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懿

摘 要:通過分析當前高職院校企業文化教育現狀,給出企業文化的概念及內容,并分析企業文化對企業的作用,總結了企業文化教育的內涵,針對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鏈接的研究現狀做具體分析,指出企業文化與高職教育鏈接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企業文化;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三三三”策略
中國政府在近幾年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從十七大報告中的“大力發展”,到十八大報告中的“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現代”兩字的加入,賦予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的內涵和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它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組織,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企業文化則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主張,是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實現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的鏈接,是培養貼近社會,滿足企業需求的高職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我國高職教育現狀
自1999年施行高校擴招政策,高職高專院校的辦學規模迅速擴大,不論在校生人數還是院校數量,均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高職教育尚存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還缺乏統一的認識。目前,社會各界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持兩種不同觀點:一種是把培養技術型人才作為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側重于培養技能型人才。由于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統一,導致了在對高職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上的盲目性和不一致性。
其次,高職教育自身的結構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從規模上看,高職教育已經占據半壁江山,但從結構上看,其專業結構、類別結構、層次結構、體制結構還有待逐步完善;從質量和效益上看,50%以上的高職院校近10年剛剛建立起來,人才培養還處于初級階段,質量和效益的評價體系、監控機制等也有待逐步健全和完善。
第三,也是問題凸顯最為嚴重的,高職教育培養的畢業生,遇到了許多和本科院校畢業生相同的問題,即畢業時的職業素養與企業的期望值相距較大,這點本該是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區別于其他教育模式最大的優勢。諸多高職畢業生畢業之時,就業與專業對口率低,即便專業對口,企業也往往需要花大力氣對應屆畢業從業人員進行二次培訓。
二、企業文化內涵
企業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企業文化的表層,表現為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的中間層次,是對企業和員工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的行為準則體系。精神文化即企業的精神和追求,是企業的靈魂,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思想基礎。
企業文化具有如下幾個功能:
導向功能。即通過企業文化中經營哲學(經營方式和處事法則)、共同價值觀念、企業目標等因素對企業的領導者和職工起引導作用。
約束功能。約束功能主要是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規范來實現。企業制度是企業內部的法規,企業的領導者和職工必須遵守和執行。而道德規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來約束企業領導者和職工的行為。如果人們違背了道德規范的要求,就會受到群體輿論的譴責,心理上承受群體壓力,會感到內疚。
凝聚功能。共同的價值觀念形成共同的目標和理想,企業文化以人為本,在企業中創造一種團結友愛、相互信任的和睦氣氛,強化團隊意識,使企業職工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勵功能。共同的價值觀使每個職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為的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人最高精神需求的一個層次,這種滿足必將形成強大的激勵。企業精神和企業形象使職工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有極大的鼓舞作用。
調適功能。企業各部門之間、職工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企業與環境、顧客、企業、國家、社會之間都會存在不協調之處。調適就是調整和適應。企業哲學和企業道德規范使經營者和普通員工能科學地處理這些矛盾,自覺地約束自己,并形成企業形象。
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業文化和企業長期經營業績之間的相關性,他們根據研究數據得出的結論之一是:企業文化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大的作用,重視各級管理人員領導藝術的公司,其經營業績遠遠勝于那些沒有企業文化特征的公司。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對企業生存與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高職院校內的企業文化教育
從職業院校對學生培養的目的出發,企業文化教育內容主要是通過企業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將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精神、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企業成員對企業的責任感、榮譽感等要素灌輸給學生,以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從而為學生就業及適應企業、融入企業做好充分準備。所以,選擇企業文化教育內容主要應該注重以下方面:
企業經營理念。企業經營理念是企業績效的指導思想,指企業根據自己的生產目標、生產條件、生產技術水平所制定的經營與管理企業的一種基本設想與科技優勢、發展方向、共同信念。這種指導思想往往決定著企業的生產與管理方式,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對學生開展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企業的性質、企業的運作方式和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
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企業提倡的經營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員工在生產、生活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內心態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企業精神體現出企業內在的一種品質和追求。對學生進行企業精神教育,能夠使學生了解企業對員工的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使他們在校期間能自覺加強關于職業素養方面的修養。
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指企業對自身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作用的定位和員工對自身在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中所起作用、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價值尺度和準則的觀點。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念教育,能夠增進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團隊合作精神。
行為準則。行為準則是企業規定的員工必須遵循和服從的約束條件,主要指企業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與行為規范。對學生進行行為準則教育,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行為約束能力和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意識。
道德規范。道德規范是指社會成員所必須遵循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是非觀念和對假惡丑的辨析能力,以利于學生在日常行為中能夠敬畏生命、關愛他人、崇尚真善美,成為一個有道德、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的合格公民和職業人。
企業榮譽感。企業榮譽感是指員工對企業名譽的愛護和為企業創造榮譽的責任感。對學生進行企業榮譽感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強化學生在校刻苦學習專業技術,以后為企業改革發展建功立業的責任意識。
通過以上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增加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自覺增進職業素養。另外,引導和教育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強化專業化職業道德與職業行為,以最前沿的行業標準來規范學生,為學生畢業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企業文化與高等職業教育鏈接情況分析
企業是企業文化的主體,高職院校是高職教育的主體,如果要實現二者的鏈接,校企在文化與思想教育上實現深度融合是二者完成對接的必經之路。眾多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推進高職教育和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培養與職業崗位、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鏈接上發力。同時,作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員工上崗培訓本身就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關鍵之一,如何提高管理效能和縮短員工的崗前培養周期也是企業關注的重點,因此將這些問題交由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來解決即是必須,也是理所當然。目前,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鏈接合作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在上述合作形式中,大都以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的硬對接為主,缺少對大學生心理、認知、態度、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生涯規劃與企業文化的軟對接。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與企業的硬對接模式已經相當成熟,但亟需解決軟對接的問題,真正意義上實現校企的深度融合。
五、高職院校開展企業文化教育的若干方式
高職院校對學生開展企業文化教育,可以通過多種向度、多種方式進行。從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經驗和建立我國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出發,結合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以及職業教育開展深度校企合作的趨勢,可以采取“三三三”教育策略,即通過三條途徑、運用三種方法、形成三種模式。
通過三條途徑。第一,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是職業院校根據所設專業,從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出發,聘請行業專家和企業骨干與專業教師共同組建的教學指導機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全面參與專業建設,負責制定教學大綱、教材編選、設計人才培養標準、開展企業文化教育、組織指導學生實習等。其目的是通過專家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及時地了解企業、熟悉企業、感知企業文化,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能訓練,以更好地實現校企零距離對接。除開展常規教學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每年還可以聯誼會、教產合作研討會、共育人才懇談會、就業洽談會等形式組織校企之間的研究和交流活動。
第二,開設企業文化教育課程。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企業文化應該成為學生培養過程中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很有必要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開設。作為課程的企業文化教育要從企業文化中篩選出主要的內容,組織成為一定的知識體系,編寫出企業文化教育教材,可以開設文化基礎課和選修課的形式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系統的企業文化知識教育,對企業文化有比較系統的把握。囿于教學時數的限制,也可以將企業文化教育滲透到相關課程中開展教育,以使職業院校將企業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第三,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職業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建設中。積極組織策劃具有職業文化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如在學院營造一種企業文化氛圍,舉辦企業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建立企業協會,以企業文化準則和企業精神來規范其活動內容。
通過以上校內的企業文化教育形式,可以使職業教育與企業文化得到充分融合,還能幫助學生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對企業文化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感知。
運用三種方法。第一,創設企業環境,開展模擬實踐。職業院校可以利用現有條件模擬企業環境,以老師為管理者,學生為員工,創設企業環境,并自行提煉企業文化,不斷總結,建立起系統的企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并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得真實的認知,產生自省與自我成長的動力。這些方式有:開展有關的模擬大賽,例如,網絡營銷大賽、物流技能能大賽、導游大賽等,將具體的工作過程置入活動中來。學校還可以創建模擬公司,例如,速運公司、物流公司、旅游公司、翻譯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公司組建、模擬制定出各自公司的經營理念、企業精神、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并通過各種有效手段進行貫徹落實,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一個企業人所應該具備的素質。
第二,請進企管人員,宣講企業文化。高職院校可以請企業管理人員到學校開展系列講座,或邀請社會精英或專業人士走進校園,提供實踐知識,宣傳企業文化。通過成功的企業家與青年學子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和探討,讓大學生切身感受企業家的成功之道和企業家的精神魅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個人修養,更好發展自我。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聘請企業高管擔任學校兼職教授,每周輪流為學生上課,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直接感受企業文化的精神內核和企業文化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與影響。
第三,開展工學交替,送進企業培養。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及參觀考察等方式將學生送進企業培養。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共育人才的一種途徑,是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企業文化素養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工學交替指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學生學習了一個階段的知識理論和學校的技能實訓后,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與一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體驗企業生產和企業文化,使學生獲得企業工作崗位的認知和初步操作技術,充分認識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
另外,還可以采用頂崗實習教學模式。頂崗實習是學生完成在校的全部學習任務后到企業開展畢業實習的教學活動。在頂崗實習中,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工位的學生都有各自明確的任務,要恪守企業的工作規范,遵循企業規章制度,以準職業人的身份充分感受和踐行企業文化。這樣能促使學生感受到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服務于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能創造出更好的業績。
形成三種模式。第一,引進企業開設車間或工作室。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化,職業學院可以引進企業與院校聯合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合作建設生產車間或工作室,職業院校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研發和科技攻關項目,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共贏。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生產車間或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活動,真實地感受和體驗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精神、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這樣畢業后能迅速適應企業工作的需要。
第二,實行學徒制。學徒制是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式的職業教育制度,是一種教師和學生、師傅和徒弟面對面的教育方式。實行學徒制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具有特殊的功效。通過學徒制,學生可以從企業技術骨干的身上直接感受到企業人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師傅也可以針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克服行為缺陷、提高企業文化認知水平,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推行,還能有效整合利用地方的優勢資源,總之,是一舉多得。
第三,成立教育集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新形勢下實現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發展、合作就業,促進職業院校和企業優勢互補的職教發展新途徑和新模式。企業與高職院校融為一體,這樣,學生的身份既是學生,又是未來員工。從入學到畢業全程隨時都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處處都要受企業文化的制約,這對學生提高職業素養、樹立職業意識、明確培養目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學生感知、體驗、踐行企業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科技的進步、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隨著高職教育的迅速擴張,企業常抱怨高職學生技能素質低、眼高手低、離職率高等問題,造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要解決這對矛盾,關鍵在于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的深度鏈接。企業文化與高職教育鏈接的研究,可以提升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滿意度,為構建和完善企業文化,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怡.高職教育呼喚企業文化教育[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
[2]王琦.論企業文化教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作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7).
[3]應曉清.試論就業導向視野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0(7).
[4]朱本赤.健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基本設想[J].出國與就業,2010(4).
[5]董鵬云等.企業文化與人本管理[J].河北企業,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