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家 唐穆蓮
【摘 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深入了解網絡環境下中學生性教育的現狀,發現中學生容易在網絡環境中受到不良性信息的侵擾,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提出學校應設立性教育課程和輔導機構;教師應寓教于樂,多與學生互動;家長應制訂適時計劃,一并施教;社會應發揮凈化作用,杜絕不良網絡信息。
【關鍵詞】網絡環境 中學生 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067-02
中學生性教育是公認的全球性教育難題之一。我國中學生性教育雖起步較早、開展時間較長,但現狀令人擔憂,突出表現在學校性教育無法滿足中學生的需求,家庭和社會也沒有為中學生獲取性知識和性信息提供正規有效的渠道。
在前互聯網時代,中學性教育如果長時期無法滿足學生對性知識和性信息的需求,會造成學生的性無知、性失誤和性蒙昧。但在當前,中學生除了在課堂和父母那里獲取性知識外,網絡環境也成為他們獲取性信息的重要來源。而不同于傳統性教育的是,網絡環境中的性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大量色情、性犯罪、性暴力不加篩選地呈現在中學生面前。如果繼續以過去呆板、乏味和枯燥的形式來進行性教育,家庭和社會主流話語層面繼續對性教育諱莫如深的話,中學生就會無可避免地選擇在網絡環境下主動地進行自我性教育和性學習。
一、網絡環境下中學生性教育現狀
目前中學生作為“上網一族”的主要組成部分,每天通過移動終端和PC端上網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深入剖析中學生性教育發展狀況,了解中學生網絡行為和性知識來源等方面情況,筆者設計并發放了《中學生上網行為和性教育調查問卷》。問卷的主要側重點是中學生對學校性教育的看法、獲取性信息的來源與中學生接受性知識的傾向等方面,發放對象是梧州三中、梧州四中、梧州十二中和梧州高中的初、高中學生。問卷選擇在初、高中放學半小時之后隨機發放。時間點集中在17:30-18:00,因為中學生放學人數密集,針對學生本人隱私的問卷容易引起圍觀和注目,不利于得到真實有效的結果。此次共發放問卷301份,其中有效問卷297份,男學生問卷159份、女學生148份。
經過分析調查結果,筆者發現:其一,有近八成的學生表示學校、家庭對他們的性教育“沒有意思、不感興趣”。其二,有90%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有意無意地看到網絡上的性信息,包括對性的文字或影音描述,而這些學生幾乎全部承認這些性信息對他們沖擊力很大。在學生主動上網獲取性信息方面,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明確表示對網上的性欄目感興趣,會主動上網搜尋。其三,過半數的學生表示,互聯網上的性信息在語言、圖片甚至視頻資料等方面更直接、更刺激、極富誘惑力,而相比之下,學校、家庭和主流媒體的性教育過于枯燥、乏味和程式化。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對于學校、家庭和社會層面來說,當前的中學生性教育和引導過于落后和呆板,并沒有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近兩年,經多方呼吁和教育部門大力推進才得以走進學校、走上講臺的性教育并沒有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和歡迎。理念、模式和方法的落后反倒使得學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我們應該及時地反思過去傳統性教育的得失,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單線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中學生性教育必須科學、適時,不允許出現任何缺失和錯誤。而細微的缺失和錯誤,必將會對中學生身心發展留下無法彌補的缺憾。
二、網絡環境下中學生性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一)學校層面。學校是對學生開展性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管理者首先要轉變過去陳舊的觀念,正如英國性學家卡本特所說:“現代的文明學校用一扇鐵門把兩性的事情完全閉起來了。門邊是一種沉默,一種嚴酷的沉默。于是,合法的好奇心變成了不合法的好奇心,狂熱的色情暗暗地生長起來,本來沒有色情的地方有了色情了。學校不能公然承認學生的要求,于是違禁品在他們自己中間相互傳授,淫穢詞曲代替了高雅的說明,損害衛生的行為隨即而來。”
中學生性教育應真正進入課堂教學,學校應對中學生性教育加以科學的管理和規范,因此,轉變思想是學校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性教育的前提。學校性教育應該是學科化和課程化的,這就要求學校的管理者應從性教育課程的安排與課時的保證、師資的配備和經費的投入等方面來重視性教育。學校要重視中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引導學生在網上有更高的追求,讓他們自覺摒棄不良內容,把上網和自己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讓網絡成為自己的學習、生活的服務者。性文化教育最大的任務是教導中學生對性問題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從而控制自己的性行為。
性教育是一個系統化工程,不僅包括性知識教育,還包括性道德、性心理、性美學、性法律和性倫理等內容。只有將性教育納入正常教育體系,把性教育當成一個學科來看待,學校才能對中學生性教育進行全面引導。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設立“生理咨詢中心”、男女分班性教育等實際有效的具體措施來解決學校性教育中面臨的尷尬、隱私等問題。
(二)教師層面。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而目前教師對中學生性教育也是比較落后、封建和麻木的。作為性教育的具體開展者和組織者,教師對中學生涉及“性”的方面也一直處于打壓、管教的階段。中學生的性意識已開始萌發并在加速發展中,由于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不良信息容易使中學生迷失方向,而教師卻沒有對他們很好地引導。承擔性教育的教師,不但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精通性知識,還應掌握心理疏導和咨詢方法;具備敏銳的洞察能力,可以準確及時地發現學生性生理、性心理問題與障礙。
另外,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影響學校性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如針對日益頻發的“早戀”問題,部分教師會采取打壓、批評,甚至找家長談話的方式。這些方式不但會引發學生的反叛和抵觸心理,教育效果適得其反,也更不利于后續的教育與引導。而如果能因勢利導地進行性教育,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國外就有一件經典案例,教師針對“早孕”問題,找到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切入點:給每位學生派發一枚生雞蛋,并要求他們在一周后把雞蛋原封不動地還回來,要求學生24小時都得把雞蛋帶在身上。一周后,只有極少數學生帶回了完好的雞蛋。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抱怨:為了這個雞蛋,一周里寢食難安,失去了很多自由和輕松,苦不堪言。老師嚴肅地說:你們看,這還僅僅是個雞蛋!如果誰想嘗試過早地做父母,他的生活可想而知。這位教師通過一種巧妙的方式讓學生切身體驗到過早做父母的“麻煩”,結合中學生正值崇尚自由、反對拘束的階段,教學效果要遠優于生硬的灌輸“早孕教育”。
性教育的成敗,最主要的是取決于教育者的態度而不是教育的內容。在錯綜復雜的網絡環境下,成年人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權威的代言人。因為對性問題單方面的回避和貶抑,只能引起中學生的好奇和反叛。因此性教育應該轉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觀念,讓學生真正地參與進來。改單線為互動,師生就會獲得新的體驗。因此,教師應首先成長起來,才能勝任這項具有挑戰和創新意義的工作。
(三)家庭層面。家庭教育是學生性教育的第一課堂。作為中學生監護人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其實,家長的責任就是提供一個寬松、綠色的環境,讓花朵順利綻放、小樹茁壯成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監護人應該提前為家庭性教育做準備,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和了解相關性知識。然后家長們要注意相互配合,采取多種靈活的方式進行適時、適當的性教育。其次,家長要引導學生正確上網,學會使用綠色軟件和“過濾技術”來抵制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最后,當發現孩子在性方面出現疑惑、誤解和錯誤時,家長應注意引導方式方法,緩解孩子一些不必要的壓力,使其心理健康發展。
(四)社會層面。網絡環境下充斥著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營造健康、和諧、綠色的網絡環境和網絡空間,從根源處凈化網絡環境是當今社會引導和把握中學生性教育的主攻方向。首先,社會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設立專門的互聯網監管機構,規范互聯網行為,凈化網絡空氣,以游戲、影音資料和網站廣告為整治重點,消除網絡中不良信息。其次,積極建設專門的中學生性教育網站,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和富有吸引力的內容讓中學生自學性知識,自覺抵觸不良信息。最后,社會應統籌學校、家庭層面,建立“三位一體”的中學生性教育體系,讓體系內各元素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確保中學生在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下茁壯成長。
三、總結
中學生性教育原本就是一項重大且迫切的課題,再加上在錯綜復雜的網絡環境下,中學生性教育任重道遠,絕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學校、教師、家庭和社會應首先從觀念上重視中學生性教育,改變過去“談性色變”的傳統觀念,把性教育放到臺面上來講,把它當成基礎教育內容來講。其次,應該放棄過去枯燥、死板、僵硬的教育方式,而是采取生動活潑的方法,在寓教于樂的過程讓中學生接受性教育。再次,家庭和社會應從根源上杜絕中學生接觸網上不良信息,而應借助網絡多媒體來更好地了解正確的性知識和性觀念。最后,學校、教師、家庭和社會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讓學生不能、不想接觸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在學生學到健康性教育知識的同時,使中學生的性心理也能正常地發育,引導中學生在身心發展上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更好地保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1]蔡勇美.性的社會觀[M].臺北:臺灣巨流圖書館,1988:257
[2]彭曉輝.性科學概論[M].上海:科學出版社,2011
[3]張富洪.與中學生談“性”[J].教育藝術,2013(8)
[4]朱依林.網絡文化下中學生性教育與引導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唐穆蓮(1967— ),女,梧州市藤縣濛江鎮第二中學一級教師;吳成家(1967— ),男,梧州市藤縣中學一級教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