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以財務管理專業轉型發展為契機,探索基于“校企聯盟”的開放式辦學模式,從人才培養目標、職業能力定位、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模式等方面“全程嵌入”行業、企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及現代市場經濟環境對財務管理人才的素質要求。
【關鍵詞】校企聯盟 財務管理 職業能力 模塊化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43-02
當前,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宏觀就業壓力依然巨大,2015年高校畢業生已達到749萬,基于“學科”導向的同質化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大量高校畢業生眼高手低、實踐動手能力不足,這已成為制約其就業率、就業質量提升的根本原因。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大量一線操作性較強的藍領用工需求得不到滿足,用工荒成為很多制造型企業發展的瓶頸。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了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戰略目標。2014年6月,廣西教育廳確定欽州學院等四所高校為整體轉型試點單位,確定1999年后其他新建本科高校的近40個專業為轉型發展試點專業。基于此,本文試圖打破以“學科”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理念,打破“關門辦學”的封閉教學模式,以財務管理專業轉型發展為契機,積極探索基于“校企聯盟”的開放式辦學模式,從人才培養目標、職業能力定位、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模式等方面“全程嵌入”行業、企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及現代市場經濟環境對財務管理人才的素質要求,并采用“請進來”、“走出去”、“1+2+1”等校企合作模式強化固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切實提高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和崗位適應性,盡量通過學校教育消除畢業生就業路上“最后一公里”的艱難,從而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無縫銜接”。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國外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從社會需求角度看,應用技術型人才較學術型人才具有更廣闊的就業市場。從國外高等教育的實踐來看,歐美發達國家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占比基本達到80%左右。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最大的特點是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實習安排、師資配備和考核等多個方面突出實踐性。開設大量實踐性課程,并采用項目化教學方式,要求學生真正深入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生產和經營實踐,參與實際工作,積累實踐經驗,并完成項目作業。此外,在師資配置方面,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大量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占比甚至超過專職教師。
英國應用技術大學具有以下顯著特點:一是在專業設置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廣泛征求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意見。二是校企深度合作培養高素質人才。采用工學交替的“三明治”學習模式,即“1+2+1”或“2+1+1”制,學生在企業和學校交替接受教育和培訓。三是以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為主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國內關于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現狀分析。從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的視角,楊淑娥認為,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型向創新研究能力的培養轉變;李瑞禎認為應該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和市場需要,將大工程觀融入到我國財務管理專業的本科教育中;頡茂華、吳倩認為應該基于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三維的調查問卷分析,來研究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本科人才培養問題,進而針對這些問題重新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從課程內容的視角,王彤彤提出依托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目標,整合財務管理主干核心課程教學內容的思路;張陶勇提出以財務報表為出發點、以會計準則為導向,按照“秩序漸進”的原則合理設置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李瑩、陶元磊、李阿指出,課程設置要與市場需求和職業發展接軌,同時應圍繞“會計”、“金融”等方向設置選修課。從實踐教學的視角,張治榮提出“一二三四五”實訓教學模式,建立適宜本校畢業生就業方向的實訓課程體系;朱會芳提出完善和構建財務管理實踐教學體系,可以采用校內實驗室模擬教學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劉悅認為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加強校內外實訓環境建設,為學生提供仿真的專業崗位模擬操作平臺和真實的校企合作業務處理機會。
綜上所述,國外在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模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國內高校在財務管理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上也做出了很多探索,這些經驗和積累都為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是,國外的經驗和中國高等教育的現實環境有差異,不能生搬硬套,國內的探索大多局限于某一個領域,還不夠系統。因此,課題組希望探索基于“校企聯盟”的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系統工程建設。
二、基于“校企聯盟”的財務管理職業能力模塊化培養模式構建
(一)校企聯盟的構建及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根據財務管理專業的特色,選擇會計師事務所、上市公司、銀行、證券、保險、各行業中小企業、各類型行政事業單位,積極聯絡,構建“校企聯盟”。通過校企融合,建立長效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引導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從社會需求出發,以崗位調查為起點,圍繞就業崗位設置專業方向。并由高校專業教師和企業職業導師共同組建“財務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規范吸收行業建議,從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修改的程序和原則。
(二)發散性職業能力定位及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根據行業、企業和崗位特色,結合畢業生就業流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提煉財務管理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及其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要素。如上市公司出納、會計、成本核算、預算管理、財務主管、財務總監等系列崗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資產評估、納稅籌劃、管理咨詢等系列崗位,銀行、證券、行政事業單位及中小企業等內部財務管理相關崗位。圍繞上述崗位,進行深入調研,匯總提煉其核心素質要求,并以此為依據設計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或專業實踐項目。
(三)開放式教學模式及二元導師的師資結構設計。開放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學過程不再局限于課堂、學校,而是聯合企業共同培養。總體上可借鑒英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培養模式,采用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即大一、大二以學科、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學習為主,企業觀摩、課程實踐為輔;大三以專業核心課程學習為主,同時借助校企聯盟平臺,將專業課程模塊化分解,與企業投融資等具體財務管理項目相結合,從而實現“理論教學—實驗室教學—實踐案例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大四上學期以企業實踐為主,在校企聯盟合作單位老師的指導下,承擔具體的財務管理工作任務,并醞釀以“實踐問題的專業解決方案”為核心的畢業論文選題。大四下學期回到學校完成畢業論文和答辯,做好就業準備。師資隊伍建設則強調二元導師結構,突出實踐能力,一方面要求學校的專業老師必須擁有相關領域的實踐工作經歷(如到企業掛職),另一方面還要充分挖掘校企聯盟合作單位的職業導師資源,將會計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一線的財務管理專家請進學校、兼職授課。
(四)平臺化實踐模式及應用能力的培養流程設計。平臺化實踐模式主要依托校企聯盟中的企業單位。基礎階段可以金蝶K3系統、用友U872系統等為實踐平臺,通過校內仿真模擬實驗室進行模擬實訓。高級階段可結合職業規劃和定位,到會計師事務所、上市公司、銀行、證券、保險、各行業中小企業、各類型行政事業單位等進行專項實訓,并設計好各個職業方向的具體培養流程(見圖1)。
綜上所述,基于“校企聯盟”的財務管理職業能力模塊化培養模式構建的重點,是圍繞校企聯盟建立、專業建設委員會運作、發散性職業能力定位、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開放式教學模式、二元導師的師資結構設計等角度展開深入研究。第一階段首先是要建立校企聯盟,并依托校企聯盟構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圍繞各崗位職業能力,收集資料,設計問卷調查,進行專家訪談。第二階段要根據調研結果,提煉財務管理專業職業能力定位,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模塊化課程體系。第三階段是積極推動二元導師的師資隊伍建設,以開放式教學模式,依托校內仿真實驗室和聯盟單位的實踐平臺,積極推動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方案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秦琳.以應用性人才培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提升——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經驗[J].大學(學術版),2013(9)
[2]王彤彤.應用型本科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改革的探索[J].財會教育,2014(10)
[3]李瑩,陶元磊,李阿.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財會教育,2014(10)
[4]劉悅.應用型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職業與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