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摘 要: 我國的教育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注重基礎知識,忽視發展個性及培養創造力。在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總是老一套、實行“一言堂”的灌輸,讓學生背條條框框,使學生感到厭煩,對思想政治課學習沒有興趣。對此,教師在政治課教學中要有創新意識,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政治課堂教學 激發興趣
傳統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一些弊端,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政治教師,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的試行為我們解決這一弊端提供了機遇。當然,隨著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會遇到新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解決傳統政治課堂教學的弊端和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激發興趣
發散思維具有開放性、廣闊性的特點,它是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觀察、思考、想象,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方案或者假說的一種思維方式。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模式,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覺去認識事物,提出新創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有利于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位,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銳意創新的人才,就應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散型問題,因為這類提問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解決問題。發散思維是一種新能力,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強訓練,以熟練掌握并運用。
二、適應新形勢,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傳統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滿堂灌”。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四十五分鐘,無法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時間。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遠不像表面上表現出來的那樣簡單,它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學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這種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兩點做法。
首先,結合教科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增添許多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和事例,使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動形象事例相結合。這樣學生不僅接受所學知識,而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其次,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還特別重視學生主體,想方設法地讓他們活起來,動起來。比如,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談自己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當眾提出來,發動學生一起“會診”,從課本中尋找“藥方”。許多學生說想不到平日以為枯燥無味的政治課還這么管用,能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為人生指明正確航向。
三、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1世紀是以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為核心,以知識的生產、處理、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當前,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內涵、新的教育熱點,成為我們迎接知識經濟的最佳抉擇。多媒體輔助教學正是適應時代的要求應運而生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通常是與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當學生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維發動起來。思維因問題而發動,因問題而深入,并以問題的最終解決為目的。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對文字、符號、語言、聲音、動畫及視頻圖等進行實時處理,形成圖、文、聲三位一體直接輸出,為學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評價活動的機會,誘發學生思考問題,以達到啟迪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四、巧用突發事件,分散學生的注意,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在每節課之前都會精心備課,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但有些突發事件是無法預料的,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學生的注意力立即會轉移,如果教師處理得不好,就會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教學效果,如果巧妙利用,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課堂效率。一次政治課,我正在講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一學生的飯盆掉到地上,學生哄堂大笑,注意力立即轉移過去。這時我不慌不忙地說:飯盆從桌上掉到地上,這正說明了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絕對靜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成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做精心安排和合理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并加以制止。
總之,高中思想政治課擔負著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貫徹實施創新教育思想,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唯此才能不斷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建設者、領導者。它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非常重要,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