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巖
摘 要: “導學案”教學改革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有更多的課堂時間進行思考和開展其他語文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導學案”在編寫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也引起教學工作者的思考。
關鍵詞: 導學案 語文教學 教學實踐 教學思考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要改變長期以來單一的接受學習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學校推行“導學案”教學策略,實現了學習前置和問題前置,使學生能夠在“導學案”的引導之下,通過課前自學、課堂提高、課后鏈接等環節的調控,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借助“導學案”將教材有機整合、精心設計,合理調控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等學習活動,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導學案”緊扣三維目標,能夠使絕大多數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上課前,老師將“導學案”分發給學生,讓學生事先自主合作學習,上課時老師以“導學案”作為檢查和點撥的平臺,以學定教。這樣,課堂真正成了“學堂”而不是“講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語文教學中,“導學案”擔任了重要的引領者的身份,讓學生從廣闊的語文天地中尋找到了一條學習的捷徑,在“導學”中提高了語文素養。下面我就談談在“導學案”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一、“導學案”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師要樹立“先學后教”理念,在設計、編制導學案的過程中,要認真研究教材、了解學情,找到導學案與教材的銜接點、補充點,使導學案與課本有機結合。題目的設計要有梯度、有層次,既保證學困生“吃飽”,又保證學優生“吃好”;編寫學案要以“學”為中心預設,解決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教師要蹲下身子,將自己還原為“學生”角色,進行換位思考,用學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學生的認識經驗感知教材,用學生的思維研究教材,然后思考、設計學生怎樣學,思考如何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結果設計成相應的導學案。
以往學生的學習被動,像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亦步亦趨,學習起來感覺吃力,學習成績不理想。即使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學生也只是草草地把課文看一兩遍,敷衍了事。但自從實施了導學案以后,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分層次的預習,通過初讀課文、掃清障礙、掌握基礎知識,為上課做必要的資料準備,在發現疑難問題時做好標志,以便課堂上能重點把握,減輕課堂壓力。這樣,依據導學案的預習,學生往往能解決新課中一半以上的問題,當他們帶著對新知識的初步認知與困惑走進課堂時,能夠主動提問、踴躍發言,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起來了。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導學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優勢,從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種教學活動,注重學法指導,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進行八年級(上)《青海湖,夢幻般的湖》的教學時,我設計的其中一個預習任務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概括作者行蹤順序的詞語。因為學生通過前面的《巴東三峽》、《周莊水韻》等課文的學習,已經具備找出表明行蹤順序詞語的能力,課前完全能做好同類課文的預習,學生對文章運用移步換景這一游記散文常用寫作方法更有感悟。有了導學案,學生的預習真正落到了實處。
二、“導學案”教學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
傳統教學中,教案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只有教師本人能夠明確,而學生印象不深。在導學案中學生首先看到的是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且在學習時可以隨時回顧目標,學習的指向性明晰,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而且以往的課堂教學總是“滿堂灌”,教師不了解學生對于本節課的掌握情況,沒有針對性。自從實施了導學案以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實現學習目標,課堂上更多的是讓學生展示,教師只起到點撥作用。教師把“教”的重點放在學生學法指導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思維的引導上和自學能力的培養上,啟發、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問題,開拓思維,大膽提出獨立見解等。例如:教學《背影》時,我檢查學生的導學案,發現許多同學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問題。如有同學提出:“我”的兒子,就是“我”父親的孫子,那作者為什么不寫成“惦記著他的孫子呢”?有同學提出:買橘子那么辛苦,作者為什么不親自買呢?……這些同學能在自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和看法,并將這些問題帶進課堂,能大大提高課堂聽課質量。在教學中,我肯定學生的發現與思考,并且有意識地對這些問題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探索與交流,解決這些問題,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讓學生不僅學得好,而且有成就感。
運用“導學案”教學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它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讓學生根據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展水平,探究新知識、完成新課練習。他們的解題方法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是唯一的,但是一定是經過獨立思考得出的,這才是最可貴的地方。試想,學生長期進行這樣的訓練,自學能力能不提高嗎?學生學會了自學,將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與實踐,絕大部分學生已適應了新的學習方法,課堂氣氛活躍。課堂不再是老師和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場。特別是部分后進生,實行捆綁式的小組評價后,從消極的旁觀者變成了學習的積極參與者,并且還能代表小組(對簡單的問題)發言。“導學案”教學給了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提高了學習自信心,激發了學習熱情。
三、“導學案”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課堂時間進行思考和開展其他語文活動。
以前在教學法時,學生至少要準備兩本本子:一本是課堂筆記本,把老師上課講的重要知識記下來,以備復習考試用;另一本是作業本。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外,學生往往還會買各種復習資料,這些復習資料往往很難做到精選題目和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以導促學”的“導學案”教學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備課組合理分工,分頭寫作草案,再利用集體備課時間共同討論研究定稿。教學時,教師將精心編寫好的導學案于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前明確學習目標,并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對課堂學習內容自主預習:帶著導學案上的問題看書,畫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標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讓學生利用導學案對教材有初步的理解,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這樣課堂教學就可以落實低起點、快節奏、大容量的課堂要求,減少了學生做筆記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和開展其他語文活動。如語文版七年級(上)的《期行》一文的導學案可以設計成這樣幾個環節: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出停頓;三是讀出故事;四是讀出語氣;五是讀出性格。這樣設計,以形式多樣、層層遞進的“讀”串起整個課堂,有效避免了學生以做練習為主的活動,而是以讀促思,以讀促品,將文言文讀出了趣味,在枯燥的文言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朗讀古文的能力。利用時間指導學生分角色進行課本劇表演,通過分配角色、自編臺詞、編排課本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的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獲取情感體驗。
有了導學案,學生課前預習、上課都用這一張導學案,聽課時需要記錄的東西就在“導學案”的訂正筆記欄處補記。課后學生復習的還是這張紙,沒有其他作業本或資料。過一段時間,學生把“導學案”裝訂起來,就是精選的復習資料。
導學案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成了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載體。從“教案”到“導學案”的改革,教學重心由老師“如何教”轉移到學生“如何學”,用具有公開性和透明度的“導學案”密切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增強教師的民主性和雙向交流性,充分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思想,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采用導學案進行教學改革,是我們的一次嘗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引起我們的思考:
(1)導學案的編制問題。要保證導學案的質量,導學案設計要體現“導”的作用,有利于學生自主預習、自我檢測;導學案編寫應該是課時型的,要把握好每個課時的容量,讓學生覺得好用、喜歡用,并形成體系,不能簡單地將“導學案”編寫成練習卷,編寫時也不能面面俱到;要在研究學情、整合課本知識的基礎上,使其成為生本化的教材;問題設計一定要具體化,來源課本但略高于課本,便于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
(2)導學案的使用問題。要做好課前檢查和課后抽查,督促學生認真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要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學生交流對比,相互借鑒,讓那些不認真做的學生認真起來,讓那些不會應用導學案的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導學案的“導學”價值。同時,還要適度地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讓學生感到不認真預習不行,不認真復習、不認真做作業也不行。
“教而有法,但無定法;學而有法,貴在得法”。“導學案”是一種課堂教學策略,它以導學案為載體,促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在處理好導與學、自主與合作、點撥與聯系的關系中,正在不斷實踐中探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