發展,成為素質教育中的很重要的一環。音樂是活的,是靈動的,如果音樂知識強化得好,那么對其它學科知識的理解也就輕松多了。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真學習音樂知識,掌握方式方法技巧。教師要從興趣入手,宏觀把握教材重心,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講幾點筆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現在大多數的初中音樂課堂,教授的內容大多是一些民族音樂、世界名曲,很多都是純音樂似的交響樂和進行曲,雖然能夠讓學生們拓展視野,得到更專業、更高層次的熏陶,但是初中生還處于身心成長的階段,審美能力還未發展到一定程度,對于音樂教材當中的一些音樂、歌曲還無法欣賞,長此以往必定會對音樂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倦怠心理。在筆者看來,要讓學生們學習音樂,則必先要讓他們對音樂感興趣,讓他們喜歡上音樂,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達到教學目的。
每當學校有文藝活動,老師讓同學們自己組織報名參加演出,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報名唱歌的,而且他們自己選的歌都是當下最流行的流行歌曲,同學們課余時間很多都會互相交流歌詞等,再往前一點,80、90后的學生在初中時基本人手一個歌詞本,互相傳閱,頗有意思。說明他們是非常喜歡的,然而音樂課堂并不能滿足他們對于音樂的追求,反而覺得枯燥了。初中生對于流行文化都很敏感,特別是對于流行音樂,學生們通常都會在課下的時候聽一些流行音樂作為放松。試想一 下,假如將流行音樂元素引入日常的課堂教學,那效果會是如何呢?首先學生們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新鮮感,日常作為放松娛樂的音樂竟然變成了教學內容,其次學生們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會好奇老師會講一些什么。這樣以來學生們的積極性就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會事半功倍,教學目的也更容易的達到。同時還有一點需要強調,在引入流行音樂時要仔細甄別,盡量挑選一些積極向上的勵志歌曲,不要將一些含有不良元素、可能影響學生們身心發展的歌曲引入課堂。否則的話,教學效果不會有所提升,反而將會適得其反。
比起直接把書本上的知識轉述給學生,要求學生記憶甚至背誦,以課堂作業的任務的形式要求學生學習,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學生的方法更值得參考。在新課程標準推行的今天,教師的形象不同與從前,單單負責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在當今的教學形式當中,教師要扮演更多的角色。首先,當今課堂不再以老師為主體,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老師不光要教給學生們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們學習,教會他們學習的方式,這樣才能大大的提升學生們學習的效率。其次,老師要有多重的“身份定位”。在新時期,老師不再高高在上做“說教者”,應當從傳統角色當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們的朋友,成為他們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只有更接近學生,才能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才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促進學生們更好的發展。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剛剛獲得的知識,也許幾年之后就會過時。鑒于這種情況,老師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更新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堅定教學信念,促進自身專業發展。這樣以來,也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們學習,讓他們接受到最先進的思想和知識,幫助他們更進一步的成長。
學習要和實踐結合起來,學習是為了使用,尤其對于音樂這樣的學科,一定要和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學生學會了唱歌,就一定想要唱出來,不唱出來就沒有所謂的熱愛了。但是初中生此時都處于青春期,比較羞澀,羞于表達,他們不敢在很多人面前說話、表演。這個時候老師應該充分地了解學生心理,要做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引導人,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勇于挑戰自我。比如可以在學完規定教學內容之后,組織一些歌唱類的活動,可以是比賽,也可以是表演。讓學生們充分地重視起來,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培養成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在合作中強化集體意識。
總之,初中音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靈活多變的,不應該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走,應該充分以學生為中心,重視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每個人都真正參與進來,充實課堂,從而得到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