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瓊
摘 要: “聽、說、讀、寫”是學生學習的四種基本能力,這些能力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得到強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同樣需要培養和加強這四種能力。生物學是一門嚴謹的自然科學,教師和學生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應學會如何“聽”相關權威解釋、“說”科學嚴謹的話、“研讀”書本上的內容、“寫”規范的專業術語。本文從高三學生課上回答問題、課后做練習及平時考試測驗中發現問題并分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分析和探究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策略,以期為學生今后的發展、為以后的生物教學及其他生物教育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 高中生物 聽說讀寫 能力培養
高中生物學課程是一門帶有科學性和技術性的理科必修課程,是中外核心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生物學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進而為學生步入社會、擇業和確定進一步的專業方向提供幫助[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十分迅猛,并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社會文明和經濟活動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2],這必然需要大量生物學相關人才,為了以后能夠更好地投入社會需要中,學生光靠在課堂上、課本上學到的死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通過學生平時回答問題、做練習及考試測驗等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觀察和分析總結,筆者發現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歸納的能力相對較弱;運用規范性、專業性語言描述及表達問題的能力還需大大提高,而這些問題在高三學生中較普遍存在,所以,學生有必要在學習中學會如何提高獲取、選擇分析、吸收轉化和合理應用相關知識的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針對如何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得到這四種能力的強化鍛煉,以下從教師及學生兩個方面總結出幾個培養策略。
一、教師方面
1.合理恰當解釋、應用專業語言。
有些專業語言深奧難懂,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簡單易懂的通俗語言進行解釋或替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發揮語言功底進行旁征博引,能夠靈活地“寓樂于教”。此外,學生通過教師的“言傳”準確辨析專業語言的要義并能夠靈活運用。
2.及時、辯證、分享前沿信息。
生物科學技術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成果見諸媒體,關于生物學相關的新聞、報導等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畢竟以后的時代掌握在新生代手里,學生通過了解信息把握動向,能夠提早明確今后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這不僅體現了學會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而且為教師、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舉兩得。
3.正確、有效引導關注重點。
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載體就是課本,雖然課本上的內容簡練、插圖精美、故事簡短,但其背后隱藏的意味深遠,而且高考考查的點越來越精細化,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挖掘、吃透教材,遇到困難能夠回歸教材、回歸概念,使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并自如地運用到本學科及其他學科的學習及解題中。
二、學生方面
1.“聽”專家、權威機構的相關解讀:辯證地吸收知識。
現如今信息技術的發展蒸蒸日上,網絡上的信息五花八門、鋪天蓋地,不同教輔用書關于同一科學知識的解讀有時也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這令處于辨別能力形成關鍵期的學生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在這樣的形勢包圍狀態下到底要參考哪一種說法呢?以下給出幾種解決途徑。
(1)選擇相關領域專家的解釋。
針對某一熱議話題及觀點,專家層面的解釋更能夠讓大眾信服,畢竟專家是“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的人”,對于學科知識的專業基礎深厚、知識面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選擇有一定影響力的權威機構的解讀。
一般最新的研究成果一經發表就會有各大媒體、出版社等機構發文解讀,其說法同樣參差不齊,這其中不乏海內外較有名氣的本領域科研團隊或者佼佼者們的觀點,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和規范性,所以學生在遇到自己不清楚或存在疑點的信息時,要能夠想到用網絡搜索、比對的方式進行篩選和參考。
(3)選擇教師的參考說法。
學生由于甄別能力不是很成熟,加上對很多領域存在更多未知,因此很多時候他們遇到問題都是參考老師的意見,教師的專業知識面比學生廣,了解全面信息的能力及辨別能力比學生強,對本專業的一些科研內容能夠做出解釋,可以給學生一個參考。
2.看別人怎么說、自己又該怎么“說”——學會嚴謹地組織語言并表達。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功能,生物學亦有相應的生物學語言,在做生物學類演講、相關文章或書本的撰寫及生物現象的解釋等都需要用到規范的生物學語言。規范使用生物學語言要從學生階段培養,不管是教師講課、學生做練習題或回答教師提問,老師都要強調語言的規范性,對于專業術語一定要明確其含義并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出來,切不可張冠李戴、混淆一通。學生若要準確、規范使用生物學語言,則需打好基本功,本著嚴謹、求實的態度認真學習,多注意觀察留意專家、老師如何應用,在平時生活中也要抓住機會加以應用和鍛煉,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好基礎。
3.結合所見所聞及所做的題目,學會細心研“讀”課本文字并發現、總結。
讀書要讀什么、怎么讀?高中生學業任務較重,生物知識的獲得主要是由課本這一載體呈遞,近年來高考題越來越注重回歸教材,課本上一些小字部分或者正文中的舉例說明等內容都可以作為出題點。比如:2015年高考全國II卷選擇題第2題就有關于端粒的考察,這是在人教版必修1第6章“細胞的生命歷程”第三節中“細胞衰老的原因”中的內容:每條染色體的兩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稱為端粒,對應C選項;全國I卷生長素相關知識的考察,其中選擇題第2題選項A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課本P48原話“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在這些部位,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提煉而來。這些信息告訴學生平時看書一定要認真、仔細并加以消化和變通。
雖然現行的教材比老教材看似簡單了很多,文字簡練、知識點少、語言描述簡單易懂,但實際上文字背后隱藏的背景和內涵還是很深厚的,學生在讀教材的時候除了要讀核心概念,還要從這些概念的獲得及經驗的總結過程中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如何驗證假設、如何在以后的做題及研究中開動大腦合理解決問題。建議學生可嘗試如下方法。
(1)讀核心概念并建立知識網,系統把握知識點。
如必修1主要圍繞細胞這一關鍵詞,看到這一詞語首先應該想到什么是細胞?細胞由什么組成?細胞包含哪些結構、各結構有什么功能?它是怎樣生活的?細胞的生命歷程是怎樣的呢?通過這樣的系統構建并逐步細化填充的方式不僅能夠牢固地記住整本書的知識梗概而且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系統的方法統籌全局并掌握各知識點。
(2)讀科學史并嘗試還原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
每一個科學結論的得出都離不開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們長時間的摸索、驗證、質疑、再摸索、再質疑,并在不斷重復中完善,伴隨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總會有因此而被推翻的結論,所以科學研究永遠沒有終點。學生若能想象科學家們為科研而不懈努力的場景,了解每一個研究背后的辛苦付出,知道每一個成果的來之不易,以后遇到挫折時亦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而不至于急于求成、半途而廢,則將遠遠比多做對一道高考題更有意義。
在讀科學史的時候學生要善于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要結合當時的背景分析失敗的原因及為什么后來的科學研究能夠更加合理,科學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可能導致結果又有新的變化。這一過程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讀題面信息并回歸教材、回歸概念。
習題的編制一般圍繞課本中心知識進行拓展,學生在閱讀題面的時候應該能夠熟練聯系課本中對應的知識,將重要信息進行轉化,輕松應對。
4.學會規范答題。
在平時考試中,經常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拿到題一看,知識點都會,于是信心滿滿地填完交了。但是對完答案后發現這里缺一點那里少一點,分就很低了,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回答語言不規范。
不規范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粗心大意,審題不清;
(2)概念模糊,關系不明;
(3)語法疏忽,缺賓少主。
所以,在以后做題過程中需要學生細心審題、明確考察意圖;牢記概念、學會加以辨析,能夠區分相似、易混名詞及概念;注意語法措辭,清楚表達。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講得越多、越透,學生得到的就越少,學生只有學會如何學習,才能不斷吸收更多知識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這一點值得所有生物教師和學生深思。學生自身也應該從各方面總結歸納,強化聽說讀寫能力,并把這些能力發揮得更好。
參考文獻:
[1-2]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5-8.
通訊作者:龔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