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鋒
摘 要:我國雖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借鑒德國“雙元制”的成功經驗,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雙元制”道路。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教模式;雙元制
“雙元制”職教模式是德國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主要模式,曾被稱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雙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職業院校,另一元指的是企業,實行校企雙元培養、工學結合。我國職業教育成效不像德國那樣顯著,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仍然很突出,因此有必要借鑒德國“雙元制”的成功經驗,改善我國職業教育模式。
一、我國職教模式存在的問題
1.保障體系不健全,可執行性差
我國使用的是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職教制度停留在政策要求和理念層面上,如《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沒有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適應范圍和標準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政策解釋和內涵界定。
2.以職業學校為主體,企業參與度低
我國職教是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僅僅是給學生提供實習場地,因利益驅使造成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是學校委托企業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所以會出現企業在生產旺季將學生作為廉價生產勞動力賺取價值的現象。
3.教學體系不科學
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忽略了職業導向性,強調理論教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輕視實踐,造成畢業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由于高職學生入學門檻低,整體學習積極性不高等,為了保證較高的畢業率,學校大都對學生的考核采取寬松的態度,結果的可信度受到質疑。
4.師資隊伍總體質量不高
我國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相對缺乏,尤其是“雙師型”教師。教師缺少社會歷練,動手能力較差,入職后教師培訓機會不多,又沒有完善的考核機制,而從企業引進的實訓老師,實踐操作能力很強,但缺少系統的教育培訓。
二、借鑒“雙元制”,改善我國職業教育現狀
1.完善職業教育保障體系
德國自1969年頒布《職業教育法》后,又相繼出臺了《企業基本法》《培訓員資格條例》《職業教育促進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職業教育改革法》《職業教育條例》及新《職業教育法》等,這些法規條例規定了各方的職責和權益,可執行性強。
我國政府也應出臺相對完善的、具有時效性的、可執行性強的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學校、行業、協會在職教中的地位、作用,對管理體制等作清晰規定,還應出臺相應的監管法律,確保各項法規能真正實施。
2.形成“政府主導、校企深度合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的格局
德國聯邦政府為企業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使得企業參與“雙元制”的熱情很高,行業協會也積極參與專業設置、制定考核方法等等。我國職業教育也需要依托政府,并通過減免企業稅收等制度性文件促進校企合作,與行業協會一起發揮協調作用??梢怨餐瑓⑴c組建“聯合職業培訓中心”,通過資金入股、場地入股、設備入股、優質教學資源入股、社會資源入股等形式,共同分擔基地運行成本,并優先享有基地各類資源。一是通過政府的優惠政策,可以使企業受惠,提高企業的參與熱情,推動學院與企業的無縫鏈接,解決企業用人困境;二是通過建立“聯合職業培訓中心”,可以凝聚各方力量,優勢互補,達到利益最大化;三是可以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保障。
3.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建立科學教學體系
“雙元制”的專業設置是由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組織雇員代表、雇主代表和行會等單位共同制定的,課程設計緊密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并且注重實踐環節??荚囉尚袝M織負責,“實踐技能”考試所占的比重較大。
我國職業院校應組織專業帶頭教師、企業相關人員、行業協會組成研討小組,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使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需求實現無縫對接,保證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對口。實行教考分離,一是由行業協會來組織考核,形成規范標準的考試模式;二是推行“雙證書”制度,在各地建立職業資格鑒定所。
4.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
德國“雙元制”除了要求教師是專業本科畢業外,還需要有兩年師范院校的學習經歷,通過考試方能執教,并且注重教師的繼續教育。采用“派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逐步解決當前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一是要為教師提供到相關企業培訓的機會,對設備和工藝技術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只有通過系統的學習培訓,才能夠充實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可以聘請企業里有經驗的工程師、技工到學校參與課堂和實訓教學。
我們既要吸收德國“雙元制”的精髓部分,也要充分認清中國關于職業教育的傳統文化價值取向、法律保障體系、政府的支持力度等社會現狀對“雙元制”本土化造成的障礙,尋找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雙元制”道路。
參考文獻:
[1]趙學瑤,盧雙盈.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在我國職業教育中應用的再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10):20.
[2]李紅瓊.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9:4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