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英語的雙及物構式生成語法理論研究入手,對英漢雙及物構式的初始狀態和推導生成過程進行對比分析,可以使大家了解語言知識的本質,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語言的句式結構存在共同的深層結構。希望能夠對語法理論研究有所幫助,全面提升學習者對英語雙及物構式的運用操作能力。
關鍵詞:英漢雙及物構式;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研究
雙及物構式(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作為人類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句法語義研究中占據著極為獨特的地位。英語雙及物構式通常包括例(1)、(2)兩類。語言學界研究學者主張區分(1)和(2),把例(1)看成是雙賓語結構(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DOC),把例(2)看成是與格結構(Dative Construction/DC)。
(1) I sent Zhangsan a bunch of flower. 我送張三一束花。
(2) I sent a bunch of flower to Zhangsan. 我送一束花給張三。
近年來,英語雙及物結構一直成為各國語言學家和學者們熱衷研究和討論的研究課題。但是,對其結構的表征地位(初始結構),推導生成所產生的問題引起了諸多的分歧和辯駁,并一直未能解決。
一、英語雙及物構式理論研究背景綜述
1.國外理論研究概況
英語雙及物構式經歷了歷史不同階段的演變和發展。這些不同形態形式的原始雙及物結構給當代英語雙及物構式的形成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近十年來,對英語雙及物構式的研究引起了眾多語言學者的極大關注。這些學者們是:Larson(1988, 1990),Aoun and Li(1989), Pesetsky(1995),den Dikken(1995),Harley (2002), Emonds and Whitney (2006) 等。在這些研究文獻中,關于雙及物構式的初始結構(原始結構)一直成為語言學界內學者們爭論的焦點。有的研究者(如Larson 1988)認為與格結構是基礎生成的, 雙賓語結構是從與格結構轉換而來的; 有的(如Aoun & Li 1989)則認為雙賓語結構是基礎生成的, 與格結構是從雙賓語結構轉換而來的; 還有的(如Harley 2002,Beck & Johnson 2004) 認為這兩種結構有各自的結構, 它們之間沒有轉換關系。直到今天,這兩種結構之間到底有沒有轉換關系仍然是語言學界討論的熱點之一。但筆者認為,作為“最簡方案”的提出者Chomsky (1995), Radford (1997) 指出在“最簡方案”的理論框架下,雙及物構式的生成推導關系最為有效和簡潔。
2.國內理論研究概況
英語雙及物構式的研究一直是國內語法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中國的語言學家們對漢語的雙及物構式進行了大量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周長銀(2000)在VP殼理論下,分析指出了漢語雙及物結構的生成推導關系。何曉煒(2003)在“最簡方案”的理論框架下對漢語雙賓語結構進行了句法推導分析。王奇(2005)對英漢雙賓構式的領屬關系作出了新的闡釋與研究。總之,這一系列的分歧主要是基于兩大流派理論基礎上所產生的,一個是句法生成轉換理論,另一個則是句法語義理論。但這些著作及研究還存在若干方面的局限性:(1)由于不同學者持有不同的理論背景和研究模式,使得雙及物構式產生了不同的詮釋,存在較大分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面闡釋雙及物構式的系統而科學的理論體系。(2)一些學者至今對英語雙及物構式的發生機制和派生規則存在缺陷,操作形式復雜、不簡潔,不能真正理解焦點研究的本質。本文將在“最簡方案”(MP)理論框架下對英語雙及物構式轉換關系進行全新的闡釋和研究。
二、最簡方案框架下的英語雙及物構式的句法特征
本研究在Chomsky(1998)特征核查理論的基礎上,假設出英語雙及物構式的生成句法結構,如(3)所示:
(3) [TP John [T[T has]vP John [v given [DP1Mary [VP [V given] [DP2 an apple]]]]]
[3-Pers] [Pres-Tns][3-Pers][3-Pers]
[Sing-Num][3-Pers][Sing-Num][Sing-Num]
[Nom-Case][Sing-Num][EPP][Acc-Case]
[EPP]
在句子生成過程中,本研究要遵循Chomsky(1995)的核查一致假設(Checking Uniformity Hypothesis,CUH)的條件下互相核查雙及物構式中各自的不可解釋性特征Feature[+F], 從而滿足充分解釋原則(Principle of Full Interpretation,FI), 最終使句子表征匯聚(converge)。
英漢雙及物構式之間的對比,不僅有助于揭示不同語言的特點,認清不同語言的本質特性,而且對于語言類型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英漢差異對比的揭示可以讓語言習得者從新穎的、靈活的角度對跨文化交流現象和方式進行思考,從而切實提高英語交流的實效性。最終才可以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Radford,Andrew.Minimalist syntax:exploring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周長銀,張法科.Larson殼、VP殼與雙賓語句[J].濟南大學學報,2002.
[3]戴曼純.最簡方案框架下的廣義左向合并理論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單韌.一種新生成轉換方法下的雙及物構式的研究[J].語言研究,2009(25).
基金項目:本文為沈陽工程學院博士啟動基金立項課題“英漢雙及物構式理論分析及其結構二語習得的啟示研究”(課題批準號:RW)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單韌: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句法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