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開敏(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媒介文化觀照下的主旋律紀錄片創作研究
——以《勞動鑄就中國夢》為例
戚開敏
(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 要:主旋律紀錄片思想主流但市場邊緣化的現狀,是紀錄片創作者所困惑的。作為一部主旋律紀錄片,《勞動鑄就中國夢》成功地表現了“中國夢”語境下的勞動理念,以紀錄片的形式對勞動精神進行了重構。其受眾本位的風格、人文關懷的韻味受到廣泛歡迎,央視多頻道重播后,各省級衛視又輪流播出。該片為主旋律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較為可行的范式,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主旋律紀錄片;受眾本位;人文關懷
當下,傳媒的受眾不再消極被動,參與文化傳播活動的自覺與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伴隨著商品化的泛濫,文化商品追求低廉的成本與低俗的流行性成為普遍現象。因此,既往的主旋律紀錄片時常陷入困境之中:有思想高度,但往往在市場中被邊緣化,不受歡迎。造成這種掣肘的主要原因,是創作者忽略了受眾地位的變化,在互聯網為主宰的全媒體時代,受眾從過去單一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宰者,基于社交性質的分享式傳播成了主流。
《勞動鑄就中國夢》以簡單的拍攝手法,拍攝中國人日常勞動的鏡頭,以激活記憶、引起聯想等藝術形式,將受眾直接帶入創作者設置的情境中。張同道曾說過:“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人開始把目光從遙遠的歷史轉向切近的現實,冷靜地觀察當下中國社會,這是中國紀錄片一個顯著的轉變。”[1]
傳統的主旋律紀錄片受限于其本身所承載的意識形態傳播功能,創作者在敘事時主要采用全知視角,以純粹的傳播者身份進行政治話語的講述。《勞動鑄就中國夢》卻采用了復調敘事的方式,從內視點出發將人物訪談、歷史影像、情景再現等結合,以敘述者自身的感知去引導整部紀錄片對于勞動意義和內涵的書寫,提高了對紀錄片的主題思想和人物表達的重視。
電視媒介的原始目的是迎合觀眾口味,其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主要特點是通過售賣等方式進行傳播。隨著商業邏輯的侵入,追求文化意義的電視產品正在不斷減少,而不斷增加的是竭力滿足觀眾需求,符合觀眾八卦和獵奇心理的工業式生產的流水線產品。
這種現象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法國學者布爾迪厄對此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說:“上電視的代價是巨大的,不僅需要經得住各方面的考驗,而且還是文化自主性喪失的一種具體表現。”[2]與布爾迪厄所描述相同,紀錄片的創作者應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且通過獲得大量文化資本的方式向社會提出具有批判性的語言。
文化認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因此,以何種方式去產生文化認同,使得創作者在保持自身自主性的同時,又迎合受眾的主體性與互動心態,是需要考究的。
一方面,這種認同應該有較長的發展期。《勞動鑄就中國夢》在第三集和第六集中創新性地穿插了古代勞動者的辛勤勞動成果,既過渡引出了本集主題內容,也在已形成的文化認同背景下,使得核心價值觀能夠更好地傳遞給受眾。另一方面,廣泛認可的典型故事,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紅旗渠精神、南泥灣精神、“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等片中出現的典型文化意象,喚醒了時代對于勞動精神的認知和記憶,加強了受眾的文化認同。
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美學觀念的創作人往往持有一種相同的價值觀,那就是關注人性、人類自身歷史和生存處境。日本紀錄片制作人小川紳介認為紀錄片制作人應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關乎眼光及勇氣的,通過紀實來喚醒社會中人類的思考”。[3]《勞動鑄就中國夢》的解說詞就具有這樣的代表性。
(一)多視角切換式的解說策略
傳統的主旋律紀錄片大多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宣傳式解說,但《勞動鑄就中國夢》引入了敘述話語的轉換,即同時運用第一人稱情感化敘述與第三人稱宣傳式敘述。
如在第四集《勞動提升品質》中,在講述新疆的風電工作者之前,解說詞這樣敘述:“勞動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創新生產,改變生活,改善生態,鍛煉民族性格,提升國民境界,助推實現夢想的高度。電——現代工業社會的主要動力,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驅動源泉。倘若沒有了電,人民將遠離現代化的生活,看不了電視,上不了網絡。那么,夜幕降臨時,陪伴他們的只有天上的星斗和月亮。”①
兩種解說角度的轉換,使得解說詞擺脫了政治話語式的俗套。此類解說詞的口語化特征及隨處透露出的生活氣息,有效地避免了將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強行灌輸給觀眾的弊病,在潛移默化中引發了思想共鳴。
(二)基于受眾視角的文本創作
傳統的電視政論片解說詞由于始終將政治宣傳作為重心,因而顯得嚴肅莊重,主體感強烈,與普通受眾存在距離感。而《勞動鑄就中國夢》則選擇了從受眾出發,在解說詞的創作過程中始終貼近最普通的受眾——勞動者的生活及內心,以受眾的視角進行書寫。
例如,《勞動鑄就中國夢》在每集的最后都會有一個飽含情感表達的總結性文本,第五集《勞動締造幸福》這樣結尾:“小小的心靈因為融入無垠的世界,而變得更加寬廣、更加開闊。所有平凡而輝煌的勞動,讓人成為人,成為富有和幸福的人,成為大寫的人。”①
此類文本傳達出了傳統主旋律紀錄片難以表達的情感與理念。隨著解說詞的渲染和引導,受眾極易產生情緒波動和情感共鳴。
《勞動鑄就中國夢》在當下的熱播,絕不僅僅是因為宣傳作用。事實上,正是因為弱化甚至打破一味強調政治宣傳的傳統方式,以受眾本位為理念,以多種手段表達人文關懷訴求,《勞動鑄就中國夢》才在眾多主旋律紀錄片
中脫穎而出。這也對主旋律紀錄片的創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由此可見,紀錄片的創作,既要重視思想宣傳的引導作用、保持創作者自身的獨立性、承擔文化責任,又要兼顧人文關懷、承認受眾的主體地位、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這樣才能兼顧市場與藝術。
注釋:①滕飛總撰稿,《勞動鑄就中國夢》解說詞。
參考文獻:
[1] 張同道,樊啟鵬.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4[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07.
[2] 布爾迪厄著.關于電視[M].許鈞,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886:11.
[3] 吳文光.一種紀錄精神的紀念——紀念日本紀錄片制作人小川紳介[J].當代藝術與投資,2007(12):48.
作者簡介:戚開敏,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