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冰
(中山市古鎮鎮古三小學 廣東中山 519100)
?
認知活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體驗
黃彥冰
(中山市古鎮鎮古三小學 廣東中山 519100)
摘 要: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協同發展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組成小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的要素,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改變教學過程中重認知因素,促進數學學習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的協同、和諧發展起重要作用。
關鍵詞:認知活動 課堂教學 體驗
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是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協同發展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組成小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的要素,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改變教學過程中重認知因素,促進數學學習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的協同、和諧發展起重要作用。[1]
著名心理學家西爾博士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卻往往造成巨大的差異。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是指事物有無興趣,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學生對學習有濃厚興趣,將是其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最大動力。創設有趣的問題情景,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發生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直接的內驅力。[2]
例如:在教學“角的大小”時,我設計這樣的情景:甲乙兩個足球運動員要把球踢進對方球門,這時球在乙運動員腳下,他為什么不射門,卻要把球傳給甲?為什么在足球評說中經常聽到“下底傳中”的戰術?經過討論,學生發現要是乙射門,角度太小,容易被對方守門員封堵,把球傳給甲射門,角度要大得多,不易封堵,球容易進。在此基礎上,我引導:生活中有角,角有大小之分。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角的大小”。通過這一場景的設計,把一個角的大小的問題與僥有趣味的足球比賽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下底傳中”這一足球戰術的數學味,也讓喜歡踢足球學生的足球興趣“轉嫁”給了“角的大小”這一原來看似“乏味”的數學內容。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認知過程。要改變認知活動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師要重視發揮學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設疑、解惑,把學生的情意定向在參與認知的過程之中。
例如:在教學《周長》一課時,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推導公式之前,先讓學生用軟鐵絲圍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再用課件顯示螞蟻沿著樹葉邊沿爬一周, 引出周長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分組說一說練習本的周長,數學書的周長,鐘面的周長, 學具盒的周長,接著讓學生從身邊找周長,先找一找,摸一摸再與同桌說一說。然后通過量腰圍和頭圍也用到周長的知識。這樣經過多層次的實踐,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通過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對學生來說,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樹立學習的信心。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心理素質應該滲透于學生認識活動的過程中。因此,我把教學視線轉向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并認真利用教學中的可調控因素,創設學生表現自我的時機,不斷地、經常地為學生提供認知成功的機會。實踐證明,學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會增強學習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成功學習的心理體驗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取得成功之后所產生的自我滿足和自信的心理。經常獲得這種心理體驗的學生往往對數學學習更感興趣,產生更強的進取精神,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捕捉成功的機遇。但是,學生中的智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感,教師必須重視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時,讓一女生上臺,邊演示學具邊敘述“42÷2”的思考過程,可是這位學生只會擺不會說,急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非常沮喪地回到座位上。我想:如果對學生這種心理體驗視而不見的話,很可能使她今后產生自卑情感,不愿主動參與數學學習。于是我就請一位男生回答,之后再一次把這位女生請上講臺,雖然她只是重復了一遍,但由于受到老師的口頭表揚和同學們的掌聲鼓勵,走下講臺時已是滿臉笑容。我想我提供的這個機會,不僅僅關系到這個學生某個知識的掌握,而且讓學生的心理上感受到深刻的成功體驗。[3]
數學學習中的大多數內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而且數學知識邏輯性強,一環緊扣一環,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學習精神。很多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現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稍難的題目就想抄標準答案,或者請同學、家長講解答過程;作業、試卷出了錯題也懶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長脖子抄附近同學的結果,以應付老師檢查:考試成績一旦不理想,就灰心喪氣或怨天尤人推客觀原因等等。歸根結底,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缺乏戰勝挫折的斗志與精神。
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我就舉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克服重重困難取得重大成果的典型事例教育學生,也可以利用本校、本班學生遭受挫折不氣餒,發憤圖強后來居上的真人真事激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知識間的干擾、某些隱蔽條件的障礙、題目類型的多變,解題思路的蹊蹺等等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攻克難題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4只青蛙6天吃害蟲1560只,平均每只青蛙每天吃害蟲多少只?”學生在動腦思考、探索多種解法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從而磨煉了堅韌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要重視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協同作用,注意兩者之間的密切配合,互相促進。要把培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興趣作為情意因素的培養重點,使學生對教學的興趣成為學習的巨大內動力。教學中要采取多種辦法和手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由被動地學習變成主動地學習,獲得主動、活潑的發展,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
參與文獻:
[1]《高效能學習技術》 楊蓮清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學校心理教育》 陳家麟著,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