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英
?
作文教學要關注學生寫作的思維起點
□陳繼英
【摘要】作文教學對學生作文思維起點的關注不夠,造成學生寫作思維源頭的供應出現問題,使學生思維與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相隔離,作文成為無源之水。其解決之道是打通學生作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路徑,進行觀察日記和讀書筆記的系統寫作訓練。
【關鍵詞】作文教學;思維起點;觀察日記
學生明明都知道作文對人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為什么大多數學生都害怕和畏懼寫作文呢?原因盡管多種多樣,但當前作文教學對學生作文思維起點的關注與研究不夠,是主要原因之一。
筆者以為,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指導要關注學生作文的思維起點,只有認清這一問題,才會找到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真正有效方法。
作文起于人的思考,起于人的情感的觸動。南北朝時期的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就是指寫文章的人由于情感的觸動而引發文章的寫作。這也說明,學生的作文思維起點應該在人的本身,在學生自身的情感與思維觸動,這種觸動起于學生的眼睛,起于學生的大腦,起于學生的心理感觸。換句話說,學生通過眼睛觀察事物,經過大腦的傳輸和思維,再在心里有所觸動,然后才會“情動而辭發”,寫出有模有樣的文章來。否則,既未動眼,也未動腦,更未動心,即使寫出了文章,也只會是人云亦云的文字游戲,這三者如果只動一者,或只動二者,寫作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現代教育教學研究表明,作文教學應著眼于學生內在心理結構的構建,它是一個典型的情感活動過程。學生寫作情感的啟動,問題思維的激發,正是教師應該著力做的事情。要讓學生寫作情感真正地良性啟動,就必須把學生的思維置于情感活動的情境之中,這就需要關注學生作文寫作的思維起點。
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學恰恰忽視了對作文起點的關注和研究。仔細想來,當下作文教學的現狀是不是“始于作文,而終于作文”而“非始于學生的身心之感動”?教師布置作文題,教師提示、學生寫作文,教師批改作文、講評作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關注的是作文的語言、結構、主題,也就是老師出題,學生寫,然后評講,這就讓學生作文的寫作實際上陷入了無真正思維起點的脫離人的寫作實際的怪圈。如此作文教學,學生的“三動”之中或只有一“動”,或一“動”未“動”,學生焉有可寫之物?哪有寫作之情?何來寫作之心?怎有寫作之思?
一些教師的作文教學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先進行范文指導,然后由范文總結出寫作方法,之后讓學生去模仿,這種做法對學生寫作指導來說,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但不可長此以往地做下去,因為這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根本。這只是讓學生明白一類作文的寫法,具有模仿寫法的價值,對學生作文來說,也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模仿解決不了學生頭腦中的寫作內容問題,即“寫什么的問題”,這基本上也是把作文教學的過程固化為“始于范文,終于作文”的套路。
其實,以上的作文教學指導與學生身心發展不能同步,彼此不協調,而教師作文教學又無序列安排,指導又無力無方,必苦惱不堪;學生苦思冥想抓耳撓腮,不知寫什么,必叫苦連天。事實上,當下作文教學流程大多未擺脫“擬題并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的模式,如此循環之后,再換一個題目,又來一個“循環反復”,這樣低效反復不斷,如此,作文本身不就是作文教學的起點,也是終點嗎?這樣在一個層面上徘徊探索,恰恰忽視了對學生作文思維起點的研究,忽視了對寫作文的學生主體的研究,忽視了對學生心理的研究,學生寫作苦惱在何處,困難在哪里,為什么會寫不出,教師常常缺少設身處地的研究。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平時的作文教學是否有意識地有系統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去關注自己,去關注自然,去關注人生了?答案恐怕多為否定。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在觀念與方法上徹底改變,把寫作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對作文思維起點的研究方面來。
當學生與活生生的現實生活隔離開來,學生的眼睛對現實生活無觀察了,耳朵對現實世界的事物不“聽”了,大腦對現世界的復雜事件不思考了,我們還煞費苦心地擬一些作文題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用心不可謂不良苦,然而,其效果只有微乎其微。
本應是最貼近人心靈感情的,也本應是最具個性特色的作文,對學生來說,卻怕寫、厭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部分專家和語文教師對作文研究的關注重心有問題,常常用成人的立場、觀點、思維對待未成年人的作文寫作,用作家的立場、眼光對待普通學生的作文,用優秀學生的標準對待寫作困難學生的寫作,過多著眼于文本本身的研究,過少關注學生作文這個主體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的研究,缺少對學生作文尤其是作文困難學生寫作的身心苦惱的體味與研究。也就是說,已經進入了作文教學的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走出當前作文教學的尷尬局面,我們就必須在作文教學研究和作文教學實踐上切實轉變觀念,由研究“文”向研究“人”轉變。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庇纱瞬浑y看出,作文教學要大面積提升教學質量,就要在研究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身心發展規律方面下功夫,在研究學生的觀察生活方面下功夫,在研究學生的實踐體驗方面下功夫,從而使學生的作文有新的面貌與提升。
“沒有人,便沒有作文;沒有感情,便沒有真摯之文;沒有思想,便沒有深刻之文;沒有開闊的視野,沒有創新意識,沒有對生命的終極意義的關懷,沒有對世界的悲憫之心,便沒有內容豐富、見解新穎、耐人尋味、引人思考的大氣的文章?!边@是一個常識,但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卻往往無視這一常識。我們關注的重心更多的是作文本身,而不是學生這個作文主體的思維起點與身心發展規律。
有人可能會質疑說,學生不就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嗎?還用老師指導和要求嗎?這種認識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其實卻是對學生這一群體不甚了解的體現。
當今的中學生,受網絡技術和電子閱讀、移動閱讀的影響嚴重,沉湎于網絡、沉湎于聊天、沉湎于低級趣味的信息和游戲,他們的觀察思考和讀書更加浮于表面化,時間運用更加碎片化。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沒有教師的指導和要求,學生常常會對現實生活“熟視無睹”,他們不會像作家一樣樂于觀察和思考。沒有這樣的觀察和思考,作文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嗎?此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寫出“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的作文,豈不是“盲人摸象”?
在文藝理論方面,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而對學生來說,應該是“感知到的生活才是學生寫作的源泉”。教師在作文教學方面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感知生活,引導學生在作文的思維起點上下功夫,讓學生學會感知生活。只有感知到了生活,學生的創作才會有源泉,否則,即使身在源泉之中,他們也會渾然不知。
只要仔細研究一下優秀學生的作文,我們就會發現,寫出好作文的學生都是注重觀察思考現實生活的學生。一些無病呻吟的作文,一時獲得了高分,并不足為據,只是在考試中憑借一時的靈感而為之罷了,不能因此就只在本本主義的作文教學中打圈圈。
回到作文教學的思維起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思考社會生活,才是作文教學擺脫學生怕寫、教師難教這一處境的出路,也是作文教學大面積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路徑。
我們可以認為,讀書對學生寫作大有裨益。正如古人所說“勞于讀書,益于作文”,這是作文教學的另一條途徑。筆者在作文教學中提出的“思維核心,讀寫互動”的作文教學理念,也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在這里論述的作文教學關注作文的思維起點的主張,是面對當下作文教學現狀而提出的。也就說,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社會,觀察思考現實生活,打通作文與生活的通道,讓寫作與源頭活水貫通起來,是我們作文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路徑。
那么,如何從作文的思維起點上引導學生寫作文呢?
教師應幫助學生制訂合理的寫觀察思考日記的計劃,這個計劃應循序漸進,并持之以恒地做好。這最利于從學生作文的思維起點上來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與能力。
南京市金陵中學喻旭初老師曾做過一個調查,其中有一問題為“你自己得意的作文是什么?(排除老師、家長的評價)為什么得意?”被調查的47位學生中,“曾寫過令自己得意的作文的有44人,說不出有得意作文的3人?!睂Φ靡獾脑颍瑢W生回答有以下幾點:“所寫的內容是一個月的觀察所得,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寫出來的”;“寫出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寫的東西是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電視、鄉村的景色、童年的趣事、對動物的喜愛、對教育的批判等等)”。這個調查說明,只有學生真正觀察了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思考、體驗與真實情感,他們才會有作文的成就感。那么,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寫好觀察思考日記呢?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指導觀察日記寫作
學生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因人而異,日記的內容可由學生自己確定。但是,我們面對的是學生群體,有很多學生對周圍的人、事、物不知如何去觀察、如何去思考,如何來表達,也不知道哪些東西可作為日記的內容來寫,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例如,集體的活動日記、家庭生活日記、課堂觀察日記、自然景象觀察日記、旅游觀察日記、校園生活觀察日記、商場觀察日記,等等,都可以指導學生觀察什么,怎樣觀察,記哪些內容,如何記下來。這樣寫一段時間之后,學生養成了觀察和記日記的習慣,寫什么的問題便會得到較好解決。
2.做好針對性訓練指導
日記訓練靈活多樣,對學生的寫作來說,可針對其薄弱環節進行訓練,如人物的跟蹤觀察描寫,不同動物的觀察描寫,自然景象的觀察描寫,特殊事件的觀察描寫,社會風氣的觀察描寫,各種活動的觀察描寫,等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針對性訓練,并指導具體的觀察和寫作方法,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更為有利。
3.及時評價激勵
及時評價,是日記寫作訓練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樣可以激發和維持學生觀察日記寫作的積極性,由此讓學生一直堅持下去,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這對學生的人生發展很有意義。及時評價反饋,能有效對觀察日記的寫作活動進行調控,有利于解決學生觀察日記寫作中的問題,能有效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反饋評價要以鼓勵激勵為主,這對中小學生來說,是使學生從不愛寫轉為樂于寫,從不會寫到寫好的重要手段。須知,學生的寫作成就感是寫作興趣的發動機和持久動力。
教師的工作重點之一即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英國著名數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曾有一段論述,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這剩下的東西是什么?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我們通過指導學生寫觀察思考日記,就是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這不僅僅能提升學生作文寫作水平,也是對學生人生發展的終極教育與關懷。
總之,關注作文的思維起點,是解決學生害怕作文問題與提升作文教學教質量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陳繼英.語文教學的戰略思維與藝術[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謝步勇.作文教學重心要注重三大轉變[J].作文教學研究,2003, (7).
(編輯:胡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022-03
作者簡介:陳繼英,深圳市語文特級教師,正教授級高級教師,深圳大學碩士生導師,深圳市首屆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中國教育學會“地方骨干教師培訓講師團”專家,教育部“國培計劃”主講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