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
摘 要: 幼兒教育要培養孩子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體會變廢為寶的樂趣,建立變廢為寶的教學體系,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 變廢為寶 教學 創新教學
一、教學條件中的創新
1.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手工環境。
環境的創設作為實現整個教育目標,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途徑與手段,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應從教育對象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首先,在教室布置上,擺放出各種材料制的手工作品,如:廢舊紙板、鞋盒做成的鮮花、汽車、裝飾物品等。還在教室的上方掛一些漂亮的吊飾,如:用廢舊的養樂多瓶子制作的動物、光盤制作的花朵等,供幼兒欣賞、感知,當幼兒走進這樣變廢為寶的環境中,往往會被那些精美、新奇的作品吸引住,這就有效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和創作欲望。
2.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材料。
豐富多彩的材料是教學活動成功進行的基礎,能很好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幫助幼兒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它可使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嘗試探索,發現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對不同的材料舉一反三,創新出各種材料的不同制作方法,有效促進幼兒創新意識的發展。
如:在《易拉罐變變變》活動中,可以給幼兒準備各種形狀、顏色的易拉罐(可口可樂、王老吉、椰奶罐等),為幼兒準備許多皺紙、毛線、彩色紙、塑料繩、橡皮泥、布等輔助材料。制作娃娃頭像時,幼兒可以選擇毛線、皺紋紙、塑料繩等材料,通過實踐了解到這些材料可以任意選用或綜合運用。幼兒對材料的不同利用,充分體現了幼兒的創造才能。前提是提供的材料要做到實用性強、安全、衛生,符合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這樣可有效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
3.為幼兒準備足夠數量的材料。
在操作活動中,多次的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因此,幼兒需要在手工活動中,進行不斷的嘗試和體驗,這時需要足夠數量的材料作為鋪墊,便于幼兒從中探索和發現其中的奧秘。
如:在《相框變變變》活動中,為幼兒準備足夠數量的豆類、瓜子殼、花生殼、火柴棒、貼畫、糖紙、樹葉等生活廢舊物品,一名幼兒找到一個糖紙,揉成一個紙團,粘貼在了相框的四個角上,用花生殼一個接著一個正在裝飾的時候,他突然停下來說:“我瓜子殼還沒有用到。”他準備把粘貼好的廢舊物品拿下來,可是拿下來的廢舊物品和相框都無法再次利用了,為了尊重幼兒的想法,我就把材料筐移到他面前,讓他找一找,你需要什么材料進行裝飾?他看了一下,拿出了瓜子殼和火柴棒拼出了一個小花。總之,當幼兒做壞或做好一件作品之后,還想做一件作品時,他們就需要再次進行嘗試探索,在不斷的強化、鞏固下,幼兒的創新潛力才有可能被挖掘出來。
二、教學策略的創新
1.內容安排創新。
首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要求幼兒園教學活動應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內容需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在制定變廢為寶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每一次活動,克服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由于年齡的特殊性,小班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有限,因此小班以激發興趣為主,幫助幼兒認識各種廢舊的材料,觀察它們的形狀、顏色、材質等,并建立良好的常規,為進一步創新做好準備。中班在小班的基礎上要更深一層,根據中班幼兒手部動作發展,可以適當教會幼兒使用小剪刀、鑷子和一些其他安全的小工具,其次,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還可根據幼兒手工活動的情況,適當地設立一些彈性的教學內容,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相應的手工技能技巧。對于大班幼兒,可以引導他們進行創新教學,運用各種材料的結合,制作出他們想要的作品。總之,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選擇手工活動內容時,不但要考慮幼兒的年齡、身心發展特點,還要為幼兒的創新留有一定的創作、表現的空間。
2.方法選擇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不同的方法引導幼兒操作。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變廢為寶活動產生興趣后,才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教師可采取欣賞法組織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美成品,欣賞各種材料的合成,給予幼兒美的享受、熏陶。手工活動主要是直覺感性的活動,但也有理念的參與,活動應當包括:看看——想想——做做,在現實的活動中,教師常常遺漏了幼兒的“想”字,變成成人代替想,這其實間接地剝奪了幼兒反復嘗試、創新的機會,但創新卻恰恰產生于嘗試的過程中。最后給予幼兒討論交流的機會,激發他們的靈感。
比如:做一件廢舊材料作品,教師早就設計好了教育全過程,幼兒只能按照教師預設的流程被動地學習,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幼兒的創造性能力逐漸喪失,幼兒只會求同,不會求異,只能重復、再現教師說的、做的,這就是教育者的失誤。
三、發揮幼兒主體作用,促進幼兒主動活動
1.活動游戲化。
游戲是幼兒園的主要活動,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動力。在活動中處處以游戲的口吻、夸張的動作、豐富的教學情節,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活動《紐扣氣球》中,采用游戲的口吻:“有一種神奇魔法筆,會變各種各樣的東西,你們看!”這樣有效增強活動的神秘感,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達到教學目的。
2.鼓勵幼兒主動活動。
教師應尊重幼兒的奇思妙想、好奇心、探求精神、興趣傾向等,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努力挖掘每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如:《種子貼畫》活動根據幼兒不同的能力和發展水平,為他們提供不同難易程度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活動的基本目標就是利用黃豆、紅豆、綠豆、大米、黑米等種子拼搭出一幅圖畫,在拼貼出簡單的背景和物品之后,還提供記號筆進行添畫創作,引導能力強的幼兒進行探索,教師從旁對幼兒的奇思妙想給予鼓勵,讓每個幼兒都產生成功感,正如教育家維果茨基所說:“讓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幼兒主動活動。
3.同類教學內容相對集中,便于幼兒主動活動。
將同類教學內容集中起來,便于幼兒及時鞏固所學技能,為變廢為寶活動打下基礎。這樣幼兒可根據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隨意擺弄、嘗試,使幼兒尋找規律,發現其中的奧秘。
在用蛋殼制作的《海族館》活動中,依據海魚的特點,先用圖片和視頻表示步驟和方法,讓幼兒仔細觀察、思考,再教幼兒剪、粘、折等技能。當教學內容是塑造其他動物時,教師就不必每次都從頭到尾示范,可引導幼兒直接在上一次教學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隨意塑造,還可以創新出新的動物和作品。
總之,變廢為寶活動給幼兒的創造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小肌肉動作,還使幼兒的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通過“做”,通過與同伴“一起做”,幼兒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霞.巧用環保材料激發幼兒參與美工活動的興趣.《新課程(上)》,2015(06).
[2]李華華.變廢為寶,讓課堂煥發美意[J].學生之友(小學版)(上半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