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強(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南寧530031)
?
口腔修復工藝專業引廠入校、構建校企合作雙贏模式的探索與思考
徐文強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南寧530031)
摘要: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也是職業院校生產和發展的內在需求,是校企雙方共贏的模式。結合本校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引廠入校、構建校企合作雙贏模式的情況,闡述引廠入校合作模式的背景目標、思路做法、條件保障、合作成效等,并對現階段的合作模式進行思考,對未來的發展做出展望。
關鍵詞:引廠入校;校企合作;雙贏模式;口腔修復工藝專業
校企合作是以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1]。我校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的專業技術具有范圍廣、操作難度大、技巧性強等特點。對于初中畢業的中職學生而言,僅靠理論課加實驗課是無法達到企業用人標準的。為解決這一難題,我校2012年引入臺資企業南寧牙得安義齒有限公司來口腔醫學技術實訓基地建立義齒制作中心,通過這種引廠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做到了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學校可以利用企業提供的設備,企業也不必為培養人才擔心場地問題,實現了讓學生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的成本,是一種“雙贏”模式。
1.1背景
2010年5月,國家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提出了國家中職示范校建設的7項重點任務:改革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辦學模式、創新教育內容、加強隊伍建設、完善內部管理、改革評價模式。其中每一項任務都強調學校與企業要密切合作,共同參與[2]。由此可見校企合作之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2011年1月,南寧市衛生學校被教育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批準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第一批立項建設學校。口腔修復工藝專業是我校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中的重點專業,也是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在示范校建設中,口腔修復工藝專業主要圍繞“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1.2目標
基于引廠入校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制訂符合企業用人標準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職業崗位為依據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建立符合職業要求的技能評價模式和評價標準、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平臺、保障“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實施。通過仿真的實訓環境、真實的生產任務、一體化教學,使學生對真實的生產環境、環節乃至設備、工具、原材料不再陌生,有效縮短學生進入企業的適應期,節約企業的人才培訓成本,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真正做到了零距離對接上崗。同時,校企深度融合,為本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也是職業院校生產和發展的內在需求[3],是校企雙方共贏的模式。我校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主要的思路和做法如下。
2.1“引廠入校”建立校中廠,資源共享,互利雙羸
為了彌補專業教師技術力量的不足、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共享教學資源(人員、設備、場地、原材料)、有效降低教學成本、實現人才培養的高效益,學校與臺資企業南寧牙得安義齒有限公司開展了聯合興辦“義齒制作中心”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把校外企業引入學校,把企業的優秀技術骨干引入教學平臺,把企業管理引入學校專業教學,學生在企業學習專業技術,企業的技術人才通過帶教實現教學相長;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文化與理念傳輸給教師和學生,擴大了企業品牌與無形資產的影響力以及企業的潛在合作伙伴和客戶群體。
2.2以企業用人標準為參考,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開發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校企共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通過教研組專業教師深入校內外企業大量調研,了解了企業崗位特點、工藝流程、企業文化;通過召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本專業畢業學生代表的座談會,了解了崗位需求信息、崗位職業標準。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教研組撰寫了企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專業課程改革調查報告,與企業共同修訂了《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專業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為依據,重點圍繞義齒制作生產來分析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轉換為學習領域課程;進行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構建,完成了全口義齒制作等13個學習領域、29個學習情境設計及40多個學習材料的編寫,完成了對接崗位任務和標準的實訓指導用書4本。同時,學校協助企業將人力資源開發計劃與學校的教學大綱對接,鼓勵企業將員工培訓委托給學校進行,使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和學校教學環節緊密結合,降低了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職業培訓的成本。
2.3成立專家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研討專業發展和學生實習管理,學生實習、就業有保證,企業人才有保障,“校、企、生、家”多方受益
為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成立了由專業教研室主任、首席教師、校外行業(企業)專家、學校教務科、本專業骨干教師組成的“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校企合作研討會,研討專業發展和學生實習管理問題。通過校企間定期和不定期的互動,構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交流平臺,為共同培養高效實用的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基礎。實習是學生在校學習階段的延續,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習崗位,而本專業“實習、就業一條龍”的就業模式,更讓學生和家長免去了找工作的麻煩。同時校企合作符合企業培養人才的內在需求,有利于企業實施人才戰略,學校讓合作企業優先挑選、錄用實習中表現出色的學生,使企業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感受到接收學生頂崗實習不僅不是負擔,而且使學生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力,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得到了訓練有素的“準職業人”,為擴大企業產品影響力、保證企業生產質量和產品品質提供了保障,企業獲得了實惠與利益,提高了參與培養人才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校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最終,使學校、企業、學生、家長及社會多方受益。
2.4舉辦企業冠名技能比賽,既促進了學生練技能,也檢驗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同時擴大了企業的影響力
校內開展的以企業冠名的口腔修復工藝技能競賽既檢驗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又展示了學生的操作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大賽不僅激發了學生練基本功的熱情,也使他們獲得了追求成功的幸福感。同時,企業專家、技術顧問對學生作品的點評,讓專業教師對企業的技術標準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和認識。企業也通過冠名競賽,將企業市場文化理念展現給師生員工,擴大了企業品牌聲譽以及潛在的合作伙伴和客戶群體。
2.5學校、企業為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提供實踐交流平臺,實現共贏
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離不開“職業環境”的沃土,穩定深入的校企合作為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互相溝通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我們的專業教師依托義齒制作中心校內企業實體,有課上課、無課頂崗,生產、教學兩不誤。同時利用寒暑假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與企業技術人員開展理論和技能的雙向交流;利用每年一次的畢業生雙選會、學生才藝技能展示匯報會等機會,邀請企業相關人員到學校來觀摩指導;專業教師到企業考察學習,了解先進的生產技術,學習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了解企業需求等。通過實踐交流平臺,有利于企業產品技術革新、開發新技術與行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也促進了企業員工理論知識水平和個人素質的提高。
2.6將企業崗位任務、企業標準引入課堂,確定評價模式和完善評價標準
學生以義齒生產加工為學習任務,在仿真的實訓環境下,按照企業崗位標準進行實訓操作。對照國家口腔修復工等級考試要求,按照企業的用人標準進行評價,將職業行為規范、道德規范、衛生習慣、儀容儀表等職業素養納入考核標準中。采取筆試、形成性考核、技能操作考試及競賽等多樣化評價方式;采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等多元化評價主體。
3.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我校修訂完善了校內企業合作運行機制,重新明確校內實體在學校專業教學中的責任、權利與義務;完善了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等相關制度;制訂了科學、周密的實習計劃等,保證了校企之間開展深層次、穩定的合作。
3.2健全校企合作機構
為了進一步促進專業規范化建設與發展,學校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成立課程體系改革領導小組、課程開發小組,成功地進行了教學組織機構改革,由原有的學科建制轉變為專業建制,將口腔教研組和義齒中心合并成口腔醫學技術教研室。實行教研室主任業務負責制管理,通過建立首席教師制、增設教學秘書、聘請國內專家指導專業課程體系開發、校內實訓基地改擴建、制訂教師進企業參加實踐細則、送教師參加相關專業技能培訓等一系列措施,為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4.1促進了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建設水平的提升
以企業用人標準為參考,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校企共同完善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共同開發了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進行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構建,完成了全口義齒制作等13個學習領域、29個學習情境設計及40多個學習材料的編寫,完成了對接崗位任務和標準的實訓指導用書4本及校本教材4本。同時,將企業崗位任務、企業標準引入課堂,共同確定評價模式和完善評價標準。教師也通過在企業生產一線的實踐教學,在“學中做,做中教”,增強了生產實踐能力,使教學能力和水平更貼近企業的實際生產需求。
4.2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引廠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使教學能更好地對接企業的實際需求,企業的真實生產場所也創建了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學習實踐環境,為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和崗位教學提供了條件保障,增強了專業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生產線就是教室,教室就是生產線”,推動了教、學、做的統一。學生在校內企業的真實環境中進行學習,提前接觸職業環境,直接接受企業文化理念的影響,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別于理論講述的說教和乏味。同時企業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才也彌補了專業教師技術力量的不足,極大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4.3促進了學生技能的提升
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的學生組隊參加多項國家、自治區級比賽并獲獎,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組隊參加“‘日進杯’全國口腔修復工藝技能大賽”,2011年獲團體第六名,個人三等獎3個,優秀獎1個;2012年獲團體第三名,個人三等獎3個,優秀獎1個;2013年獲個人三等獎1個,優秀獎3個;2014年獲團體進步獎,個人三等獎2個,優秀獎2個。2011年1人參加(天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展洽會評比,獲個人三等獎。參加“自治區中職學生技能展洽會”,2011年1人獲三等獎;2012年2人分獲一、二等獎;2013年1人獲一等獎。
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的學生與企業對接的能力明顯增強,在香港現代(深圳)牙科材料有限公司實習的何本山同學創下了該企業2006年接收實習生以來的月最高績效記錄,被公司稱為“績效之王”;黃曼同學在8個月的實習中6次被評為月度“優秀實習生”,獲得了提前轉正的機會,并且一次通過四級工定級考核,贏得了企業的嘉許和外校實習生的羨慕;黃麗婷同學在實習一年內通過了五級工定級考核,被企業列為品質管控部重點培養對象;2014年,香港現代(深圳)牙科材料有限公司在其七百多名實習生中評選了10名優秀實習生,我校學生占了6名。
實踐證明,實施引廠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能更好地培養技能型人才,但企業的本質是以營利為目的,承擔實訓教學與完成生產任務還是存在利益沖突,所以要保證合作的穩定,現階段的關鍵是要保證校企雙贏的合作機制有效運行。學校在選擇企業時既要考慮企業的資質、水平,也要調查企業的配合度,同時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應該靈活,教學內容的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也應適應企業的實際生產要求。
在未來,如果要繼續深化完善校企合作,學校要有效借助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力量,完善職業能力標準,與行業企業共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繼續推進課程改革,使課程的開發及應用跟上市場發展的需求,培養出跟上企業及市場發展的技能人才。同時學校要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發展措施上尋求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如合作政策、激勵政策、扶持政策、資金政策、免稅政策、監督政策等,鼓勵和推動企業承擔起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發達國家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證明,校企合作離不開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只有走上法制化、規范化道路,才能真正完善校企合作。
參考文獻:
[1]李曉靖.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8):42-43.
[2]教育部.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S].教職成[2010]9號.
[3]李翠蓮.校企合作深層次發展的幾種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2001(6):146.■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8-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