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欣欣(大理大學體育科學學院云南 大理671003)
?
“互聯網+”時代體育產品的服務功能創新研究
□孟欣欣(大理大學體育科學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本文以文獻資料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通過對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相關文獻進行查閱分析。以“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產品功能為研究對象,對目前“互聯網+體育”產品的類型和服務功能進行了總結和歸納。認為互聯網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良好的市場環境,,能夠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體育服務,從而對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生活質量、消費觀念、休閑娛樂以及社會交往等方方面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體育產品服務創新
“互聯網+”的概念最早是騰訊CEO馬化騰提出,他認為:“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在我國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PC互聯網已日趨飽和,移動互聯網卻呈現井噴式發展,“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面向知識社會的轉型期的全面創新之路。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計劃一經提出,“互聯網+”概念持續升溫。
“互聯網+體育”這種營銷模式的最終實現,主要是通過用戶下載、安裝和使用在移動終端上的智能應用,即APP(APP指的是智能移動終端的第三方應用程序,是英文Application的縮寫形式)。APP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應運而生的,在O2O營銷模式里,APP是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連接商家與用戶之間的媒介,用戶對產品的體驗、評價以及支付都可以通過APP來實現。體育產業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以體育為主題的移動應用,包括以數據監測為主的智能可穿戴健身設備、以激勵為導向的健身類APP、以推送最新體育新聞為賣點的資訊類APP、以預約咨詢和點評為主題的服務類APP、以增強觀賽體驗與觀眾互動為主的競技類APP等等。
2.1、體育電商類產品
這類產品將移動互聯網作為商品展示的平臺,消費者通過在移動終端設備上安裝和使用相關APP產品來實現購買和消費的產品。這類產品主要以實物經營為主,如體育用品、體育器材、運動服裝等類型產品,是實體經營在移動互聯網上的銷售空間拓展。
2.2、體育服務類產品
這類模式主要為體育消費群體提供體育類服務產品,包括場館、教練、賽事、咨詢等方面的相關信息,立足本地市場,最大限度的滿足健身人群對場館、教練和陪練等方面的需求。用戶可以通過移動APP客戶端實現線上預約場館、預約教練、預約陪練。這類產品線上與線下的互動最為頻繁,需要建立在線下豐富的場館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產生效果。
2.3、體育媒體類產品
體育媒體類O2O模式屬于上線較早的模式,屬于體育類資訊整合的網絡平臺,通過PC客戶端和移動客戶端推送體育新聞、賽事信息、明星八卦等體育類咨詢聚集大量的體育愛好者。
2.4、體育工具類產品
體育工具類O2O產品充分將體育的健身功能與互聯網有機融合,通過收集和整理用戶數據來給出更為個性化的運動建議。這類產品分為硬件和軟件兩種類型,硬件類產品以可穿戴設備為主,這是可以整合到用戶身上的便攜式設備,通過智能終端來收集用戶的運動數據,以便更好地體驗和了解自己的運動狀態。軟件類以安裝在移動終端的健身類APP為主,提供各種不同組合的健身教學動作視頻,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身體狀況選擇健身的項目、負荷、強度和時間。另外,軟件與硬件相結合的產品目前則擁有更大的市場,以硬件設備為載體(通常為智能手機),通過軟件支持和云端交互來實現其數據體驗功能。
2.5、體育社交類產品
體育社交類O2O產品通常不會單純以社交的形式出現,而往往是與服務類、工具類或媒體類產品捆綁在一起,通過搭建網上運動健身社區進行分享和交流,以實現用戶的社交需求。
互聯網為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良好的市場環境,體育類產品是體育產業與互聯網跨界結合的產物,能夠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體育服務,從而對互聯網用戶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生活質量、消費觀念、休閑娛樂以及社會交往等方方面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3.1、促進健康產業的規模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和健身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健康產業逐漸形成,全國健身俱樂部每年也在以1000家的速度遞增。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健身俱樂部約為10000余家,市場規模高達300億美元。尤其是自2008年奧運會之后,我國健康產業更是迅猛發展,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一些領先的健身俱樂部率先開啟了與移動電商的融合跨界發展,健身行業由此邁上了移動電商發展道路。
3.2、滿足健身人群的多元需求
限于場館的傳統體育運動方式,對場地、器材、教練、同伴、消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運動者的選擇權和話語權受到一定的限制。體育互聯網產品可以為大眾健身人群提供預約教練、預約場館、體質監測、數據監測、設計營養攝入與健身方案等個性化服務,滿足健身人群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
3.3、加速大眾健身的科學進程
科學化是提高大眾健身質量的關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的體育意識開始從只重數量的盲目健身向提高質量的科學健身轉變,但商業型健身俱樂部中私人教練的高昂費用和目前社會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嚴重短缺,制約著人們健身行為的科學化水平。體育類互聯網產品可以根據健身者的體質、性別、年齡、個性等差異性條件提供科學化的健身方案,加速大眾對體育的科學認識。
3.4、建立體育資源的共享平臺
通過移動互聯技術將線下的體育資源(場館資源、人力資源、項目資源、賽事資源、信息資源、科技資源等)有機地整合起來,在線上平臺通過移動應用的形式進行發布,受眾人群同樣可以通過移動終端的應用平臺在最短時間內尋找最能滿足自己需求的相關資源,極大地減少了健身人群與體育資源之間的中間環節。
3.5、創新體育行業的服務功能
移動互聯網技術將隨時隨地的健身從可能變為現實,無需受到場地、時間、氣候等客觀條件的影響。體育互聯網產品將浩如煙海、參差雜蕪的體育信息進行了分類整理,使健身者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有效的信息,為大眾提供運動與保健知識、運動技能、健身咨詢、方案設計、數據監測、體質測量等全方位的健身服務。
3.6、促進粉絲經濟的規模發展
在職業體育領域,粉絲經濟一直以來是推動相關體育產品經營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大型賽事和職業俱樂部開始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的強大力量,紛紛推出與自己產品相關的APP產品,為觀眾和粉絲提供多視角的賽事回顧、賽程表和賽程提醒、官方視頻直播、獨家爆料、更衣室獨家視頻放送、官方商店購買渠道以及粉絲互動等增值服務。
2014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隨后又取消了商業性與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進入2015年,國內體育市場掀起了一場運動健身熱潮,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大批涉足體育行業的企業開始進行互聯網布局,相關產品在市場上大量涌現,這些產品對用戶的觀賽體驗、健身習慣、消費方式、運動成本等各個方面都產生著革命性的影響。但也存在著場館資源不足、項目選擇單一、人群覆蓋偏低、線下活動偏少、用戶粘性較差、缺乏科學指導等缺點。另外,由于互聯網+概念的火爆使得大量產品紛紛上線,原本在競爭市場上屬于“互聯網+體育”的藍海已經不復存在,而正在向紅海轉變,互聯網+越來越像一個營銷概念,而非一種產品模式,這些都會在未來影響體育類互聯網產品發展的前景。因此,由概念式營銷轉向內涵式發展才是在互聯網+時代體育產品真正的出路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子樸,藥靖瑤.體育移動應用的形成、發展和前景[J].中國體育科技,2014(6).
[2]徐柏楊,楊小帆.移動互聯網對學生體育學習影響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5(1).
[3]康文濤.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的研究[J].電子制作,2015(9).
[4]李昊霖.O2O模式研究綜述[J].現代經濟信息,2005(3).
[5]徐峰.互聯網運動健身服務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