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德新
[摘 要] 隨著經濟的多樣化和全球化,會計環境日益復雜,不確定經濟項目越來越多,會計造假行為越發普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備受質疑,會計誠信危機由此產生。會計造假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會計業務處理不規范,會計報告內容誠信度缺失。會計造假的原因包括信息制度披露的缺陷,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會計人員的誠信問題。為防范會計造假應完善我國的會計制度,企業應加強內部的財務監管,提高企業內部管理,不斷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力度,加大做好會計造假防范和治理工作力度,營造健康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關鍵詞] 會計造假;內部控制;防范與治理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為了肅清會計行業造假行為,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本文以會計造假行為的成因及影響為出發點進行簡要論述,以提高人們對會計造假行為的重視,降低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機率,完善會計經濟機制。
一、會計造假問題的現狀分析
企業建設應當堅持誠信為本的基本原則,一個缺乏誠信、處處需要的企業是難以長期生存和維系下來的。近年來,我國會計造假行為屢有發生,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備受質疑,會計誠信危機由此產生。下面我們就會計造假行為的成因及表現進行簡要介紹,以便于盡早做好會計造假防范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1.會計造假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市場經濟的長期影響下,人們的物欲和拜金主義獲得了極大程度上的釋放,受利益驅使會計人員會作出虛假的會計信息、會計失信以及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所造成的物欲橫流都為會計造假行為創造了一定的生存空間,各種社會不良風氣也在不斷考驗著會計人員的敏感神經。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依靠行政處罰手段來遏制會計造假行為產生,但這種大懲小戒的做法對會計造假行為起不到絲毫的震懾作用,同時受會計自身局限性影響,這都給會計造假營造了可操作空間。
會計造假這個會計領域的突出問題,已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要找出會計造假的原因,并研究行之有效的治假措施已成為當前會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2.會計業務處理不規范
會計業務處理不規范主要體現在貨幣資金處理不規范、債權債務處理不規范、實物及其他資產類賬務處理不規范、收入及費用處理不規范、利潤及權益處理不規范幾方面。下面我們就其中幾方面進行簡要介紹:有的企業向其他企業轉借銀行賬號,歪曲了銀行存款余額和發生額;白條抵庫、挪用現金,給部分人員創造了以權謀私的條件,嚴重危害了企業利益;非法坐支現金,不利于銀行的差錯查詢和改正;超越企業現金結算范圍收付現金;;企業為了提高客戶滿意度,隨意更改發票抬頭或是業務內容,制造需要銷售收入;利用報銷費用方面的漏洞,虛報、冒領、偽造發票,直接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嚴重危害了國家和企業的利益;私分商品,有的企業以報廢或捐贈等名義虛列支出,或將商品以返利方式發放給員工并收取現金;利用會計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任意處置企業資金,掛靠經營,有的小企業借由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名義征攬生意、成交合同想大企業支付好處費;還有部分企業利用多交租金的方式,進行企業利潤轉移從而達到少繳稅款的目的。
3.會計報告內容誠信度缺失
會計報告內容誠信度缺失,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會計基礎薄弱、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會計報告不規范、誠信缺失,許多企業存在多套賬目,企業私設小金庫,政府監督不到位,法制環境差。
二、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們已經認識到了會計工作的重要性。會計誠信直接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而虛假的會計信息就是對會計誠信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直接披露。會計造假不利于經濟資源配置、助長了社會不良之風、嚴重危害了社會、國家、集體的利益。
1.信息制度披露的缺陷
某些上市企業營造虛假信息,信息披露不主動隱瞞企業真實財務狀況,最終上市卻難以為繼,造成企業股市崩盤,最終導致企業破產,嚴重危害投資者利益,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對社會穩定產生了巨大的威脅損耗個人利益。
我國每年因失信和造假而被處罰的會計人員比比皆是,部分企業試圖通過隱瞞和虛報收入的方式來達到免稅或逃稅的目的,這就為貪污腐敗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嚴重危害了企業和個人利益。某種意義上來講,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信用缺乏市場經濟也難以為繼,虛假信息的大量使用導致了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等指標的失真,不利于國家宏觀調控。
2.公司治理結構的問題。
當前一些上市公司的現代產權制度改革還沒有到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內部人、大股東控制”現象嚴重。公司會計制度的缺失給部分投機倒把份子提供了可趁之機,他們利用會計制度上的缺失虛報、瞞報收入來達到逃稅避稅的目的,影響極為惡劣,同時這也助長了貪污腐敗行為的囂張氣焰,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市場平衡,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的發展。
3.造假的收益遠大于成本
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而喪失了信用和信息的真實性,就會造成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紊亂,虛報利潤、弄虛造假和虛列資產等行為的產生,虛假的會計信息不僅危害了企業的長期發展,同時也對政府稅收和決策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會計準則制定必須經過某些政治程序,而利益集團處于自身利益考量又會對準則的制定產生一定的影響,使結果更加傾向于強大的利益集團而不是總體利益。上市公司從造假中獲得的收益遠大于造假所受到的處罰,導致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證券市場充斥著無視各種法規的行為,中小投資者遭受的損失得不到賠償。
4.會計人員誠信品質
會計造假行為的出現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極大的考驗了人們的會計人員誠信品質和道德標準與價值觀念,釋放了人們反人性中的一面,擴大了金錢和利益的影響。會計人員違反會計誠信原則,不斷掩蓋企業真實經營狀況,向人們提供虛假信息,這就會造成會計經營決策的偏移,不利于企業管理者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這也引發了違規交易等不正當交易行為的產生,完全違背了市場競爭的公正、公平原則,不利于社會的長期穩定,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成不利影響。endprint
三、防范會計造假的對策
1.完善我國的會計制度
會計制度的不斷完善,有利于會計造假行為的進一步防范和治理,我們可以通過嚴厲的會計造假處罰辦法提升會計造假成本,使其遠遠高于造假產生的效益,壓縮造假利益空間,不為造假者留有一絲想象空間,利用制度嚴格規范造假者的行為。采用市場退出機制,針對個別不守信用、行為不端的會計從業者要聯合起來嚴格抵制,使其得到深刻的教訓,不敢再犯。以新業務發展為導向,不斷完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更好的滿足企業經營決策要求。明確會計事項信息的披露方面的規定,促進會計規范化制度的形成,進一步增加表內業務信息的透明度。不斷完善會計系統管理,加強風險防范和管理。我們必須以市場經濟要求為依據不斷完善會計制度,秉承公共利益理論,假定會計制度制定均為大公無私者,可以利用其進行衡量管理成本和市場運作所產生的社會收益之間的差值,以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目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完善會計制度,使其具有較高的可行性,確定各種實際應計項目或是待攤費用等經濟業務都能夠在會計準則中找到相應的有效的處理辦法,不斷提升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與工作客觀性。由此可見,會計準則制定被人們看作是與各種利益集團相矛盾、沖突的過程。會計準則制定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這還不包括準則制定和實施中所產生的公司遵循成本和機構運營成本,更多的則是政治成本,也就是為了轉移財富競爭而導致的公司財富轉移后產生的經濟后果。就以美國政府所展開的經濟危機預防措施為例,經過研究美國政府頒布了《證券法》,但該項法規卻完全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就是該項法規的管理成本過高。因此,我們得出會計準則的制定應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公共干預造成的成本過高問題的產生。現今會計信息披露早已不是簡單的公司行為,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對公共權利和市場機制等力量造成了巨大影響,會計信息的失真、信息披露不及時等對會計信息市場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嚴重影響了市場力量對會計信息供求的調節作用的發揮,此時只有借助政府的干預手段進行會計信息披露,對資本市場投機和壟斷行為加以限制。
2.加強企業內部的財務監管
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首先,營造良好的會計從業環境,構建會計誠信體系,維護市場經濟的穩定性,維持市場經濟穩定,培養正確的價格觀念和道德觀念。利用各種手段喚醒人們內心良知,加強教育的警示和誠信效果,樹立會計人員誠信意識。
構建輿論監督和管理機制。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監管力度,建立并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機制,樹立企業誠信制度,建立企業和人員信用檔案,失信于人者就要被世人鄙棄,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不給造假行為一絲生存的機會。
肅清會計工作環境,幫助企業經營管理者、投資人、監督者樹立正確健康的市場誠信意識,營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加強社會誠信管理,提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全面提升會計信息質量,進而做好會計造假的防范和治理工作。
3.加強內部控制制度,提高企業內部管理
企業內部控制包括內部會計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兩部分。內部會計控制體現了內部牽制原理,與其他管理控制交織進行,在企業內部控制中占著重要地位。完善業績評價機制。利用賞罰獎懲機制,使其能夠對會計、管理行為、動機產生一定的制約和激勵,對企業和個人的會計行為產生一定的約束和鼓勵,從制度上規范會計行為。我們應當不斷完善企業管理結構,使其能夠與市場體制遙相輝映,實現會計行為規范化管理,從源頭上對會計造假行為加以防范。
4.不斷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力度
職業道德主要依靠會計人員自身修養的培養。而經過長期的實踐驗證,會計制度能夠有效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對會計人員行為加以約束。完善的會計制度不僅能夠壓縮會計造假的生存空間、規范會計政策使用范圍,不給財務報告留有一絲粉飾太平的機會,減少會計造假的可能性不斷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力度。通過教育和引導,將外在的職業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要求,通過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覺悟,進一步達到規范會計人員職業行業行為的目的。
結論
會計造假行為嚴重危害了社會、國家和群眾的利益,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會計監督和治理,不斷完善企業會計、審計體系管理,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力度,更好的發揮會計改革作用。我們必須從社會、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不斷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做好會計造假的防范和治理。
[參 考 文 獻]
[1]陶淑榮.淺談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現代商業,2010(24)
[2]王曉靜.對現代企業會計造假問題的治理與防范[J].企業導報,2015(9)
[3]王紅燕.淺議企業會計信息舞弊與治理[J].當代會計,2015(10)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