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聰 王曉玲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創意經濟的崛起與河南省藝術設計教育改革對策研究》2014-gh-704)
摘要:我們曾經以“Made in China”而自豪,但是現在我們更應思索怎樣“Design in China”。創意經濟是以銷售“創意”為主的,而創意人才在整個運作過程中屬于核心環節。面對眼前創意經濟的崛起,藝術設計教育也必須認清形勢,調整教學思路,努力為發展創意經濟而推波助瀾。
關鍵詞:創意經濟;創意思維;培養
產品不斷的更新換代,是推動市場向前的原動力,而更新換代運用的肯定不是故步自封、原地踏步、保守落后的思想。我們都知道創新思想是和一些思維活躍的人經常聯系在一起的。這類人通常改革的思想很濃厚,新點子、好創意不斷。如果這些新的創意,能夠突破各種未知的困難,投向市場的話,肯定會吸引人們的目光,進而去驗證它的好壞。
任何一個未知事物,想要讓人們接受他,都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這不僅包括其制作環節,也包括其投入市場的環節。
一、創意思維的提早開發和保護
創意經濟代表著一種與時代同步的,新穎的,不斷變化的事物。一件創意作品,既需要設計師的設計,也需要市場的認可。我們既要提高創作者的創意思維,還要提高廣大接收者的創意思維。這樣才能有市場,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我們目前在藝術設計教學方面,教師更關注的是對于理論的傳授,以及知識點的掌握。對于創意的培養,是很欠缺的,加之我們中國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圍繞應試教育,學生的創造力在進入高校前,普遍就已經比外國的學生要低。
由于人才創造成功的年齡區比較低,所以對于小朋友的創造行為更加應該保護。大學生的年齡在18至22之間,這時候他們的思維基本已經定型,調整起來會更困難。而這一點,外國的教育做的就比中國要好,主要原因是它們的孩子在學習上壓力小,反而會推動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把想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二、發展中國家發展創意產業的難點
我們中國目前處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對于生活必需品的選擇上,更看重價格而不是創意。如果市場對于創意產品的接受度低,那么創意設計就得不到鼓勵,設計師本身也就疲于去進行創意了。這是困擾我們創意設計的根本原因。
就算設計師做出了創意產品,但是在價位上我們不敢提升。企業的老板大多也不認為設計師設計了有創意的作品,就應提高其薪酬。這樣就從根本上使得創意市場疲軟。
創意產業本身包含的領域很廣,但是在中國提起創意產業,更多人想到的是動漫市場,別的就沒有了。為什么我們會這樣想?原因是:普通消費者更看中價格而不是創意;設計師的辛苦創意,并沒有得到廠商在薪酬上的認可。以上兩點促成了,中國創意產業的不景氣。
三、鼓勵設計師勇于創新,并將其創意投向市場
創意設計師不僅需要的是靈活的思維、不斷的新點子、層出不窮的好創意,更需要的是用于面對新事物在被人們認可前的質疑、批評。我們中國目前是獨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從小到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這進而會引起孩子抗挫折能力低下,對于一些冒險、冒進事物不敢嘗試。這種人口素質問題是我們要引起重視,且盡量避免發生的。
首先,獨生子女往往內心更加自我,在做設計時就很難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當你是把設計只當做賺錢的工具,好的創意和點子也會離你而去;當你把設計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設計才會有新的創意和方法。
其次,獨生子女往往被父母給予了厚望,這反而會促使其壓力過大,而最終被壓力而壓著前進。眾所周知,創意往往是在人們最放松的狀態下而出現的。如果設計師能在做設計時,放下所有的壓力和包袱,解放自己的思想,讓自己更輕松自如的思考問題,好的想法也許就不期而至。
例如:在進行創意思維訓練時,我們班上有些女生,每次布置課堂作業時,都非常認真,總想能做出一個好的作品。在還沒設計前,就被自己的思想壓力搞得頭疼腦漲,提前耗費掉了自己的精力。在進行實際創意時,發散思維展不開,創意思維也無從而有。相反有些男生,思想壓力小,在課堂上嘻嘻哈哈,不斷交流思想,最終卻能無意中創作出一些很有創意的作品出來。
這個例子是一個設計師經常會深有體會的例子,創意過程本身并不是越認真、嚴肅越好。反而是思維越無所顧忌、不著邊際越好。就創意思維而言,這是影響創意思維的重要原因。
我們中國的教育重視傳統文化,重視人們對于祖先、長輩的敬重,培養孩子尊師重教的品質。這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沒有錯誤的。但是過于強調上面這些因素,就會使孩子們認為當自己的思想和老師、父母不同時,就應該聽從長輩、老師的建議。這樣就會遏制孩子們頭腦里誕生的新想法,促使其養成因循守舊的思維習慣。
當從事創意設計時,這種因循守舊的思想就會不斷跳出來干擾新思想的誕生。所以,我們在做創意時,一定要做到破舊立新、無所顧忌、勇于嘗試、大膽創新,不怕指責、批評。
創意產業的發展勢頭是不容小覷的,只要我們國家安定團結,經濟就會不斷發展,人們也會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標準。發展中國家的設計師,雖然生活條件還沒達到最好,但是在思維上如果想創新,就必須要突破各種枷鎖,勇于實踐。
四、建立工作室教學模式,搭建課堂與社會的橋梁
倫敦藝術大學強迫學生在“做”中學,通過不斷的實踐提高創意能力。他們把教室搬到車間,學生在制作作品時,教師給與指導,不斷挑戰他們,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信心。法國的藝術專業學生沒有固定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大大的工作室,學生在工作室里可以動手實踐,設計制作出各種產品。
而在中國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往往畢業后只能往教室里鉆,沒有動手實踐的地方。應該根據藝術設計院校的特點,盡力為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工作室,并保證向學生開放,鼓勵學生前去鍛煉。
工作室教學模式對于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也具有重要意義,導師將不可避免地面對三方面的壓力:一是學生對導師的選擇,這是衡量教師水平的重要標尺;二是競爭意識的加強,必然會造成工作室冷熱不均的局面,迫使每位導師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體系;三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導師必須將科研提升到一定高度,廣泛關注研究本領域的相關課題,以課題研究帶動教學。
作者簡介:
耿聰(1968-)、女,新鄉學院,教授,碩士,藝術學。
王曉玲(1984-)、女,新鄉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