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玲
【摘 要】實訓基地建設是中等職業學校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以促進就業,適應現代技術和生產方式,達到社會公共服務需求為目的,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技術型、應用型專門人才,本文主要結合崗位需求,建立裝飾專業校內外“教學工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進行探討。
【關鍵詞】崗位需求 裝飾專業 教學工地 研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051-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要求的住宿及工作場所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建筑裝飾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大大的增加,這就使得中職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有了很好的就業前景。然而中職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與市場所需求的人才之間還存在不相適應的方面,導致學生理論知識掌握不深,動手能力缺乏,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如何在職校學好建筑裝飾專業,畢業達到用人單位需求;如何使得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運作上不脫離實際,要求我們對建筑裝飾專業進行結合崗位需求地制定教學模式,并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強調動手操作能力,這就要建立健全的校內外“教學工地”。
一、了解裝飾專業崗位需求,做到“砍柴先磨刀”
隨著房地產熱潮,迫切需要大量的裝飾設計及施工人才,從廣西今后發展趨勢來看,裝飾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還是非常大的,主要體現在中小型公司的設計與施工管理工作上,都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建筑裝飾的使用壽命一般在5-10年,因此如賓館、酒店、商場等公共場所,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翻新或重裝,以適應發展的需要。這就給裝飾行業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但如今建筑裝飾行業設計施工隊伍水平與現代建筑裝飾業的飛速發展需求極不協調,很多從業人員主要從事的是簡單的勞動,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理解和掌握水平較低,這就迫切要求建筑裝飾專業在崗位需求上必須進行職業崗位分析,結合崗位進行課程改革,做到定位明確。了解建筑裝飾專業的崗位需求,利于改革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突出實訓教學重點,突出核心技術課,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技術的深入操作。
二、了解目前裝飾專業實訓存在的不足
(一)實訓教學基地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實訓教學基地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很多中職學校都投入了大量建設資金,但是大部分學校對于基地的管理體制不完善,很多實訓基地沒有參照企業要求,形成獨立完善的校內實訓管理制度,從而影響了實訓教學基地的正常運轉。
(二)實訓教學基地設備不齊全
根據實際要求,許多企業迫切需要學校能夠提供技能強、能獨立操作、跟社會高技能掛鉤的人才。由于建筑裝飾行業的技術更新,許多儀器設備也在更新,設施檔次同時提高,就學校而言,這些設備需要大量的資金購買,也需要相應的技術人員參與操作,這就要求學校對實訓教學基地不斷地投入,增加了成本也提高了難度。如何適應中職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如何完善實驗設備和場所,是當前學校存在的問題。
(三)實訓教學基地功能不完善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已建有了實訓基地,但各裝飾實訓室存在不合理之處,如沒有將實訓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有序安排,實訓各個場地分配較散;如單獨建立木制作實訓室、材料實訓室、抹灰實訓室等,這樣的安排使得在實訓工作中,只懂其一不懂其二,導致實訓與實際施工存在很大的差異。由于實訓室功能籠統,同時部分教師上課僅重視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模仿能力和熟練程度,把實訓教學基地僅僅當作練習場所,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更輕視了良好職業素養的培養。
(四)實訓教學基地缺少社會互動
服務社會是中等學校的基本職能之一,但是大部分學校目前的實訓基地僅僅是學生訓練、教師教學而已,與社會互動少之又少,使得學校的教學與社會企業的需求脫節。
三、建立校外“教學工地”的重要意義
(一)彌補學校設備不足,提供實踐場地
校外實訓基地,彌補了學校資源不足,解決了經費不足,設備不足,技術跟不上,空間不足等問題,學生可以到企業中實踐,通過實際的生產操作,幫助他們掌握崗位技能、提高實踐能力、了解崗位需求。同時,在校教師可以利用周末,假期實踐到校外“教學工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能實操,為指導學生的理論與技能學習做好準備。
(二)明確學生崗位的定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根據最近企業招聘情況,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工作經驗要求越來越高,如何能讓畢業生盡快融入社會,為企業賺取第一份盈利,要求學生必須熟悉行業先進的設備,掌握生產工藝,掌握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術。校外實訓基地,能讓學生接受現代企業氛圍的熏陶,明確自己對崗位的期待與定位,如學生需要思考:勝任裝飾設計師,應該達到怎樣的要求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按照行業規范的標準進行開展學習項目,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三)促進教學改革,培養適應社會發展人才的教學模式
通過校外“教學工地”,學校可以發現人才需要的方向,從而有針對性的修改教學方案與計劃,課程的確定與授課要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聘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改革,人才方案修改,參編校本教材等工作,目的是能在這種情況下培養適應社會發展人才的教學模式。
四、結合崗位需要建立校內外“教學工地”的研究
(一)建立校內“教學工地”
1.傳承校園文化,建立“裝飾工作室”
校園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在校園內建立“裝飾工作室”,建立以教師為董事長,設置學生分別為各部門經理,項目負責人,或是業務員、設計助理、設計師、設計監理等崗位,為學生提供一個與社會相近或相同的職業環境。在空間布置、藝術氛圍、管理模式、人才構建等方面,“裝飾工作室”的要求與企業相一致,營造一個規范性、先進性的仿真工作室。
2.引進家裝裝飾裝修工程項目,建立仿真實訓中心
引進家裝裝飾裝修工程相應的項目,在校內建立健全的實訓室與配套設施,在現有的實訓室基礎上對場地進行重新規劃與布置。考慮在校內實訓中心建立毛坯房,進行仿真實訓,包括客廳、餐廳、臥室的設計與施工等操作,施工按照國家標準。
3.及時調整專業教學計劃,突出實訓重點
對傳統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完善,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建立較為完善的“以就業為導向”的新課程體系,如結合裝飾材料與構造,室內設計原理,制圖與識圖等課程進行“做——學——教”的實訓體系。通過實訓課程的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與訓練,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推動學生的就業,建立本系精品課程實施與推廣學校品牌專業的招生和就業。
4.在裝飾施工課程教學過程中形成專業工種技能團隊
開設“教學工地”實訓室,意味著更注重學生的操作能力,這就要求實訓教師必須掌握相應的實訓要求,熟悉相關專業實訓體系。要堅持“不脫離實際,與社會掛鉤”的方針,專業老師需要假期或者定期到企業實訓學習,掌握企業最新發展動態,同時邀請企業優秀人才兼職指導實訓工作,不時給本專業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在裝飾施工過程中,形成專業工作的團隊。
(二)校外“教學工地”建設研究
1.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合作辦學
用人單位可以根據校企合作協議書,向學校預訂人才,這張“訂單”結合了學生在校的目標培養、課程講授、教學方法改進等方面的計劃,以用人單位“需求”作為前提,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在辦學過程中的作用。
2.掛牌“協作型”校外實訓基地
企業提供基地,本著服務社會,創新企業營運理念,走科技化、規模化之路,使企業發展成為建筑裝飾產業化龍頭企業,樹立為社會服務、合作共贏的現代企業精神,為推動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企業與學校共同研討構建實習實訓基地,為建筑裝飾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就業平臺。學??梢岳脤嵙晫嵱柣剡M一步鍛煉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掌握崗位技能的能力,促進學校課堂教學向崗位實際需要的轉化,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3.派遣企業骨干技術人員進校交流
學校積極派遣專業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頂崗進修學習,緊貼企業實際進行立項開題。企業派遣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員、工程師走進學校,開展設計講座與設計沙龍活動,并參與課題開發,甚至直接從事教學。
4.合作辦公司,建立“合作型”企業實訓基地
中職學??梢怨膭钛b飾專業師生大膽與企業人員組建裝飾工作室或公司,以學校為投資主體,由職業經理和專業教師共同經營,實行獨立核算。教師作為公司股份人,既可以自主增進自己的綜合水平,也可以為學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總而言之,建立裝飾專業校內外“教學工地”,大力推進“裝飾工作室”、“校企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尋求行業支持,培養畢業后馬上可以進入崗位的人才,以服務社會為目的的辦學宗旨,是新形勢下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基本方向,更是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秉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精神,結合崗位需求建立裝飾專業校內外“教學工地”,創辦令“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社會滿意”的中職職業教育才是新世紀職業教育的積極理念。
【參考文獻】
[1]裴有為.對中職實驗與實訓場地建設及有效利用的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6
[2]章鳴.中職學校企業實訓基地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
[3]陳解放.《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期待》[J].中國高教研究,2006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