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旭
【內容摘要】乾坤一元,陰陽相依,寫作和閱讀相輔相成。從閱讀角度看寫作,定會文思如泉,別有洞天;從寫作角度看閱讀,定會豁然開朗,別有趣味。在主題上讓閱讀和寫作相互觀照,作者和讀者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在綱目上讓閱讀和寫作相互觀照,讀者和作者之間能建起互通的橋梁;在藝術手法上讓閱讀和寫作之間相互觀照,讀者和作者之間可系上一條對話的紐帶。
【關鍵詞】閱讀 ?寫作 ?主題 ?綱目 ?藝術手法
考察當下語文教學,閱讀課上看不見寫作的影子,寫作課上也沒有閱讀的蹤跡,將本來相輔相依的孿生胞胎截然分開,于是寫作源泉枯竭,閱讀的窗口緊閉。筆者認為只有讓閱讀和寫作相互關照,語文學科才能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迎來春天。
主題是文本的靈魂,是作者和讀者的思想互相擦碰出的火花。
閱讀的目的之一是理解文本的主題,了解作者是前提,筆者認為還要換位,就是假設你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也就是從寫作的角度來閱讀。把自己置于作者的情境之下,邊想邊讀,這時你可能會和作者產生共鳴,也可能會認識到作者見解的深刻,還可能會讓你產生一些意外,不但理解了文本、理解了作者,還獲得了閱讀的趣味。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從寫作的角度去閱讀,你還會探求作者深刻獨到的見解的獲取途徑,會和自己比較,思考我為什么就不能有這樣深刻的見解呢?思考的結果,就是給你的閱讀加深理解,為你的寫作提供最有價值的東西。
寫作是以書面的形式和讀者之間的對話。有的作品問世不久便夭折,有的作品經歷了千秋萬代還永葆青春,其決定因素就是讀者。讀者看一眼就扔在案頭,他便夭折,反復閱讀之后還余味無窮,它便永遠充滿生命力。所以作者創作心中一定要有讀者,要考慮讀者的文化層次、興趣愛好、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因素。當然筆者的意思不是為了投合讀者的喜好去創作。這里強調的是要用讀者眼光寫作。讀者之所以要閱讀,就是要從作品中獲取知識,獲得情感的陶冶,了解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獲得沒得享受等等。如果你的作品不能給讀者這些,那么你的創作就沒有讀者,沒有讀者的作品就等于創作失敗。
綱目是文本的骨架,是讀者和作者的心靈相互溝通的橋梁。
優秀的作品不僅思路清晰,而且結構精巧。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一個常見的命題,就是理清作者的創作思路,其目的一是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二是為進一步閱讀做準備。
但是一些作品常常不安套路走,有自己獨特的思路。所以在閱讀中梳理作者的創作思路,還要多長一個心眼,文本除了按照常規思路布局以外,還有哪些布局方法更精彩。這也是在閱讀中扮演作者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同樣,寫作謀篇構思也需要從讀者角度來關照。首先讓讀者能夠看懂,在閱讀上不費勁,這就要求條理清晰;其次在讓渡著看懂的基礎上吸引讀者,這就要求你的構思曲折有趣,時而設置懸念,讓讀者的心提到嗓子眼兒,時而婉約抒情,讓讀者陶醉其中。中學生常??嘤谧h論文的構思,不知道先寫什么、后寫什么。議論文的常規構思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到了這一點就能讓讀者讀懂,但容易千篇一律,給讀者帶來閱讀審美的疲勞。所以議論文還要追求個性化的構思,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者喜歡深刻獨到的見解,喜歡新穎典型的事例,喜歡剛勁有力的分析。從閱讀的角度關照寫作,往往能有比較好的思路。
藝術手法是文本的衣服,是讀者和作者相互對話的紐帶。
藝術手法是文章表情達意的手段,屬于藝術形式范疇。由于在寫作教學中,這一點也常常被忽視,因此處于寫作的初級階段的學生常常對藝術形式的追求程度遠遠低于對文本內容的追求。如果在寫作時,把自己想象一個讀者,就不會對作品的藝術形式無動于衷了。作品的藝術形式就好比人穿的一件衣服,雖說以貌取人有失偏頗,但是人們總是喜歡穿著光鮮、線條流暢的外表,這是不爭的事實。對于文本而言,讀者喜歡朗朗上口、音調鏗鏘的節奏,認為多用書面語表達是一種有涵養的表現,而口頭語是一種淺薄。對應到寫作上來,就要注意語言的錘煉,而對語言的錘煉不能僅僅止于不寫錯別字和病句。讀者喜歡新穎別致意蘊豐富的修辭,而不喜歡行文單調蒼白,認為那是一種庸俗。對應到寫作上,要注意修辭的巧妙運用,一處巧妙的修辭勝似千行文字。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把握中外詩歌、散文的不同藝術特性”,在實際高考命題中多有這類題目出現。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做法就是分類歸納,甚至讓同學去識記答題套路。結果是學生生吞活剝,不能消化,效果不勝明顯。如果換一個角度,從寫作的角度反觀這類閱讀題就能夠走出這個死胡同。例如江蘇2014年高考詩歌鑒賞考要求對比賞析韋應物的《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和李商隱的《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其中第三題要求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解答這道題如果從詩人創作的角度思考就不難得出答案。思考一下韋應物在“怪來詩思清入骨”后面為什么要緊接寫“門對寒流雪滿山”,作者的寫作目的無非是要交代作者生活環境對“清入骨”詩風的影響,同時又歌頌了友人的品行。
所以寫作和閱讀相輔相成,從閱讀的角度看寫作,妙筆生花不是夢,從寫作角度看閱讀,一目十行亦可行。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羅含情. 閱讀與寫作教學實踐[J]. 西藏教育,2014(1):14-17.
[3] 李萍. 從閱讀到寫作,讀寫結合[J]. 學周刊,2013(8):172-173.
【本文系江蘇省如東縣2014年度微型立項課題《從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探求高效課堂新途徑》階段性成果?!?/p>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岔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