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入分析人才分類及培養要求的基礎上,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和培養要求進行了界定,在研究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教育發達的西方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人才分類 高職教育 辦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25-02
每逢大學生畢業季,部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畢業即失業”;另一方面大量的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出現這種結構性人才供需矛盾的原因,除高等教育和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不適應等原因外,高校重理論、輕實踐是一個重要原因。不僅本科教育普遍存在 “學術化傾向”,而且高職教育也往往存在類似問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合理分工是一個國家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反思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常有意無意地走向學術型的發展道路,對教師的聘任和職務晉升也過多地考慮學術標準而忽略實踐經驗,不能不說是我國教育的一個缺陷。人才培養以人才分類為基礎,本文在闡述人才分類的基礎上,吸收國外高職發展的經驗,提出我國應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一、人才分類
人才培養要以人才分類為基礎。為了有效地培養人才,通常采取人才分類與教育分類、課程分類相對應的方法,以便組織教學。近年來,國內基本形成共識的人才分類有四種,即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與此相對應的教育類型分別是:學術性高等教育、專業性高等教育(也稱工程教育)、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前兩類屬普通高等教育,后兩類統稱技術和職業教育,在我國通常稱職業技術教育或職業教育。
“四類人才說”認為:學術型人才從事發現規律、創造理論、理論研究和咨詢、參謀的工作,如專家、學者、理論研究工作者;工程型人才從事規劃、策劃、設計工作,如工業產品的開發、設計,產品的產銷決策,城市規劃,園林設計等;技術型人才(也叫工藝型、執行型、中間型人才)通過他們的勞動,將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變為物質形態的產品或對社會運行產生具體的作用,如工廠技術員、工藝工程師、農藝師等;第四類是技能型人才。其中第三類人才稱之為技術應用型人才或被簡稱為應用型人才,由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第一、二類人才由本科、研究生教育培養。
這四類人才實質上是按知能結構進行區分,因為只有這種分類方法,才有可能使人才類型與教育類型、課程類型相對應。四類教育所對應的課程是可以區分的。如將同一層次的教學計劃相比較,從理論學科的要求看,學術教育所學課程的理論層次最深,工程教育次之,技術教育又次之,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最低。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或達到形成工作經驗、熟練技能等要求,教學計劃中要安排一定的實踐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在教學計劃總學時中所占比例,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比例最高,占50%以上;技術教育次之,約占40%~50%;工程教育又次之,約占20%~30%;學術教育最少,一般不到20%。在課程內容上,也各有特點。例如,學術教育偏重于理論探討,工程教育著眼于理論的應用,技術教育同時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著眼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著眼于如何獲得實際經驗和熟練技能。
二、 國內外高職教育辦學模式
(一)德國“雙元制”模式。德國“雙元制”模式,是一種青少年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又有部分時間在職業學校里接受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形式,它將企業與學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是一種主要以專業技術工人為培養目標的職業教育制度。
(二)美國 CBE 模式。CBE理論是以能力為基礎強調能力培養、能力訓練的教育教學思想體系。以 CBE 為核心的能力本位職業教育是一種以滿足企業需求為目的,以實際能力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活動為出發點,以提供產業界和社會對培訓對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的能力為基本原則,強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學員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能力。
(三)澳大利亞 TAFE 模式。TAFE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才,課程的設置注重專業性和實用性并重,教學內容是工作實踐和課堂教學相結合。TAFE 教育不僅可以提供證書、文憑,還有和大學銜接的課程,可以為學員繼續攻讀學士學位甚至是更高學位提供有利的條件,因此,它在澳大利亞深受歡迎,是未來職業發展的最佳選擇,拿到 TAFE 文憑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每個行業當中大顯身手。
(四)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情況。高職教育在我國的興起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沿海發達地區隨著經劑特區的開發和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的異軍崛起,加劇了區域與基層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術管理人才的需求,而十年浩劫帶來了人才的緊缺,到哪里去要?等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也是杯水車薪,于是,江蘇開始創辦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大學,隨后無錫、常州、蘇州等地的職大相繼崛起,職業大學即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先行者。這朵奇葩帶動了全國,職業大學遍地而起。經二十多年努力,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為社會的發展及經濟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
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對象逐漸呈多樣化。如美國的社區學院其入學的學生有高中畢業生及各類成人,其入學年齡沒有上限要求。加拿大的社區學院其學生大多是參加工作的成人,平均年齡34歲。
(二)教學目標與科技進步聯系密切。實訓基地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實訓基地不完備,辦好高職教育只是一句空話。歐洲一些國家如德國的雙元制企業培訓,始終讓學生在最現代化的機器設備中進行培訓。
(三)與企業界聯系與合作進行實習基地的建設。如德國、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臺灣的各級各類技術學院都與工廠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在聯系中,企業成為實習基地,學校則為企業輸送人才。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老師是學習過程中的主持人和指導者。教師具備雙師型素質,在加拿大問起如何才能勝任社區學院的教學時,所有的人異口同聲地說:學歷和工作實踐各占一半。
(五)重視實踐環節。精湛的技能是靠反復練習“練”出來的,不是靠聽老師講課“講”出來的。這一點,德國人做的非常好。為什么同樣一個設備,德國的就要賣得比別人貴上一倍?就是產品做工好。“好”,是技術精湛的技術工人做出來的。
(六)實行工讀交替合作教學。在澳大利亞,校企雙方參與學生課程的編制和檢查,以及畢業設計的選題評審。英國采用“三明治”教學形式,即學生中學畢業后是在企業工作實踐一年,接著入校學習兩年或三年課程,然后再到企業工作實踐一年,即1+2+1或1+3+2計劃。
四、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實訓基地很不完善,這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條件不能相比,另外有的實習實驗基地有很多是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的,已有的簡陋條件不能滿足要求。
(二)對高職教育個別領導及教師的認識還不足。因為他們沒有親自看到歐洲國家高職教育的情況,只認為高職學生是三類學苗,是三類學校去辦的。甚至有人認為不好的學生才可上高職,好學生不去,這是一種偏見。從客觀情況看,以前確有一些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下崗,是因為我們沒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人才,而是高分低能。這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已經提出了一個嚴峻的挑戰。
(三)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手段沒有徹底地擺脫常規的辦學模式。比如德國的雙元制規定理論課時與實際操作的比例是1:1.5,而我們幾乎是倒比例的。因此必須脫胎換骨,到工廠、農村、生產第一線去制定以上各方面計劃。
(四)缺少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措施,目前力量太弱。這套人馬應該上連省市教委,下到學校,層層把關,從組織、管理等方面加以保證。
五、完善我國高職教育的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各種法規。如現階段地方性就業法規、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及教學內容的規定、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法規(與教師任職、評職、晉級掛鉤)以及招生制度的政策等。高職生入學條件應采取上不封頂形式,淡化年齡、淡化學歷、淡化學科,逐漸實行開放式入學、開放式教育(因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學制實行3+2制,考試內容也可3+2制。對整個教學實施過程形成一條龍式即初級—專科—本科,由學校協調成一個整體。在專業布點,課程設置、學時學分分配等方面給學校更多的自主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校方面,招生計劃落實到各系部,并給他們一定的政策,以發揮基層單位的作用。出臺監督政策,包括教學管理、教學計劃及內容、教學效果等方面內容,并實行反饋制度,將監督的結果作為考評各系部及教師本人的主要依據。
(二)創造條件。要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建立并完善必要的內外部辦學條件。其一是轉變觀念。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職能部門以及社會、學生和家長都要重視并支持職業教育,讓它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地方政府和企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保證較充足的經費投入。學校及社會要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制定畢業生質量標準和用人標準,從強調人才的實用性出發,制定教學質量及成果評價標準,讓更多的教師有勇氣投入職業教育(因為在職稱評定等待遇方面,他們不會因成果缺少學術性而受歧視),讓更多的學生安心接受職業教育(因為他們同樣是社會歡迎的人才,不會因接受職業教育而減少各種就業和提升的機會)。
其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地方,地方政府要給以足夠的扶持,尤其在發展的初期,更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例如高職教育的收費普遍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就值得認真研究。高職教育的教育成本較高是事實,但最終受益的地方應因此而加大支持力度,而不是把成本增加的部分全部轉嫁到學生身上,要看到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的承受能力有限,過早過高的提高高職教育的收費,對高職教育發展是不利的。
(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專業教師應制定出下廠(企業)實踐計劃,爭取在1—2年內把專業教師培養成能講課、能操作、能文能武的教學組織者及指導者。應有計劃、有檢查、有考核,并將下廠(企業)實踐考評結果作為年度工作考核、提職晉級的必要條件。目前雙師型教師少得可憐,如果不馬上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高職的辦學路子將越走越窄,高職教育將是一句空話。
(四)校企合作辦學。高職院校一要充分利用工廠一線的技術能手、生產骨干、技師、高級技師等現有資源,將他們聘請來擔任實習指導教師。他們長期工作在生產第一線,掌握經濟發展最前沿、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比學校的教師更熟悉這些工藝要求。他們最清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以及怎樣培養人才。經過他們磨礪出來的人才,不需二次培訓,技術過硬、上手快,企業更樂意接受。二是利用工廠的現代化工藝設備、儀器進行教學。高職院校經濟實力有限,且要根據經濟發展需要調整教學專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裝備最先進的各種生產線、儀器設備等。如果能和企業簽訂合同,實行聯合辦學,學校可減少不必要的設備投資,企業也可避免招來不熟悉先進設備、先進生產線的新工人,可減少再次培訓費用,實現企業和學校的雙贏。三是根據企業需要,簽訂畢業生就業合同。企業需要什么,我們就根據合同教什么。學校辦學有方向、有目的;學生就業有盼頭,學習起來也有勁頭。
(五)辦出特色。
高職教育要想生存和發展下去,必須辦出特色。
特色之一是能適應地方社會進步、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地方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學校應緊扣地方經濟發展的脈搏,加強與地方主要行業溝通,既著眼現實又適當前瞻地設置地方今后急需的應用型專業,把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的吸收和轉化與生產力培養的教學過程結合起來,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未來崗位需要的職業技能培養結合起來,把敬崗愛業的職業道德教育與創業意識及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特色之二是顯著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目前仍基本保持按學科分類組織教學的特征,高等職業教育在這一點上恰好與之形成區別。除培養目標上前者突出學術研究型基礎性,后者強調人才的應用型實用性之外,具體的差別也應是顯著的,如課程結構上普通本科應保持學科的完整性,而高職教育則應打破學科界限、以能力為本位組織課程;在學時學分分配上,前者應保證基礎理論教學有足夠的深度,后者應突出實踐性環節教學;在理論知識教學方面,前者應在保持系統完整前提下,引導學生多問為什么,而后者則要在適度夠用的基礎上,多訓練學生怎么用……總之,前者培養的是學術研究型的人才,后者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兩者之間不容混淆,也不可以相互替代。
總之,我們需要徹底改變高等職業教育特色不鮮明、處境受冷落的狀況。加大各級政府特別是省市兩級政府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切實改善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性教學條件;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真正面向市場、面向實踐來進行教學;在有條件的省市逐步實行本科教育考試入學、高職教育注冊入學制度,創造條件使具有技能潛質、動手能力強的人才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使職業技術教育真正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設計和構建新世紀適合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時應當考慮實行職業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兩大系統并行發展的制度。
參考文獻:
[1]袁聲莉.我國本專科教育的比較研究[J].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 3期:41~44.
[2]沈亞強,張加光.從人才分類角度看工程教育、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J].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3期:25~26.
[3]夏建國.基于人才分類理論審視技術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J].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 5~8.
[4]劉曉保.本科技術教育課程設計思路——基于美國工程教育和技術教育課程設置的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31期:78~81.
[5]魏紅武等.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與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102~104.
[6]李青.國外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述評[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2年,第12期: 33~37.
[7]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分析[J].才智,2013年,第19期:102~102.
[8]羅時華.國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9期:152~155.
[9]羅維斯.國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啟示[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 年,第9期:104~106.
作者簡介:
王曉宏(1969-),男,講師,工程碩士,研究方向:精密機械及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