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妍
摘 要: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終身教育的起點,在素質教育戰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的落實,學前教育將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質量提高、機構改革深化、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形成和國際融合等多方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把握學前教育未來發展前景,順應其發展方向,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 學前教育 混搭 混齡教育
一、改革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
學前教育的專業課程是培養師范生職業素養的理論基礎,主要是通過對與幼兒教育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游戲理論、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學法等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現代幼兒教育思想觀念,懂得幼兒“保教”規律,掌握對幼兒進行各種知識的教學和組織幼兒各種活動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學與科研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及有機結合“三位一體”的幼兒教育能力。
改革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積極性與創造性都受到壓抑。改革后的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必須實現從“教”向“學”轉變,實現“知識授受”向“問題解決”轉變。教師要密切關注幼兒園教育發展的新動向,及時根據幼兒園教育發展的實際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際。如目前許多幼兒園開展了英語教學活動,但時至今日,高師教學中依然回避這一有爭議的教育現象,致使高師生畢業后雖有較堅實的英語教學的基礎,但仍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在幼兒園開展雙語教育活動。對于這些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們完全可以主動出擊,引導高師生展開討論,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學中,我們提倡案例教學,通過大量翔實的活生生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案例,激發高師生積極思索,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習慣;教學中注意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淡化教師權威和書本權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
二、混齡教育“緣起”——寂寞孤獨與自我中心的童年
一個不爭的事實:現在的孩子大多數不會謙讓,不懂容忍,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談主動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這是獨生子女身上特有的共性。孩子只有被呵護的待遇,得不到被需要的快樂,久而久之,沒有了為他人著想的責任感。
一個不變的定律:年齡小的孩子總是喜歡圍著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轉,甘當“小跟屁蟲”,可是大哥哥姐姐們卻懶得理睬這些熱切的小玩伴。不同年齡的孩子對事物有不同的觀點,年齡小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哥哥姐姐們的建議,年齡大的孩子似乎對這些小跟班不屑一顧。
寂寞童年,零食玩具為伴,如此冷清;快樂童年,當與不同年齡孩子為伍,“兄弟姐妹”相稱。沒有哥哥姐姐,小孩就缺少生活和游戲中模仿的榜樣;沒有弟弟妹妹,小孩就缺少與人為樂的責任感。
三、混齡教育“收益”——促進情感與能力發展的途徑
混齡教育是指3到6歲的孩子在一個班級里生活、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在班里,孩子們大多以“兄弟姐妹”相稱。兄弟姐妹在一起有親情,彼此承擔責任和義務,在與同齡孩子相處時往往沒有這種感覺,所以在幼兒園開展混齡教育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可以嘗試多創造一些這樣的機會。
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不同年齡的兒童在一起玩耍,增強了群體互動的復雜性和層次性,與異齡同伴交往帶來的角色、心理上的體驗和溝通方式的變化,對幼兒來說都是新的人際關系的挑戰。每個年齡大的孩子都有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游戲時,“哥哥姐姐”們要帶著“弟弟妹妹”們玩兒;吃飯時,“哥哥姐姐”們要幫助“弟弟妹妹”們端飯;午睡時,“哥哥姐姐”們要給“弟弟妹妹”們穿脫衣服;活動課上,還要教“弟弟妹妹”們讀書、做手工……當然,在“哥哥姐姐”們學習時,“弟弟妹妹”們也要保持安靜。很多孩子都從入園時的“弟弟妹妹”變成了“哥哥姐姐”,從被人照顧到開始照顧別人,這是一種責任意識的轉換,促進了孩子們不斷適應和接受新角色。這種較為復雜的動態的小型“社會環境”為幼兒情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
四、混齡教育“推廣”——充滿艱辛與光明前景的旅途
雖說混齡教育有一定的優勢,但其也有諸多不利之處。
1.師資配備問題。實施混齡教育最困難的是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教師不但要掌握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水平,將孩子準確恰當地分成幾組,還要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比如:有時要按年齡或能力進行分組教學;有時同一個內容需要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等。如此操作難度大,教學程序復雜的工作使得一般水平的教師難以勝任。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師不能更敏銳地捕捉孩子的微妙情緒感受,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那么,混齡教育非但起不到混齡教育的意義,反而有可能適得其反。
2.家長認識問題。對于混齡教育模式,多數家長表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在混齡班級中怕年齡大的孩子學不到知識,而年齡小的孩子又會受到大孩子的欺負”。他們認為混齡教育容易造成時間浪費。比如:有的教育活動在同齡班中只需要一個單位時間就能完成的,而在混齡班中卻需要幾個單位時間才能完成。如果組織得不好,就會造成部分孩子的無所事事。加之教師肯定會對小年齡兒童比較重視,在學習上多給予引導,對大年齡兒童要求可能會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年齡兒童的發展。再說孩子之間難免會有矛盾,年齡大的孩子如果凡事要謙讓,家長就會認為“不公平”,而年齡小的孩子如果吃了虧,家長們更覺得接受不了。混齡教育還容易造成大年齡兒童爭強好勝的表現,影響小年齡兒童的發展,使他們自信心的樹立受到一定的影響,等等。
混齡教育班是蒙臺梭利的一種教育模式,正在我們身邊興起,屬于實驗性階段,它既有利又有弊,還需要時間的考驗與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