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華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實現一體化,國家與國家在文化上也融合得更為緊密,近年來貿易自由化和技術革新作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力量,已經清除了很多在過去影響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壁壘。許多國家的精英擔心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喪失和對他們國家文化主體的威脅,政府因此致力于尋找反對外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措施。美國的強勢文化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文化保護的情緒,我國政府也應該采取一定的文化保護,捍衛傳統文化,保持本國文化特色。
[關鍵詞] 國際貿易;文化保護主義;霸權文化;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F720 [文獻標識碼] B
一、文化產品及文化保護概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品的概念做出了以下的定義:文化產品一般是指傳播思想、符號和生活方式的消費品。它能夠提供信息和娛樂,進而形成群體認同并影響文化行為。①集成了個體和集體創作思維的文化商品利用產業化形式及全球銷售的過程中在被復制的同時賦予了新的價值。銷售的形式也各式各樣,包括書籍、音像制品、多媒體商品、藝術商品等。
文化保護主義反映了一種越來越緊張的現象,即全球市場化趨勢影響了國家的統治程度。比較優勢原則要求減少不跟生產和分配的直接成本相關的壁壘。隨著關稅,配額,進口許可證等情況有所遏制,其他方面反而變得更加明顯。許多法國評論家在1992年反對歐洲迪斯尼的開放也是考慮到跟文化工業相關的潛在威脅。應該注意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即跟貿易和服務相關的文化和文化工業很難被清楚定義和限制。現在主要關注電影電視出版音樂領域。在像電影電視音樂這樣的文化工業上,美國是主角。信息生產,包括節目創造,分配和運輸系統幫助組成美國具有強烈比較優勢的信息技術。國內市場的規模和財富也是比較優勢的一種來源,因為文化產品能實現一個大的國內投資回報,并且可以以很少的附加成本被出口。在美國文化工業處于有利的位置,足以承擔在發展海外市場份額的成本。娛樂工業,包括電影音樂和廣播是僅次于飛行器后的美國第二大出口。美國文化主要體現在電影和錄像上。好萊塢從1920年就開始統治電影工業,現在大概一半的收入都來自海外,而1980年只有30%。在1996年,美國占據了歐盟70%的電影市場,而在1987年只有56%。在日本則占據超過一半的日本市場。
尋求文化保護主義主要圍繞三個相互關聯的威脅:(1)文化產品本身所呈現出的潛在危害(2)擔心進口文化產品將會取代當地文化,因此導致文化類同(3)特定文化工業的外國主導所呈現的經濟威脅。
一般的市場主要是為了追求使世界許多地方的消費者具有相似的行為和以及對相似生活方式的追求。這主要會引起這樣的擔心,即不同社會的習慣,傳統將被侵蝕。這會引起對于文化保護的需求。有一些國家已采用各種形式的貿易控制,包括配額,關稅,和津貼等,以保護和發展本國文化。
二、文化保護的措施
(一)津貼
政府津貼在所有保護和提高國家文化措施中是比較重要的一種。尤其在歐洲,體現得比較明顯。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歐盟在視聽這個領域所進行的津貼。比如,歐盟的媒體計劃,聚焦于培訓專業人士,發展視聽項目,發展和提升歐洲視聽節目。另外,許多歐洲國家已經成功地建立了國家津貼計劃,支持電影和其他視聽工業。例如加拿大,對于致力于出版電影錄像產品多媒體等的企業進行免息的貸款,還為出版業和新聞業提供較低的運輸費用。包括像古典樂,歌劇,芭蕾等文化表達方式都能從政府獲得財政支持。在許多國家,包括荷蘭,畫匠和雕刻家等也直接或間接地被賦予津貼。
(二)市場接近限制
對于電影電視廣播業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接近限制是很正常的。比如,法國,墨西哥,南韓,西班牙,為了限制外國電影進入本國市場,進行熒幕配額。歐洲聯盟,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對電視播放有限制,直接或間接限制播放的外國電視節目的數量。根據歐盟主席,成員國必須把一定比例的時間留給歐洲的節目,判斷節目是否是歐洲的準則是演員,作者,生產商的國籍。另一種值得注意的市場接近限制的形式是對外國電影配音的限制。許多國家也通過強加關稅或進口限制來阻礙市場接近。
(三)稅收措施
支持國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還有稅收措施。例如法國,對出售的電影票、播報員的工資,以及對錄影帶的獲利進行征稅,以此來支持國內電影生產。
(四)許可限制
電視和廣播節目的播送權也受到許可證的制約。在許多國家,一個外國播報員能得到許可證的前提是本國播報員能得到相對應的權利。另外,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在各個方面以不同的方式被制約。
(五)外國投資和所有權的限制
在一些國家,會發現在文化工業對外國投資和所有權的限制,尤其是廣播和新聞公司。美國有一些這樣的限制。例如,在播報市場上,單個電視播報員的份額不能達到45%以上。相似地,法國將波音公司的份額限定到最大49%。
(六)國內容量需求
國內容量需求是最經常被頻繁使用的來支持電視節目和音樂的國內生產。澳大利亞采取了一項類似于上述歐盟的舉措:在早晨6點到晚上12點所有播報的節目中,55%必須是澳大利亞的。法國要求黃金時間段播出的節目中60%是原創的。根據加拿大容量需求,電臺上30%的流行音樂必須是加拿大內容。
(七)與文化產權相關的舉措
在版權領域,所獲利可以用來提高國內藝術生產。當獲利不是完全屬于版權所有者時,其中一部分用來扶持國內藝術家及他們的生產。許多歐洲國家就用這種方式來利用版權費。在荷蘭,私人版權所得費用的15%用來扶持社會活動。德國只需要5%的版稅用于文化政策和社會福利的保護。
綜上,這些不全面的關于文化保護和提高措施的概覽反映了這些措施應用范圍之廣,尤其體現在歐洲和加拿大。對于一個國家文化身份的保護和提升,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是合情理的政策目標,很少人對這點表示異議。endprint
三、由美國文化霸權激發的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保護
(一)美國文化霸權的表現
當談論到美國文化霸權的時候,很多人很不以為然,甚至有人還要大談中國文化對世界施加的影響。從某種角度或許如此,然而大多數人會思考,到底是中國的文化在影響全球,還是中國的文化在努力走出國門,應對全球文化特別美國文化的挑戰?
支撐著全球傳媒市場的代表則是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法國維旺迪環球、美國新聞集團、日本索尼公司、美國迪斯尼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寬帶公司、美國維亞康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康姆卡斯特公司、美國甘乃特集團等十家媒體巨頭。由這十大企業領銜的50家全球傳媒公司在世界范圍內擁有95%的傳媒產業市場。當今90%多的全球各地新聞由美國及西方國家所壟斷;而在其中的70%則是跨國企業所占。特別75%的電視節目都由美國的企業生產和制作,其還向很多第三世界的國家提供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比例高達60%-80%。相比而言,在美國的電視市場,外國節目則寥寥無幾。其實早在上世界80年代后期,美國所制作電視節目的出口就已經高于排名第二位的英國的7倍之多。到90年代初,美國成為傳輸電視節目和數據處理的發源地。
美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獨霸的局勢是在冷戰結束之后,當時其在世界文化市場上出現了盛氣凌人的態勢。借助跨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強勁的支配地位,美國文化已然控制了世界大眾文化產品的流通過程。并且其憑借自身的經歷實力和科技能力實現了全球化的傳播,現如今世界各國的大多數地區都流行著美國的文化并深受其影響,比如好萊塢大片、CNN新聞頻道、經典美劇、“奧普拉秀”之類的電視節目。
(二)文化保護關乎一個民族的原創力
由于美國文化給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構成了嚴重威脅,就連二流的發達國家也感受到了這種威脅所帶來的挑戰,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文化產品及文化服務不應完全實行貿易自由化的原則,而文化保護也就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同。
人們溝通交流、創新或變革的一種重要渠道就是多樣化的文化,其維持著人類的生存及進步。因此在文化保護中我們首要保護的就是多樣性的文化,并且最先保護的則是文化多樣化的發展環境。文化多樣化的發展環境中存在著多樣化的文化產品,例如電影、電視節目、書籍、音像制品等等。這些文化產品除了具有提供娛樂的功能以外,還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因為通過這些文化產品人們會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念,漸漸地會對社會生活甚至社會體制產生一些影響。最終由此形成的文化產業會威脅到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安全,這是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問題。因此,一定程度的文化保護勢在必行。
(三)破解美國文化
前蘇聯解體之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政治、經濟的平衡發展被徹底打破,而美國將其市場經濟地模式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全球化變成了美國化。實際上,市場化帶動全球化并不喜歡多樣性,民族品牌、傳統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排斥著美國的文化產品。市場機制其實不能保護或促進文化的多樣化,反而把一些弱勢文化輕易變為一種似是而非的文化,弱勢將其再次推向市場時,就變得面目而非,其將在人們習慣和偏好下被消費、拋棄甚至消失。近幾年各式各樣的文化保護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擁護。尤其在歐洲,將美國流行文化驅逐出歐洲傳媒市場的呼聲漸高。比如法國文化部在文化保護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它一直受到一些為美國所施加的威脅,尤其是對法國電影的威脅所擔心的文化精英們不遺余力的支持。這些文化精英們關注的是好萊塢電影等文化產品為美國產品從衣服、快餐到滾石音樂所作的免費宣傳。“美國輸出的不僅僅是它的電影”,法國戛納電影節主席圣伊萊斯·雅各布(Giles Jacob)說,“它輸出的實際上是美國的整個生活方式。”②加拿大從前總理克雷蒂安時期就被質疑為是美國第51個州。加拿大60%-95%的電影、電視、音樂和出版市場由美國產品牢牢占據著。③雜志的4/5是由外國出版商出售的。作為美國的好鄰居加拿大一直擔心被“美國化”,加拿大政府試圖為其文化貿易制定一些與自由貿易不同的特殊政策,并且讓這些政策收效大、負面影響小,能夠切實保護本國文化。
四、中國的文化保護主義對策分析
在談及國際貿易中的文化保護問題時發展中國家應該多多思考,首當其沖是保護本國的文化價值。如今世界文化市場逐漸由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所控制并形成壟斷的格局。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國在文化領域顯然存在著諸多限制發展的因素:比如相關政策的滯后;文化市場競爭無序;我國的文化貿易無法與西方跨國集團所抗衡。在中國入世后,一些成本較低的國外文化產品充斥著國內的文化市場,那么我國應該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首先應該堅持“文化例外”的原則和“文化多樣性”的主張,在實行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對文化貿易進行監管或限制,建立一個公正、公平、透明的文化貿易體系,強調本國的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如此我們可以引用一些國際慣例來切實保護我國的利益。
第一,有關“文化主權”。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進行了限止。雖然1948年的《貝魯特協議》規定取消教育用視聽材料的進口關稅、許可證和數量限止,1950年《佛羅倫協議》注重對知識產品如圖書、期刊和報紙等的自由流通,但是,這些國際協議沒有包含娛樂性文化產品。實際上,關貿總協定批準了各國保留“電影放映配額”使各國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從實質上講,文化主權并不是關于藝術產品本身的消費問題,而是關于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選擇問題。政府要運用價值判斷來促進、刺激國內文化產品的消費,因為這些文化產品表達了本國的價值觀和文化。
第二,有關“文化例外”。“文化例外”是一種保護文化貿易的手段,是將文化貿易區別于一般商品貿易的原則。文化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更多蘊含著精神層面和價值層面的意義,其所傳遞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超越了商品價值。因此,文化產品不應該完全運用貿易自由化,而是堅持“文化例外”原則。由于中國的文化產業基礎薄弱,起步較晚,屬于幼稚產業,此原則應該成為我國文化貿易中的慣用原則。
第三,有關“文化多樣性”。2005年10月20日,148個國家和地區在UNESCO的巴黎總部通過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最終以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件形式確立了文化多樣性原則。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的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文化的多樣性。經濟全球化并不是要削減甚至泯滅各國民族文化的個性和特色,將某一種文化。事實上世界的進步和發展需要多種文化的融合,也就是文化的多樣性。各國各民族可以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吸收精髓。文化多樣性一方面可以保護知識產權,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國利用文化多樣性既可以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弘揚和傳承我國的民族文化,并支持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除此之外,中國需要控制文化產品進入的手段。比如除了對電影生產和放映的控制,中國每年對引進國外電影的數量也應加以控制。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實現一體化,國家與國家在文化上也融合得更為緊密。一些具有“強勢”文化的國家會通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向接收國輸入自己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這勢必會激起接收國一定程度的文化保護主義情緒。為了保護全球文化多樣性發展,一定程度的文化保護也迫在眉睫。美國的強勢文化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文化保護的情緒。具體到中國,也應該采取一定的文化保護,捍衛傳統文化,保持本國文化特色。
[參 考 文 獻]
[1]吳志偉.東南亞的中國文化消費[J].東南亞研究,2012(1)
[2]謝明.法國大眾傳媒與法蘭西文化保護政策的互動關系[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2006
[3]王明德.關于加拿大“美國化”的歷史思考[J].求是學刊,2008(3)
[4]姜飛.從強大走向偉大:構建世界傳媒新秩序的中國方向[A].全國第二屆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2011
[5]李小牧.國際文化貿易:關于概念的綜述和辨析[J].國際貿易,2007(2)
[6]蔣曉梅.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現狀、原因、對策[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7,9(3)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