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紫蘭 劉 懿 劉 昊
(江漢大學 湖北武漢 430056)
?
高校學生科研素質現狀及培養路徑探析*
肖紫蘭 劉 懿 劉 昊
(江漢大學 湖北武漢 430056)
摘 要: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科研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確保更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保障。本文比對了國內外高校學生科研素質現狀,總結了國外高??蒲兴刭|培養的先進經驗,提出了一些關于提高學生科研素質的措施。
關鍵詞:高等教育 科研素質 培養
人才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尤其是具有基本科研素質基礎的高校人才。教學和科研是高校兩項重要的基本職能和根本任務。教育部教高[2012]4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1]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為我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清晰的路線,也對各類高校人才的科研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因此,大學生科研素質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學習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培養科研素養,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標。
我國高等教育強調基礎理論知識教育,導致高校學生科研能力弱,已嚴重影響到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企業技術創新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3]因此,分析高校大學生基本科研素質的現狀以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來提高其科研能力,既是時代提出的任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在邏輯要求和本質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研素質主要包括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科研意識是指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的心向,這是科研素質的基礎;科研方法是指包括選題、搜集資料、社會調查、實驗研究、統計處理、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等具體方法和經驗,這是科研素質的核心;科研精神是指勇于探索、刻苦鉆研、團結合作、不斷創新等精神動力,這是科研素質的內涵??蒲幸庾R、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是大學生科研素質培養三要素,必須注意其三者的辯證統一。良好的科研意識是開展任何科研工作的起點,并利用科學文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及相鄰學科作為支撐點??蒲蟹椒▌t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科研意識的基礎上,經過培養和實踐鍛煉而形成的。一般來說,強烈的科研意識可以促進形成科學的科研方法,而掌握正確的科研方法又會提高對科研的興趣,強化科研意識??蒲芯駝t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影響,通過自身的認識和科研實踐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適于從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品質。[4]
1.國外高校學生科研素質訓練模式及已有成果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是針對在校本科生開展的科學研究訓練項目,是在本科教育階段實施實踐教學改革的一項措施,國外高校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了諸多理論和實踐的探索。196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開始開展“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簡稱UROP),即給本科生一個參與科學研究訓練的機會”,鼓勵和支持達到一定條件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據有關數據統計,80% MIT畢業生參加過一個UROP。[5]這種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培養過程,為學生的創新和開拓能力的施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縱觀美國大學重視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已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一、是與課程體系的創新相結合,建構以研究為本的創新課程體系。[6]二是設立與科研相關的課程以及開設學術研討班。比如斯坦福曾為跨校從事科研的本科生開設了約20門與科研相關的課程;加州大學則通過學術研討班講授與科研相關的課程,為即將從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一個科研的概述。[7]這些都為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培養使之盡快進入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
2.我國高校學生科研素質現狀
與國外的人才培養研究啟動早、有相對完整的計劃相比較,我國高校對本科生科研素質的研究稍稍滯后,培養途徑也在探索之中。[8]清華大學1995年提出了“SRT”,讓本科生直接參與或制訂研究項目,并逐步把學生科研能力培養訓練納入本科生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浙江大學于1998年試行了“SRTP”計劃,讓學生在訓練中了解到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動態,學會用科學的方式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9]中國科技大學1999年開始實施“URP”計劃,湖南大學設立了“SIT”計劃,2002年以后,上海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研究型大學也都逐漸開展了本科生科研計劃,本科生科研在我國大學已形成一定氣候。讓本科生踴躍走進實驗室,幫助學生更好地挖掘自身潛力,做到”以我為主”,進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分析論證、制定方案、設計或實驗、分析總結等方面的獨立能力訓練,導師則發揮其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發明與創造的能力。[10-13]
雖然我國高校學生科研訓練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與國外的人才培養研究啟動早、有相對完整的計劃相比較,我國高校對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培養方式還處在探索階段。高校學生的科研素質與國外學生還有一定差距:
3.學生缺乏正確的科研態度,主體意識不夠
部分學生把在高校的學習視為單純的理論學習,而忽視了自身學術科研能力的培養,科研活動總體水平低。高校學生絕大部分在中學時代沒接觸過學術科研活動,單純的學習應付高考。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大面積擴招后,學生整體素質有所下滑,知識基礎參差不齊,學術氛圍不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14]
4.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脫節,改革尚未深刻
科研工作尚未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我國高教領域一直存在教學與科研相脫節的現象。目前的教學改革也只停留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層次上,對學生的培養模式,并未發生根本的、質的轉變,研究式和開發式學習方法也就很難進入教學領域。[15]
5.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缺乏科研平臺
雖然很多的高校加大學生的科研活動的投入,也已經搭建了部分科研平臺,諸如學生科研項目等,但是仍沒能創建高校學生科研活動的長效機制。比如在一些省級或者國家級科研比賽中,參賽同學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去準備比賽,必然會影響到文化科目或選修課程的成績。高校在政策上可以給予傾斜,讓學生全心全意準備比賽。并且高校在指導老師上一定要給予保障,保證每一個學生的科研活動都要有老師指導。[14]其次,科研經費是開展科研的必要條件和物質保障。然而,高校學生并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科研活動。高校學生有一些很好的課題會因為缺少資金而沒辦法實施,也有一些老師會因為指導學生科研活動沒有報酬,而對學生科研指導的積極性不高。[15]
1.注重大學生科研道德素質養成教育,營造科研氛圍
科研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大學是一個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交融的場所,弘揚著求真、求善、求美、寬容、民主、社會責任、學習批判等人類最能體現人性的精神要素。所以,大學肩負著科學研究的重任,在大學生的科研素質養成教育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努力營造對學生有良好影響力的科研學術氛圍。各院校特點不同,應結合自身優勢,因地制宜,選擇恰當的方法去營造良好氛圍。比如可為學生配備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班主任和輔導員,使他們在學生科研素質養成方面發揮積極作用。[16]
2.構建培養學生科研素質的外部環境,發揮社會成員的監督作用
首先,積極組織開展專業的學術交流、學術報告活動。不定期地邀請知名的專家、學者舉辦學術報告會,并要求學生和老師進行學術交流,學習科研方法、掌握最新科研動態,使學生在濃郁的科研文化氛圍中進一步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17]其次,制訂專業的學生科研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同時,還要培養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并且對于社會成員來說,應充分發揮他們的監督作用,科研能力和道德品質的高低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下,自然不言自明。且社會上主要的輿論機構以及學術團體和一些科研協會,也是具備約束力的,是可以為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科研道德素質貢獻力量。例如,社會的其他成員和團體的監督作用,可以不斷敦促大學生們養成科學研究道德意識,作為大學生科研訓練的主干線貫穿科研素質養成教育始終。[16]
3.增加大學生參與科研的舉措,加大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的經費投入
利用學科平臺經費,為學生科研活動提供額外的資金支持。學生科研創新活動領導小組可組織專家、指導教師成立科研指導委員會,負責學生科研項目的評定、審核、指導和監督。同時,積極爭取地方企業的經費支持,組織開展各種科研實踐活動。也可通過校企結合,在校外建立項目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拓展科研實踐空間,獲取更廣闊的經費支持渠道。構建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的經費保障機制,將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保障學生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學生科研素質。[17]
為促進學生科研活動開展也可采取相應措施:如對獲得一定成果的高校學生頒發榮譽證書、獎金;免試推薦有科研才能的學生就讀研究生;高校學報也可開辟諸如學子論壇類的欄目,有條件的還可以為高校學術創辦一份學術期刊;建立科研創新學分的制度,結合高校學術素質拓展計劃的實施,培養高校學生的科研素質。[18]
4.高校應積極建設網絡科研論壇,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論壇活動
可以通過高校的各學院連同各專業委員會、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雜志社,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一個知名的專業學術論壇,并邀請一些著名的專家和學者聘為論壇的主要旗幟,通過他們的影響力以及感召力,可以召集一些本學科內其他的高水平研究者來參加。同時吸引廣大大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形成具有共同的知識背景和研究方向人員積極參加的研討團體。網絡學習作為受當代大學生喜愛的一種常見的學習方式。學校應該積極的引導,同時提倡學生多參與科研論壇的相關活動。校園網的主頁上應做好論壇的網址鏈接,同時建立起各學科論壇,推動師生們一起參與論壇的討論,對表現相對優異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學生瀏覽論壇就是初步的學習。回復就是慢慢參與,當學生們開始發帖提出各種問題時就是已經走向深入的參與。論壇可以定期對帖子進行評獎。將經過大家深入討論后,相對成熟的觀點都整理出來,可以形成一篇篇完整的學術論文,投到一些正式的期刊進行發表,進而形成受學術界認可的學術成果。論壇還可讓學生參與到一些科研課題組,設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利用論壇可以形成成果,發現和培養各種人才,進而也可激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論壇中來,推進論壇發展。[19]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 OL].www.gov.cn,2012-04-20.
[2]余一驕.基于素質課程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訓練實證研究 [J].教學研究,2012,35(4):26-31.
[3]王書潤.高校要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前沿,2005(4):144-146
[4]黃曉云.試論培養大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6):75-77.
[5]劉軍儀,楊春梅.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2):113-118
[6]楊鑫利.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發展概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4(7):105-109
[7]謝方毅.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的組織與實施〔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2):91-94
[8]占梅英.高校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途徑探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版,2009,29(1):9-13.
[9]惠陽,陳文豪.關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思考[J].化學教育,2014,35(6):7-13.
[10]王曉陽.大學社會功能比較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黃丹艷.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措施研究[D].中南大學,2009.
[12]侯婉瑩.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研究[D].山東大學,2009.
[13]孟凡.本科研究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14]何劍,梁鏗浩.論加強對高校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 2006(4):26-27.
[15]王書潤.高校要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前沿,2005(4):144-146
[16]韓福東,孟凡拼.談大學生科研道德素質教育[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4):25-28.
[17]史凱,劉春瓊.地方高校大學生科研創新素質的現狀、問題與培養——以吉首大學環境類專業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2):188-189.
[18]何劍,梁鏗浩.論加強對高校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6(4):26-27.
[19]陶媛.大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的網絡學術論壇途徑研究[J].現代情報,2012,32(4):131-134.
*基金項目:1.江漢大學輔導員專項課題《論大學生科學道德培養的長效機制》項目編號:xjf201516;2.2015年武漢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立項資助課題《高校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015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