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廷友
(貴州省施秉縣雙井中學 貴州施秉 556202 )
?
關于創(chuàng)建中學高效歷史課堂的有效措施的探討
宋廷友
(貴州省施秉縣雙井中學 貴州施秉 556202 )
摘 要:近些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日益增長,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已經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為了適應教育體制改革的節(jié)奏,作為基礎教育初級階段的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都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
關鍵詞:中學 高效 歷史課堂 有效措施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中學歷史教學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在此過程中,中學歷史教師要明確歷史教學目標 ,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奠定基礎。本文圍繞現階段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現狀展開分析,從而提出創(chuàng)建中學高效歷史課堂的有效措施。
1.學生難以理解課程內容
由于歷史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內容難以理解,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時難度較大,花費時間過多,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形成歷史課程學習的惡性循環(huán),越難越不愛學,越不愛學越覺得難。
2.中學歷史教材基礎知識復雜紛亂
現階段,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工作的推進,幾乎所有中學應用的歷史教材都進行了改編,但教材內容大體沒有變動,仍然為了應對考試進行編寫。教材內容過于重視條理結構,忽視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實際需求。
教材內容過于死板單一,很難激起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學生往往為了完成作業(yè)、應對考試,機械的完成任務。單一抄寫筆記的過程并沒有充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中學歷史教師教學理念過于傳統(tǒng)、守舊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并沒有講述歷史事件對現在生活的意義。最常見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一言堂”教學模式,歷史教師單一、機械的講述教學內容,學生奮筆疾書的抄寫筆記。這種填鴨式教學將歷史學習變成了機械化的記憶行為,并沒有實現“以史鑒今”的歷史教育目的。
1.中學歷史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
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打破“一言堂”的課堂教學狀態(tài),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1],讓學生心理處于輕松、自由的狀態(tài),從而具有通達、安寧的心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針對歷史知識暢所欲言,敢想敢問。在心靈自由的基礎上,安定的環(huán)境既使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得以顯著提升,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歷史課堂高效性。
2.中學歷史教師應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由于學生的精力有限,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2],知識點的講解時間不能超過學生注意力的時限,教師要控制好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例如:將一節(jié)課45分鐘分成五份,教師講解課程內容的總時間不能超過整節(jié)課的,教師每次講解的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學生可支配的總時間不得低于整節(jié)課的,并且要求學生每次活動的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具體時間安排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定。
3.中學歷史教師應規(guī)范課堂教學語言
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規(guī)范課堂教學語言,懂得藝術教學語言的應用。正所謂“一句話使人笑,一句話使人跳”,優(yōu)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有效避免溝通過程中的誤會,使溝通交流更加順暢。教師優(yōu)美的聲音和語言使課程內容變得賞心悅目,干凈明了的板書或者電子課件使課程內容層次清晰,易于掌握。中學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優(yōu)美的課堂語言為課堂教學增添色彩,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實現課堂教學高效性[3]。
4.中學歷史教師應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在中學歷史學習過程中,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學好歷史的重要前提。學生只有充分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才能更加明確歷史的本質和內涵,從而對歷史人物的性格、歷史事件的背景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總結,完善自身的歷史知識架構,進一步實現創(chuàng)建高效歷史課堂的目的。
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再現、模擬相關的歷史事件,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歸納、記憶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5.中學歷史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改變單一灌輸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注重圍繞當前形勢結合歷史事件,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探索交流,客觀公正的看待某些歷史問題[4]。注重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俄國十月革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學過的歷史知識,將它與其他國家發(fā)生的革命事件相比較,讓這些國際革命事件相互聯系、對比,通過比較和聯系思考其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更好的掌握課程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占有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要把教學重心放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方面,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6.中學歷史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在一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都不盡相同。有些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程度較差,考試成績不夠理想,面對這類學生,教師要耐心對其進行輔導,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5],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學習計劃,實現因材施教,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獨有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發(fā)揮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綜上所述,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創(chuàng)建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就要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枷鎖,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明確先進的教學理念,樹立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為學生未來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占軍.淺談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與高效初中歷史課堂的創(chuàng)建[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2(22):51-51.
[2]李占軍.運用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創(chuàng)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2(19):18-18.
[3]鄧愛輝.巧用史料創(chuàng)建高效歷史課堂[J].新課程·中旬,2013(7):57-57.
[4]賈晶.如何利用課案導學來創(chuàng)建高效的歷史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8):38.
[5]扈曉然.巧妙提問創(chuàng)建高效的歷史課堂[J].電子制作,2014(13):16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