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 要】分析當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表現及原因,提出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職業倦怠 表現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82-03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其積極性高低直接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但是,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以及“90后”學生的特殊性,我國高校輔導員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導致高校輔導員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有必要針對當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表現、原因及對策展開深入研究,消除我國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狀
(一)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工作積極性不高。大部分輔導員在任職之時都是充滿動力、充滿斗志、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精力充沛,但任職幾年之后,精力逐漸消盡、熱情下降,產生暴躁、消極、不滿的情緒,對學生學習、生活不聞不問,或是漠不關心,不愿主動了解和解決學生問題。
2.工作態度消極。高校輔導員無法排解與消除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導致負面、消極、懶散工作態度的產生,影響心理、身體健康,長期下去,會逐漸出現冷漠、不滿的工作情緒,難以真正投入到事業中去,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缺乏強烈的工作積極性,嚴重阻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3.職業認可度不高。大部分輔導員在任職幾年之后,普遍存在消極、怠慢、松懈的工作態度,失去堅持、奮斗下去的毅力和信心,無法體驗本職工作的真正價值,也就難以對輔導員這個職業進行正確定位,無法制定可行、客觀的工作目標,對工作逐漸失去興趣、積極性,進而出現怠工、負面、失望的工作心理,更有甚者產生離職意愿。
4.教育效能感不高。個人在一定環境下對某項工作所具有的自信與期望,即為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能對人的心理、行為進行控制與管理,對工作情緒與毅力有著深刻的影響。而教育效能感則是教師在教學工作與學生方面上所寄予的期望。影響輔導員教育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輔導員的教學成果難以在短時期內表現出來,個人價值實現難度較大。因此,職業效果也是影響輔導員工作效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優異的職業效果會充分調動輔導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而負面的職業效果則會使輔導員喪失工作的信心與毅力,甚至會產生離職的心理。不同的學生所具有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不同學生的家庭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導致輔導員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期望可能得不到實現,進而會削弱輔導員的職業動機與工作熱情,出現厭倦、失望、壓抑的情緒,從而產生職業倦怠。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危害。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問題,將對學生、高校、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乃至社會都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對大學生而言,輔導員在出現職業倦怠之后,往往會對大學生的情感需求置之不理,同時會以行政命令式的方法開展教育教學及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不愿創新工作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進行消極冷處理,對學生的生活、學習漠不關心,不能有效疏導大學生心理產生的一些問題。
對高校、高等教育以及社會而言,出現職業倦怠問題的高校輔導員,在工作過程中或消極對待,或時刻想著跳槽、另謀出路,這也會極大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更難以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
對于輔導員本身來說,職業倦怠問題的出現將給輔導員的情緒帶來嚴重影響,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影響將日趨負面,不僅會影響輔導員的工作表現與工作能力,更將危害輔導員的身體與心理健康,既不能夠對個人未來的發展產生助力,又耽誤了現有的崗位工作。上述三者存在著相互因果的聯系,且有可能會形成一個封閉的負面影響場,若是對其聽之任之,將會影響輔導員職業發展。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原因
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存在的職業倦怠問題,已經對高校輔導員的日常工作、學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職業倦怠的影響下,高校輔導員在工作過程中出現得過且過、不鉆研、不學習等情況。為了給高校輔導員倦怠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首先必須找出這一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認同率較低。目前,社會上對輔導員大致有下面幾方面的評價:第一,由于缺乏對輔導員工作的認識,人們認為輔導員的灌輸式教育僅是流于形式,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倦怠的學習態度;第二,考試篩選制度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升學競優的主要方式,受這一制度的影響,高校輔導員的績效評估體系仍未得到完善,在社會各界普遍形成了重考試、忽略道德教育的心理;第三,大多數人認為輔導員是低門檻職位,忽略輔導員的工作和作用,加上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屬于行政類。從職稱方面上看,受輔導員工作性質與心理狀態的影響,在進行職稱評比時,與專業教師相比,輔導員明顯處于劣勢,輔導員獲得升職或職稱評比的機會較少,縱使是少數能擔任領導職務的,也不再擔任輔導員一職。部分學校有輔導員不能轉崗的規定,致使輔導員自我認同感與工作積極性下降。
(二)隊伍專業化不高?!督逃筷P于加強高等學校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組建一支優秀輔導員來進行學位進修,強化他們擔任輔導員一職的事業心,加強輔導員的職業化建設,提高輔導員的綜合能力與道德素質。專業化是非職業與職業化的最大差別所在,擁有專業的知識儲備與實踐能力是職業化輔導員的顯著特征。輔導員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備深刻的認識,擁有豐厚的理論功底,以及全面掌握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但就現實而言,目前大部分輔導員都存在知識水平不高、業務能力不強等問題,無法真正適應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部分輔導員沒有將輔導員一職視為最終奮斗目標,而是將其當作未來晉升、發展的過渡平臺,鑒于此,輔導員普遍都存在職業化水平不高、專業知識不足等現象,進而影響整個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管理。與此同時,輔導員不能長期堅持做好本職工作,具有不可堅持性與間斷性,無法形成強烈的認同感與榮譽感,甚至會存在不滿、厭倦的工作情緒,產生職業倦怠。
(三)輔導員角色定位不清楚。輔導員工作核心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事實上,在工作過程中,輔導員疲于處理大學生瑣碎的事務問題,難以抽出時間真正地投放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與此同時,高校本身也沒有明確界定輔導員屬于哪一類工作者,導致學生不得不面對“令出多門”的尷尬,也讓輔導員需要承擔許多本不需要承擔的工作,負上許多本不應該由輔導員承擔的責任,增加了職業的風險性與崗位工作的強度、難度。鑒于輔導員的工作涉及面極廣、任務煩瑣、責任過重、工作表現無法量化,許多輔導員對這一崗位的歸屬感與熱情被極大削弱,在面對學校交代的任務時也開始應付了事,這也是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主要表現。
崗位歸屬感不強、缺乏職業期望是導致高校輔導員產生浮躁心理、隊伍流動性較大的主要原因,也是高校輔導員出現職業倦怠問題的重要因素。在改革開放日漸深化、社會利益階層不斷細分的時代潮流中,輔導員不可避免地會對比其他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物質條件、受尊重程度、社會地位,等等。高校輔導員常常需要在工作中面對尚未成熟的大學生,而處理的問題本身及處理過程隨時需要處理大量不可知因素帶來的新問題,輔導員是高等教育諸多制度的客觀體現,不但工作強度極高,且工作時長也遠高于能夠按照行政工作時間上下班的普通教師與管理者;相對于專業課教師,雖然他們的工作核心都是教育,但專業課教師畢竟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也有能力、有精力、有時間通過努力獲得豐碩的學術成果,精神價值得到實現;但輔導員不僅沒有行政管理者的仕途發展可能,也不可能進入教師的職稱發展體系,多年的工作得不到學校的承認,也得不到學生的尊重,更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四)輔導員個人素質不高。輔導員的個人素質高低同樣會引發職業倦怠問題。第一,輔導員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問題,與他的精神狀況、工作強度有關。剛剛開始工作的青年輔導員往往精神狀況極佳,富有同情心、熱情與奮發向上的動力,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相當積極的期許,雖然工作上尚需要磨合,但卻不至于產生職業倦怠問題;而當業務熟練之后,反而會因為身邊同期上任的教師,甚至是這些教師的后輩們都開始評上職稱、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在待遇上不斷改善,自己卻依然止步不前,內心的不滿和情感上的受挫也就不可避免;隨著輔導員工作時間推移,輔導員經驗日益增長,但這時輔導員的得失心就會遠高于自己剛剛上任時,若是還不能夠擁有實現人生理想的希望,在工作過程中找不到滿足感和真實感,那么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會出現倦怠現象。與此同時,責任感過于強烈或是對輔導員崗位存在不切實際的高期望,也會產生職業倦怠問題。一個人的責任感強烈,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夠幫助自己和團隊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但責任感過于強烈就會給自己帶來過大的壓力,產生職業倦怠。部分輔導員總是想把工作做得完美無缺,但在客觀原因影響下卻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從而導致職業倦怠問題出現。最后,部分輔導員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導致職業倦怠問題出現。例如過分緊張、集中力不夠或易怒、浮躁、膽怯、獨來獨往,等等,缺乏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同樣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問題。
三、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一)多舉措并舉,切實提高輔導員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要徹底消除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現象,重點是要解決與輔導員切身利益相關的職稱、職務問題,給輔導員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增強輔導員的歸屬感。《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強調,高校輔導員不僅是擔任教學任務的教育者,更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因此,高校應明確輔導員的雙重身份,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管理。目前,對輔導員提供較高的福利待遇與職稱評選,主要方式包括:
一是因地制宜,優化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诟咝]o導員的雙重身份,在職稱評選上應對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在評選過程中,要注重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成果的審核,以輔導員的實際成效作為評審的主要內容,將輔導員的實際工作能力作為審核標準的重點,使輔導員與專業教師站在同一競爭點上,提高高校輔導員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認同感,進而從根本上消除輔導員的職業倦怠現象。二是攻堅克難,營造良好的輔導員工作環境。提高輔導員的收入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是解決輔導員各方面問題的著力點,通過崗位補貼、績效獎金等方式來給予幫助,減輕其生活、工作上的壓力,充分調動輔導員隊伍的主動性。按照高校的現實情況,保障輔導員的所得工資高于同等職位教師的工資水平,保障正式輔導員與非正式輔導員的工資水平基本持平,保障輔導員擁有平等的住房福利,輔導員安居樂業了,才能全面提高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對高校輔導員的考察、培養工作。高校黨政部門的儲備干部是從輔導員隊伍中選拔出來的,高校黨政部門按照發展需求,在輔導員隊伍中優選在知識、思想、道德、能力上都較為優秀的輔導員擔任領導崗位,不斷充實黨政干部人力資源,為輔導員發展提供更多上升機會。
(二)幫助輔導員進行職業規劃,厘清發展路徑。目前已經開展了對輔導員職業規劃方面的研究,這些必然會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發展,也將有助于維護高校治安與穩定,促進高校發展,更將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專業課的教育教學質量。《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要通過有效手段,積極打造一支綜合素質強、業務水平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高校應該在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生活中對他們給予更多關懷,并出臺有利于輔導員發展的政策。第一,要重點關注輔導員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層面,為其與高校建立起牢固的精神紐帶;第二,要改善輔導員的生活條件、學習條件,為他們提供進修機會與資金支持;第三,應給予輔導員高校教師編制,尤其是擔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理論課教學任務的輔導員,更應通過減少其課時量標準與科研難度。要扎實做好國家針對輔導員出臺的各項政策,使得輔導員能夠順利創業、努力工作,從而激發輔導員的主觀能動性,為高校輔導員提供更充分的尊重,使其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感與快樂,進而對輔導員這個職業產生一定期許與趣味性,降低輔導員工作隊伍的流動性,使高校輔導員能夠通過努力從綜合類知識分子轉變為專業技能更強的專業化輔導員。
(三)完善輔導員的職位分析和評價,清晰角色定位。《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進一步明確了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性質與相關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根據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發展特點與發展方向,探討與把握思政教育的模式與途徑,通過多種方式與平臺,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對學生的管理與引導力度。針對輔導員工作,高校相關部門要予以高度關注,按照有關文件規定,對輔導員職位進行深入分析,清晰界定輔導員的責任范圍與內容范圍,編寫職位說明書,為角色定位提供強有力的依據。高校還要構建輔導員選拔、培訓、考核、晉升等制度,對高校輔導員進行嚴格優選,培養輔導員較高的職業素養,徹底解決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問題。
(四)輔導員自身要積極預防和解決職業倦怠,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輔導員要充分意識到職業倦怠問題的出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所以,輔導員應該有意識地加強自身抗壓能力,提高自身工作積極性,培育正能量,預防職業倦怠問題發生。第一,要對輔導員崗位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輔導員是一個面向青年學子、為其成長成才服務的偉大崗位,唯有將所有熱情傾注其中,發自內心地對輔導員事業充滿熱愛,才能夠從這份工作中得到樂趣,才能在實現職業目標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第二,要堅持改善自身工作能力與綜合素質水平。輔導員的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這也給輔導員這個崗位提出了極高的能力要求,不但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更要以身作則、擁有廣泛的知識面。輔導員應該將自身塑造成傳道授業解惑者、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明燈、精神海洋中的安全港——這也恰恰需要輔導員改善個人修養、充實知識儲備。第三,要強化個人情緒調節能力,改善自己在面對職業倦怠問題時的應對能力。要積極開展自我心理評估,并主動了解心理學知識,具備一些基礎的心理知識以及情緒調節能力。第四,要設定科學、可行的職業期望。職業期望將成為促進輔導員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輔導員需要時常反省自己的工作以及心理、情緒,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定下正確的期望值,預防輔導員出現職業倦怠現象。
與此同時,輔導員也需要不斷提高個人能力。而各高校應該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輔導員隊伍培訓機制體制,建立起系統的在職培訓體系,為高校輔導員擴寬職業上升空間的錦繡平臺。同時,各地教育部門還應該充分運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不斷強化高校輔導員上崗以及在職培訓,同時挑選表現出眾的輔導員前往省級、國家級甚至是國際級思想政治教育機構進修,努力在耗費時間最短的情況下,得到最精干、高素質、道德良好的高校輔導員。
【參考文獻】
[1]王瑞珍.高校圖書館員職業生涯問題的現狀及思考[J].情報資料工作,2008(5)
[2]張革華.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目標訴求和路徑選擇[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
[3]林玲.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根源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31)
[4]周先進,張亞南.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優化思路——以湖南省95所普通高校為研究對象[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