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向陽
摘 要:該文分析了阜陽市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質量現狀,指出了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耕地合理利用與質量建設的建議對策。主要包括:提高合理利用,保護耕地的認識,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耕地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耕地的綜合生態能力;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等。
關鍵詞:阜陽市;耕地利用現狀;耕地質量;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3-04-57-02
阜陽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轄4縣、3區、1個縣級市,國土面積9 775km2,人口1 053.2萬,其中農業人口918.3萬,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20萬hm2以上。作為安徽省 農業主產區,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耕地利用程度較高,重用輕養現象較為普遍,迫切需要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
1 耕地利用現狀
1.1 耕地利用程度 阜陽市耕地面積57.55萬hm2,農民人均耕地面積0.06hm2。精耕細作是阜陽的農業傳統。隨著國家農業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耕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荒廢地全部開發利用,甚至河坡溝底都被種上莊稼。種植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紅薯、棉花、油菜、水果、蔬菜、棉麻類、中藥材等。主要農業輪作制度為小麥-玉米、小麥-大豆(夏甘薯)、麥-稻等一年兩熟制,2014年全市農作物播種總面積122.77萬hm2,復種指數為208%。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0.27萬hm2,比2004年增加13.77萬hm2;平均產量364.5kg/667m2,增加40kg;糧食總產548.2萬t,增加126.7萬t。自2008年以來糧食總產連續7a超過50億kg,用不到全國0.5%的耕地產出了占全國1%的糧食,被譽為“百億江淮糧倉”,已連續3a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
1.2 耕地質量狀況 據測土配方施肥分析數據統計,目前阜陽市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5.3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3.0g/kg,變幅為8.0~24.1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97g/kg,較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08g/kg,基本變化不大,其變幅為0.22g/kg~1.94g/kg;有效磷平均含量為19.2mg/kg,較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3.2mg/kg,變幅為1.2mg/kg~46.4mg/kg;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42mg/kg,較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29mg/kg,變幅為27mg/kg~346mg/kg;土壤中微量元素如有效鋅、有效硼、有效硫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近幾年,我市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技術,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沃土工程,使農田基礎條件不斷增強,耕地質量逐年上升。“十二五”以來,全市新建設高標準農田10.67萬hm2,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23.33萬hm2,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70%。
2 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中低產田比重大 阜陽市中低產田面積33.93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9%。主要限制因素是地形部位、土壤質地、質地剖面構型以及排灌條件。中產田分布較廣,主要表現為耕層質地不良,偏砂或偏粘或1m土體內出現障礙土層,土壤水分狀況和通透性不良,土壤肥力較低,田間水利設施不配套,較易受旱受澇。低產田主要分布在沿淮、沿河低洼地和行蓄洪區及離村莊較遠、無灌排條件的旱地,主要表現為土壤耕層淺薄,結構差,養分含量低,無灌排條件,易旱易澇,在農業利用上有很大限制因素,對作物選擇性強。
2.2 耕作制度、方式不合理,重用輕養 農村土地分戶承包,經營規模小,使得勞動生產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統一規劃、連片種植難度大。淺翻淺耕現象普遍,造成犁底層上移,耕層變淺,土壤物理性狀變劣,土壤板結現象普遍。農作物復種指數高,重農輕副,主攻糧食作物,放松經濟作物,致使土地的經濟價值較低,商品率不高。由于農業收入低,部分農民對土地經營管理不當,只種不養,施肥結構不合理,重無機、輕有機,農業生產發展后勁不足。
2.3 耕地質量存在隱患 一是連年的旋耕整地方式使土壤有效耕層厚度大幅下降,目前一般10~13cm,比20世紀80年代末下降7~8cm;二是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53%,仍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土壤持水保肥能力較差;三是土壤呈現酸化趨勢,目前全市土壤pH值平均6.96,pH值小于6.5土壤面積占43.4%,其中pH值小于5.5的土壤面積占4.5%,而第二土壤普查時90%的土壤pH值在7.5以上。
3 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合理利用、保護耕地的認識,加大資金投入 耕地產出關系到農民的生存和國家的穩定,市、縣、鄉級三級政府應將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從財政拿出一定資金設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專項資金,用于農田基本建設和培肥地力,制定可操作性的培肥措施和驗收標準并加以具體落實,實現“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2 改善耕地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改善耕地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要從治水和改良土壤等多項治理措施入手,實現田、水、林、路等綜合治理。積極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旱作節水、中低產田改造、有機肥產業開發利用等項目,做好土肥水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與推廣應用。通過政府補貼調動農民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的積極性。
3.3 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 擴大市、縣耕地質量監測點規模,堅持常年定位監測,對全市耕地質量進行適時、動態、長效、有效監管。加快中低產農田改造,在完善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灌排設施的防御洪澇能力和抗旱能力的基礎上,用地養地相結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3.4 積極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防控農業面源污染 加強對農藥、化肥、農膜等投入品的精準使用,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統防統治,倡導綠色防控理念和使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不斷擴大測土配方面積和覆蓋作物范圍,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倡導有機肥的替代使用,減少化肥使用量。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