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秀念
(貴州省松桃縣世昌鄉龍亭村完小 貴州 554100)
摘 要: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需要多維度多層面的開展。本文通過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現狀的分析,以及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意義的論述,指出有效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策略,以促進其提高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并提供給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184-02
眾所周知,習慣就是因重復練習而養成且變成需要的一種行為方式。如果從幼年時期就開始培養習慣,那么,這樣的習慣將是最完美的。因此,加強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是最關鍵的教育目標。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會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現狀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尚無成熟心智,對待學習的態度始終存在偏差,因此,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難以避免許多不良習慣。例如,做作業的時候,學生不能規范書寫內容,無法規范書寫數學符號及數字;沒有規范的作圖習慣,常以鋼筆且不用尺子作圖;不認真做作業,時常發生點錯小數點或漏掉遠算符號、數字等現象;甚至部分學生不喜歡獨立思考,做作業時總想著抄襲他人的結果;以及部分學生未養成良好糾錯及自我檢查的習慣等。為此,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二、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意義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現代教育愈加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求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學習,學會如何學習、關系及生存。而從學會學習角度來分析,學習習慣就是其中的關鍵性指標之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是促進學習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良好學習習慣十分重要,應該及早進行培養。據相關專家研究證實,孩子3~12歲這個時期是最關鍵的良好行為形成階段,而過了12歲后,他們的習慣已逐步形成,要在培養新習慣就更加困難了。也就是說,不能一味的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
三、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1、培養良好預復習習慣
要合理開展學習,預習新課十分重要,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使其進行自主學習的方法之一。而要深入理解和鞏固已學知識,必須復習舊知,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目前,絕大部分小學生都缺乏良好預習的習慣,這也就導致學生學習難以取得最佳效果。預習就如打仗時偵察火力,只有摸清了重難點,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才能讓學生明確實際學習目標。因此,家長要協助教師,時常在家督促學生預復習。注意學生預習過程中,針對不理解的詞語或生字,要指導其查閱詞典,并標記出文中不解的內容,做到有目的性的學習;學生復習過程中,則要盡可能幫其歸類整理,緊抓知識重點,特別是不理解的問題,必須要達到完全掌握方可,以便能夠深刻記憶已學知識。
2、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學生要學好數學,傾聽是最關鍵的前提保障,也是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基礎。但由于小學生上課時,常有開小差不專心現象發生,故而,教師應當注意教學用語的幽默生動,特別是注意條理性,以活躍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其學習興趣。通常來說,大部分小學生聽課還是相當認真的,然而,一旦需要分組探討時,學生就開始變得躁動起來,最明顯的就是小組成員發言過程中,學生易出現不集中注意力的情況,進而導致聽課效率大幅度降低。為此,要徹底消除這種不良風氣,教師可要求其他學生作發言學生的評委,對其所述觀點進行評價,使學生愛表現的特性充分發揮出來。這種方法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加認真的傾聽。例如,但某位學生發言完畢后,要求其他學生點評:是否回答正確?有何不足?好在何處?……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教學,一方面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更加認真的聽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
3、培養認真閱題的習慣
綜上所述,學生主要的知識學習來源為書本,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必須加強學生良好閱題習慣培養。如果不具備良好的閱題習慣,學生審題便會產生各種問題,比如尚不清楚題意或題目還未看完就盲目解答;缺乏概括分析題意的能力,導致本該作對的題目出錯。例如,當學生遇到這種題目:現在有一張方格紙,要求在上面繪制直角,并標出直角各部分名稱。然而,正是這樣簡單的題目,卻極可能造成半數以上的學生無法完成。可見,若是學生不能完整讀題就解答,其結果便會不如人意。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讀題都不會超過兩次,甚至不少學生才看到題目,就開始憑著感覺做題,結果也就出現了簡單問題都出錯的現象。所以,加強學生良好閱題習慣培養十分必要。
4、培養實踐操作的習慣
激發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的手段眾多,實踐操作便是其中之一,可實現學生“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思維多為形象思維,不易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很難對其產生興趣。因此,針對小學生好奇心的特征,教師不妨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為依托,為學生創造更多可供觀察操作的機會,進而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操作,才能具體化、形象化課本中抽象的所學知識,獲得正確的認知。
例如,教學《100以內的減法》時,創設貼近生活的購物情境,將學生兩兩分組,要求他們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參與到情境當中去體驗,然后,給出問題:商店內原本有鉛筆55支,現已賣出15支,請問商店內還剩多少支?此時,學生在親身體驗后,迸發出濃烈的興趣來,迫切想要知道該怎樣做,才能算出剩余的鉛筆數量,所以,這時教師可不急著告訴計算方法,而是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計算方法。當然學生會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有的數小棍,有的算()+15=55……總之,學生提出的方法各式各樣,且均能算出剩余鉛筆數,獲得成功的喜悅。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培養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可促進其今后的學習,為此,必須從預復習、認真閱題、認真傾聽等各方面入手,加強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董國權.淺談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5,(5):78-79.
[2] 陳建軍.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J].新校園:上旬刊,2014,(5):232-233.
[3] 黃詠濱.淺談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J].飛:素質教育,2013,(7):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