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彥
摘 要: 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物理教師就要加強新課程理論學習,真正領悟探究的內涵;精心創設物理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注重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中提高探究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物理課外活動,在實踐中使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應用。
關鍵詞: 物理教學 探究能力 培養方式
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一線教師在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理念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物理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自然學科,需要學生觀察現象,深入思考。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及合作討論。在物理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聯系生活生產,體現出物理學科中處處有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知識,鼓勵學生大膽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以解決實際問題,最終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一、提高教師探究意識和能力
自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來,廣大物理教師都能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但我們發現,所謂探究學習,教師的一般做法是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樣的探究顯得表面、膚淺、太過單一,使探究教學表現為盲目性,缺乏科學性。究其原因,是因為物理教師首先不懂探究,沒有真正領悟探究的內涵。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必須提高教師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因此,物理教師要加強新課程理論學習,使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消除因理論而產生的迷茫和困惑。當下,教育形勢越來越好,教育主管部門給廣大一線教師的培訓和研修提供了多種方式和渠道,廣大教師要抓住機遇,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大膽走出去,積極參加培訓,參與課程改革和討論,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積極學習,認真反思,深入探討。同時,在日常教學中,還要積極參加各種科研活動,積極參與課題研究,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和學生學習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總之,只有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探究對象,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及這些教學活動背后的理論、假設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其目的是使教學進入更優化的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使教師成長得更快、更專業。
二、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在將探究性學習模式應用在教學中時,要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從而讓學生對物理現象有深刻的理解。在創設物理教學情境時,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嘗試用已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如在《力的合成與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準備教具,包含彈簧和橡皮繩,學生用手指套在橡皮圈上,另外一名學生用彈簧拉橡皮繩,進而感受在不同力的作用下,橡皮繩發生的變化。如果彈簧拉伸的力不變,兩手指張開后再閉合,學生在根據實際操作畫出示意圖。教師在利用探究性學習模式進行教學時,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課堂,通過不斷探索和實際操作,進而對物理中力學知識有進一步了解,并在情境環境下將抽象的物理知識用圖形表示出來,從而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的教學,對于探究性實驗,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動手做,在做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注重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實驗方式多種多樣,對于課本安排的演示實驗,應100%演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中學到知識,找到規律,還應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活動,自己動手做演示實驗。課本中出現的探究性實驗和分組實驗教師絕不能因器材缺少用演示實驗甚至口述實驗替代,應鼓勵學生多動手進行自制教具,因地制宜,做能做的實驗。如在教學《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時,可要求學生利用身邊生活中的的一些物體作為實驗研究的器材,靈活應用。在實驗中,讓學生充分參與,鼓勵動手、動腦,通過實驗中紙帶上的數據計算重錘重力勢能的減少量與動能的增加量。在小組實驗中,有的同學在積極整理紙帶,有的同學找到自己平時用的刻度尺,有的同學拿出計算器,開始做精確的演算。其次,讓少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物理,用實驗研究物理。如用力捋一束很細的塑料束,塑料束不是捋成一束而是分散開來;玻璃泥揉成一團就會沉入水底,但做成船型就會浮在水面等。在這樣的物理小實驗中,學生積極參與,多角度、多層次、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達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四、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實踐活動是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在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要求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對發生的物理現象認真觀察,深入思考;要尊重事實,嚴肅認真,以科學的態度完成整個活動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倡導學生充分運用課堂所學書本知識,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在設計布置實踐活動時,教師還要細致研究教材,明確目的和達到的效果,制訂詳細的活動計劃,避免盲目性、不確定性;教師要參與實踐活動,及時掌握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以便做出反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情感趨向,適時調整活動安排,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的空間。為了保證課外活動的效果,教師要盡量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合理選擇,如課外實驗、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科技制作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一定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最有效的提升。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規劃課題《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成果,課題批準號:[2012]GSG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