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峰
【摘 要】文本再構,是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教學的需要,對文本進行一定的改編、重組,使教材功能達到最優(yōu)化,實現(xiàn)“用教材教”的目的。文本再構,要基于學情,服務于教學目標,并有利于提升教材的品質。
【關鍵詞】初中英語;文本再構;有效教學
一、概念的提出
所謂“文本再構”,從字面上看,就是對文本進行重新組織和建構。《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加以適當?shù)娜∩岷驼{整。”著名外語教育專家朱浦老師認為:“教材不是圣經(jīng),它只是主要的教學資源之一;世上沒有一套教材是專為你所教的學生而編寫的,教師要對教材和教學資源整合、調整和補充。”文本再構的過程是一個解讀文本、分析學情、圍繞教學目標“整合”教材,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情境和現(xiàn)實可操作意義的可觀可讀可感的文本語段的過程,促進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實,在平時教學中,許多教師會根據(jù)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拼湊”,如,調整教材的編排順序,用時下最新話題替換書本中過時內容,改良教材中的活動環(huán)節(jié)等,這些都是“文本再構”的有效嘗試,在“文本再構”的道路上,我們還可以把步子邁得更大,走得更堅定。
二、文本再構的實踐策略
1.基于學情,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案例:“Erase Them and Try Again”是寧波市江東區(qū)教壇新秀評比課例,選自《美麗英文》叢書。該篇閱讀立意深刻,語言優(yōu)美,但篇幅較長,生詞多且難,這對于授課對象初二學生而言,無疑是個巨大挑戰(zhàn),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文本再構”,把閱讀難度降低。
為了不破壞美文的原汁原味,在改動過程中,筆者盡可能地保留文章附錄部分已做注解的幾個生詞,只在詞性上稍作變動,而針對文章中的其他有礙學生閱讀的生詞或詞組則采取了同義詞或詞組替換、甚至刪除的方式進行改編。但是,由于時間緊迫,我對文章的處理較為粗糙,再構后的文章難度依然很大,事實上,盡管我在教學設計上有意識地把與閱讀相關的問題簡單化,學生們對文章的理解依然差強人意,只好一遍遍地引導,就差直接把答案給他們了,一節(jié)課下來,大汗淋漓,勉強完成教學任務。課后,我和幾個學生交流,他們都抱怨看不懂,或許學生的英語基礎是個原因,但癥結主要還是出在我對文本的處理上。
啟示:“文本再構”應基于授課對象已有的知識水平,對學情缺乏充分考慮,而一味地保留文章的原汁原味,帶給學生的是挫敗感,而非快樂,更談不上促進學生發(fā)展了。維果茨基指出,新的知識必須在接近孩子發(fā)展水平的區(qū)域內,即“最近發(fā)展區(qū)”,既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也要注意不能過長過難,教師在進行“文本再構”時,尤其是針對教材以外的內容,務必充分考慮授課對象的認知水平,將教學內容簡化、整合,以達到其接受水平,讓學生享受成功學習的喜悅。
2.服務于教學目標,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案例:市教壇新秀的評比內容同樣選自課外,授課對象為初三學生,這次的閱讀材料生詞較少,也沒有新的語法點。 為此,筆者把再構后的文章以段落的形式裁成3小條(最后一段暫不給出),要求學生通過連詞,理清段落間邏輯關系,將其正確排序,這個過程是在剖析文本結構,最后,給出文章的末尾段,即本文的結論部分,但是,其中,關鍵性的升華主題的句子,只給了前半句,后半句由學生根據(jù)前文,結合自己的理解補充完整,孩子們的回答很不錯,有個女生甚至還給出了和原文完全一致的答案。文章的結構分析透徹了,板書也自然地呈現(xiàn)了其寫作框架,為學生們的寫作訓練提供了模板,整堂課的教學目標得到了較好地達成,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啟示:教師在“文本再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所有對文本的修改、調整和重組都要緊密圍繞此目標進行。文本再構,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更為有效,而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則是有效課堂的試金石。
3.有利于提高教材的品質,拓展其使用的力度
案例:市優(yōu)質課評比中,某老師對教材的巧妙“再構”,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上課內容是修訂前Go for it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Its raining。”的Section B,其中3a是一篇有關澳大利亞天氣和人們活動的電視報道,在該老師的教學設計中,這篇材料被制成了一段繪聲繪色的視頻,閱讀中的內容用形象的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給他們帶來了較強的視覺沖擊,同時,她大膽地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把文本轉化成對話練習,最終進入模仿寫作環(huán)節(jié)。短短的一篇閱讀材料在教師的巧妙運用下其功能實現(xiàn)了最大化,最優(yōu)化,令人稱快。
此外,在一次名師帶徒的活動中,寧外兩位教師借助課外輔助文本,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再構,以挖掘文本的深度,效果突出。邵老師在Why do you like pandas?的教學設計中,引入了一張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的簡圖,對于寧外的學生而言,教材中的詞匯顯然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這張地圖不僅補充了大量的有關動物的新詞,更打開了學生們的思路。盛老師對于課外文本的積累更是讓筆者佩服,關于homework的詩歌、漫畫以及閱讀小短文,在她的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資源重組,不僅是學生,連聽課者的眼界也在短短一節(jié)課內開闊了不少。
啟示:教材不是萬能的,其承載的容量和功能是有限的,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shù)匚谋驹贅嫞酝诰蚪滩牡纳疃龋卣蛊涫褂玫牧Χ龋ㄟ^教材文本與輔助文本相結合的方式層層推進。
三、結語
各種方式的文本再構提升了教材的品質,教學的長度和寬度也隨即變得靈動起來。“文本再構”,不是為了追隨潮流,“為構而構”,而應基于學生的知識結構,有目的、有預期的再構,以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現(xiàn)行的教材,達成教學目標,有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享受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感受成功。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朱浦.與英語新課程同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