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河源市源城區寶源學校 廣東河源 517000)
?
淺談化學實驗教學的作用
劉艷玲
(河源市源城區寶源學校 廣東河源 517000)
摘 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對于化學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不僅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此外,初中化學實驗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實驗教學 激發興趣 培養能力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對于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1]。”實驗教學不僅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此外,初中化學實驗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今天的化學教學應該是以化學實驗為基礎,以學生的學習實踐和主動探索為主要特征的教學,以提高全體學生整體素質和個性發展的教學。基于這種認識,教師應該更加突出化學實驗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充分發揮化學實驗激發興趣、培養能力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初次接觸化學,對于這一未知領域,初中學生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為了使學生永遠保持這種好奇心,在化學教學中往往需要補充一些趣味性比較強的化學實驗,這樣會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如:在初中化學《緒言》一節的教學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幾個演示實驗外,還可以補充幾個趣味實驗。如“噴霧成字”、“白紙自燃”、“水變牛奶”等等。其目的就是想讓剛學化學的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如,在講到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補充“鎂帶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的燃燒”實驗,能讓學生理解“一般”與“特殊”的關系,還能讓學生了解燃燒不一定都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氧化反應的認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更深、更系統的認識。同樣在一些化學反應基本規律等基礎教學中,像氧氣能助燃、水的分解、鐵會生銹、酸堿中和等常見物質的重要性質的學習中,我們都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激勵功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探索,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 “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由“死學”變“活學”,從而為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奠定扎實基礎。
傳統的演示實驗一直是按教師演示后歸納出結論的過程進行的,整個演示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只是坐等實驗結果。大量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摧殘學生學習的熱情,窒息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使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實驗的設計中來,讓其體會到創造的樂趣。例如: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分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中反應物的性質和狀態、反應條件、生成物的性質和狀態,聯系前面學習的實驗室制取氧氣和氫氣的方法和裝置,自行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和收集方法。這樣我們不僅能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科學的思維,是科學素質養成的核心要素。我們教學中強調的能力培養其核心就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化學的學習不僅需要邏輯思維,更多時候需要科學的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具有探究性功能。既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如比較與聯系、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等),又提高學生到思維品質(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如何用運動、變化、聯系、發展等觀點去看待事物。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采取“問題--設計--實驗探究--總結--遷移應用”實驗探究模式[3],使學生在具體的化學知識的學習中獲得新的認識。如:在“鐵生銹的條件”的教學中可安排學生通過這種模式來獲得科學知識:教師可首先啟發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提出:“鐵為什么會生銹?其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提出探究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觀察:
1.取一支試管,用酒精燈烘干,向里面放入一根鐵釘,然后用橡皮塞塞緊試管口,使鐵釘只與干燥的空氣接觸。
2.再取一支試管,其中放入一根鐵釘,注入剛煮沸過的蒸餾水至浸沒鐵釘,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層植物油,使鐵釘只與水接觸。
3.取第三支試管,往其中放入一根鐵釘,然后注入蒸餾水,不要浸沒鐵釘,使鐵釘同時與空氣和水接觸。[2]
通過實驗探究,學生不難發現,試管1和試管2中鐵釘都沒生銹,而試管3中的鐵釘生了銹。然后組織學生分析小結而得出,鐵銹生成的原因是水和空氣(主要是其中的氧氣)共同作用的結果。接下來引導學生根據生銹條件而遷移應用于實際生活、生產中如何防銹——表面上漆或涂油等等。這樣有目的的引導學生模仿科學家探究科學的方式,學習和嘗試完整的實驗探究。學生動手實驗,親身體驗到探索規律而獲得知識的快樂,促使其科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化學實驗作業是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一種多邊活動。它包括書面練習、學做實驗、觀察操作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完成實驗作業,將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識,是又一次靈活運用知識的再實踐。又如,在進行中和反應的實驗時,堿中滴入石蕊試液變藍色,酸中滴入石蕊試液變紅色。學生用已學過有關酸堿的性質來理解實驗現象。這就有助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又如,根據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質,讓學生制作一個簡單的家庭小凈水器等實驗[2]。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發明,為將來學生成為科學的創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布置實驗作業,不僅能使學得的理論知識系統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養。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感受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受它。
總之,化學實驗是手段,其目的是通過實驗引其趣、激其疑、導其思、解其惑,努力為學生創造實驗條件和渠道,充分發揮實驗教學功能,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學化學教與學》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