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馬麗娟++樊千
[摘 要] 社會責任審計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社會責任報告審計發展緩慢,國家對審計市場需求方與供給方沒有明確的制度要求,這就需要政府從國家政策層面加以引導和推動。在審計市場需求方面,政府將自愿審計更為強制審計,并制定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框架。在審計市場供給方面,政府對審計主體做出了明確的安排,并制定統一的審計準則,從而促進我國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 社會責任審計;政府;責任報告;審計;作用
[中圖分類號] 830 [文獻標識碼] B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重視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社會關系的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企業,在利用社會資源為股東謀取利益,實現的股東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還必須承擔起對環境、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即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因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以及我國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我國企業開始關注并落實社會責任。在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能夠幫助其贏得聲譽、提升企業形象、獲得利益相關者的良好印象、增強投資者信心、提升企業競爭力,從而使企業更好地持續發展后,企業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通過各種途徑讓社會了解其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2006年,國家電網發布了我國第一份央企社會責任報告,隨后,我國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便呈井噴之勢,從最初的幾十份到2014年已公開發布2000多份。目前,企業公開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是我國社會公眾全面了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一個及其重要的途徑。但是,對企業已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的研究表明,其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可比性,難以實現社會公眾了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真實情況的期望。
歐洲會計專家協會可持續性審核主席拉森認為“沒有經過審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比廣告好不了多少”。我國學者的研究也表明,由獨立第三方出具的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意見具有正向市場反應。我國社會責任審計實踐的發展相對緩慢,2007年,中遠集團發布了我國第一份經過第三方審核的社會責任報告,商道縱橫《企業價值發現之旅——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研究(2013-2014)》指出“2010-2014年,雖然經第三方獨立審驗的報告數量連續遞增,但相對于報告整體數量的增幅而言并不顯著。2014年,共有88份社會責任報告經過第三方獨立審驗,較上年增長7%。第三方獨立審驗的報告占比較小,僅為當年報告總數的4%。”社會責任報告審計是由專門的審計機構和人員,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審計準則,遵循審計原則,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社會責任報告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公允性、合法性及完整性進行全面有效的審計,以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可信賴程度,并由此促進和監督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我國社會責任報告審計發展緩慢的原因:從審計市場需求方而言,自愿審計模式使審計市場需求不足;社會責任報告編制基礎不規范、不統一,增加了審計難度,影響審計效果。從審計市場供給方看,存在審計主體不明確、審計目標不一致、沒有專門的審計準則等問題,影響審計質量,制約審計結果的效用。而這些問題要在短期內得到較有效的解決,僅靠審計市場自身發展是不夠的,需要政府從國家政策層面加以引導和推動,才能得以實現。
二、政府對社會責任報告審計市場需求的制度安排
(一)轉自愿審計為強制審計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公開發布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迅猛發展,一方面是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另一方面也是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進行強制要求是分不開的,或者說后者發揮了更大的作用。而對于社會責任報告的第三方審計,我國還沒有相應的制度安排,采取自愿的方式。由于以下的原因導致這種安排制約了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的市場需求:首先,報告的第三方審計無疑是要花費成本的,而且這種成本是即時發生并確定的,但是經過第三方審計的高質量的社會責任報告,在社會上得到認可并由此為企業帶來超過其它企業的聲譽及經濟利益,需要較長的時間并且是不確定的。因此,對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企業來說,對報告進行審計的投入是不值得且不必要的。其次,如前所述,一部分企業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是為滿足主管、監管部門的強制要求,并非出于自愿,其報告質量可想而知,理所當然不會聘請第三方對其報告進行審計,自爆家丑。
鑒于高質量社會責任報告的重要性,現階段,政府應該出臺政策要求部分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同時披露第三方審計報告,促進企業合法、真實、公允、完整地披露其社會責任情況信息,以幫助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作出正確判斷,最終實現企業目標從股東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轉變。
(二)制定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框架
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還將信息披露指引》、深交所《深交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銀監會《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我國現發布的直接針對企業履行及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相關文件規定已需要用兩位數來計量,還不包括《公司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的相關規定及全球報告組織的G4、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14000、非政府組織Account Ability的AA1000等國際性的標準,而這些規定的適用范圍、內容、要求等都不相同。這直接導致了我國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編制依據“百花齊放”,有的報告直接表明遵循了多個編制標準,有的報告沒有明確其編制標準;就報告容量來說有的報告多大幾百頁,有的報告則只有幾頁,報告的格式內容差距非常大。
社會責任報告的第三方審計主要就是獲取證據對報告與既定標準的符合程度作出判斷,形成結論,并傳遞給利益相關者。編制標準不統一,增加了審計的難度,甚至導致無法形成審計結論,即使形成了審計結論,審計結論的使用者也很難根據其判斷企業履行及披露社會責任的優劣。期望通過第三方審計提升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統一報告的編制基礎是就很必要。但是,由于社會各界對社會責任概念、內容、邊界的界定尚未達成一致,單獨由某個行業、部門制定的編制標準可能有失偏頗,恐難被普遍接受,需要在國家層面成立單獨部門,會同各方專家學者,借鑒國際經驗,共同制定出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框架體系,從報告編制的目的、內容、格式及關鍵詞的含義等方面進行規范。endprint
三、政府對社會責任報告審計市場供給的制度安排
(一)關于審計主體的安排
實踐中對于社會責任報告審計主體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明確的要求,又由于報告審計屬于自愿審計,因此企業可以依據自己的偏好作出選擇。從全球范圍看,社會責任審計的主體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主要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國內本土事務所主要有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國際認證機構、評級機構及專家等。理論研究中,學者們也未達成一致,主要觀點有:注冊會計師是當然的審計主體,具有絕對的優勢;建立政府和注冊會計師雙審計主體的模式;由政府審計機構會同環保、社保、稅務、財政及稅務等有關專家組成聯合審計組。筆者認為,社會責任報告審計具有審計內容廣泛、標準復雜、職業判斷要求高、風險大等特點,而企業社會責任又關系國計民生,因此為保證審計質量,政府應設置準入門檻,對審計主體的資質應作出明確設定,只有滿足要求的機構和人員出具的審計報告才能被認可。審計主體應是獨立的第三方,具備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檢查和評價的專業知識和勝任能力。政府還應建立審計質量監督機制,定期與不定期結合對審計主體進行質量檢查,建立誠信體系,淘汰不合格主體。
(二)制定統一的審計準則
經對我國公布的社會責任報告第三方審計報告分析,不同的審計主體采用的審計準則往往不一致,主要采用的審計標準有ISAE3000、AA1000、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第3101號、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驗證準則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審計標準,使不同審計主體在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時,審計內容、審計程序和方法、審計報告的格式和內容及審計意見類型方面都不相同,有些審計主體未進行實質性的審計,以至于無法依據其出具的審計報告判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信息的質量。
隨著企業和社會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社會責任報告第三方審計業務市場必定會不斷發展擴大,對審計報告的質量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社會責任報告審計也不同于其他審計活動,因此需要制定出一套專門的審計準則,來規范審計主體的行為,實現審計目標。由于社會責任涉及內容的廣泛性及相關知識的專業性,該準則的制定不僅要有審計、會計方面的專家,還需要有環保、法律等各領域的專家參與,故需要由政府牽頭成立專家委員會性質的組織,專門負責準則的制定及解釋工作,才能保證準則的科學性、專業性和權威性。制定的準則應由政府對外發布,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以此保證準則在審計實踐中能夠被遵循。
[參 考 文 獻]
[1]高誠,袁曉星,王玉潔.美日社會責任報告審計對我國的啟示[J].財會通訊,2012(1)
[2]陽秋林.論我國社會責任審計[J].財會通訊,2005(2)
[3]何麗梅,張海燕,張苗.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內容及方式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4(12)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