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 牛春林
【摘要】本文以網絡平臺“世界大學城空間”的課程資源、作業系統、在線考試、教研室和在線交流的點擊量,對高職英語混合式學習模式下學習者學習行為進行了研究。作業系統、在線考試、教研室點擊量高于課程資源,學生的學習行為依然呈顯明的成績導向性。文章分析指出,網絡教學平臺技術和信息技術硬件條件影響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
【關鍵詞】在線學習行為;混合式學習模式;高職英語
混合式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課堂上教師的導引、講解、組織與管理,還取決于學生在線學習的自主學習行為和協作學習行為。“基于空間的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以網絡平臺“世界大學城空間”為混合式教學虛擬空間,經前期分析、課程資源開發、混合教學模式構建后,形成了在線學習課程。筆者選取行業英語課程“軌道交通客運英語”在225名學生中進行了首期混合式教學實驗后對學習者的在線學習行為進行實時采集、分析、評價,以發現學習者學習特征和問題,進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學。
1 “世界大學城空間”在線學習行為
在線學習行為是指學習者圍繞著一定的學習目標進行在線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顯性或隱性行為的集合,如:學習資源的上傳、微課視頻點播、測驗考試、在線交流等。“世界大學城空間”是教育云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許多學習工具。
教師登陸后,可為自己的課程課堂制定需要的工具,如建立課程欄目、建設課程資源、制作電子教案、布置作業、批改作業、開展在線考試、填寫教學日志、組建教研室等,用以與學習者交互并記錄他們的在線學習行為。“世界大學城空間”主要使用五個學習工具來記錄學習者的在線學習行為,分別為課程資源、作業系統、在線考試、教研室和在線交流。課堂資源主要用于教師上傳相關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則通過訪問資源進行課程學習。作業系統是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在規定期限內提交作業,用來驅動學生學習、鞏固所學知識。在線考試模塊中教師創建考試科目、建立題庫、組建試卷、組織在線考試。教研室是一個課程論壇,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論壇進行異步提問答疑、也可以就某一個主題開展討論、協作學習等。在線交流是一個即時聊天工具,師生可通過聊天工具進行溝通,組織討論。
2 “世界大學城空間”在線學習行為評價指標
根據“世界大學城空間”工具模塊與學習行為的關系,確定如表1在線學習行為評價指標。
“資源瀏覽數”是指學生在學習《軌道交通客運英語課程》時對電子教案、電子課件、微課視頻等課程資源點擊次數,反映學生資源利用情況;“資源上傳數”是學生上傳的與課程相關的資源。“作業提交次數”是指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提交《軌道交通客運英語課程》作業的次數,包括文檔、視頻、音頻個數。“在線考試次數”是指學生參加《軌道交通客運英語課程》在線考試的次數。“訪問教研室次數”是學習者進入“軌道交通客運英語教研室”的次數,學生點擊“簽到”,領取任務單,算一次;“回帖數”是學生回復教師和其他同學帖子的次數,“被回帖數”是學生帖子被回復數目,教研室訪問次數、發帖數和回帖數反映了學生參與在線討論參與度。“在線交流時間”指學生參與在線交流的時間,“發言次數”指學生在空間發言的次數。
3 “世界大學城空間”學生在線學習行為數據采集與分析
基于空間的混合式教學在線學習行為數據采集以世界大學城的MOOC課程“軌道交通客運英語”為例,包括該課程站點的訪問情況、每個工具在該課堂中的使用情況等。訪問情況又包括訪問人數和訪問次數。
“軌道交通客運英語”混合式教學于2016年4月1號開課,6月30號結束,線下課堂教師授課每周2次,每次90分鐘,教師以線下課堂帶動學生線上學習。在線學習者為225人。
“簽到”是學習者閱讀任務單,任務單介紹本單元學習重點、布置學習任務。聽課與精讀屬于課程資源,聽課指聽微課視頻,精讀是閱讀電子教案和電子課件。作業即作業系統中的課堂作業和課程結束時的大型項目作業。討論以“軌道交通客運英語教研室”發帖、回帖和閱帖次數為據。測試指在線測試。截止課程結束日期6月30號止,五個學習工具的點擊量如下:
4 結語
由于受技術手段限制,數據采集未能統計學習者個人IP地址進入空間各工具入口處的頻次,對學習者個體學習行為與成績關系的研究還沒涉及。混合式教學是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推進,信息技術條件是否成熟反過來也制約混合式教學的開展。網絡教學平臺技術和信息技術硬件條件是混合式學習模式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劉淑.基于空間的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經濟信息,2015,(11)
[2]元帥.在線學習行為分析及其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論文,課題名稱:基于空間的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XJK014CZY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