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
摘 要:新課改形勢下,傳統教學觀念和新形勢下的教學需求發生了激烈碰撞。本文通過探討高校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明確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有效教學理論,提出改進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探討有效教學策略的應用及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傳統的教學觀念與現代化的社會需求之間發生了激烈碰撞。為此,在高校中,英語的課堂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有效教學”是由英語“effective teaching”翻譯而來。其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中。
一、有效教學策略的界定
文秋芳認為,學習策略就是為有效學習采取的措施。姚利民在其博士論文中這樣論述:“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取的一系列解決具體的問題的行為方式。有效教學策略就是為實現有效教學目的而采取的具體解決一系列問題的行為方式。本文在姚利民教授對“有效教學”定義的基礎上進行論述。
二、當今高校英語教學現狀
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式落后。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指導思想仍然比較落后,大多數英語課堂教學還是“三個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即“以老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語法為中心”。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語言實踐與運用語言的機會,也對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思維的形成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且也背離了高校以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運用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思想。英語教學重要的不是語法理論講解,而是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傳統的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主角,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重在教,而不是學,學生未能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氣氛沉悶,缺乏活力,學生參與性不高,不愛問,不想問,從而造成整體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無法提升。
三、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模式
我國實行的是素質教育,作為高校英語教師,必須樹立科學教學理念和思路,以及設立教學目標,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角,把課堂讓位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并成為主導者。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授課重點是實用性,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專業和社會市場需求,讓學生了解未來職場對英語的要求。教師依據不同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將教學內容和就業市場需求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2.分層次教學
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事先針對各層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與練習,使得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從而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極大地改善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師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師在備課時事先預計了在各層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了充分的準備,使得開展實際教學時能有的放矢,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這一教學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四、有效教學策略的應用
1.課堂提問策略
設置富有成效的課堂提問環節。教師進行提問之本質在于讓大學生們在知識、認知及思維水平上得到全新的提高,依據這一要求,能夠進行有啟發、有引導的提問,這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環節所在。英語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不要超出學生們的實際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學生應當通過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來獲得學習的相應信息與反饋,并找到英語學習中的疑難點與薄弱環節。在提問時,教師應當顧及學生的實際能力,不但要面向各個不同層次的大學生,而且也要面向每一位大學生,從而讓全體大學生都能有機會積極地參與到英語課堂提問活動之中。
2.課堂管理策略
課堂管理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調控人際關系,和諧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有效的課堂管理,一方面,它有助于維持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約束和控制有礙學生學習的問題行為。另一方面,有助于激發學生潛能的釋放,引導學生積極地、充分地投入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習效率。
(1)制訂課堂規則。課堂規則應符合四個條件,即簡短、明確、合理、可行。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學生守則、學生行為規范條例、學校規章制度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指導原則。
(2)組織課堂教學結構,維持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爭取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既是課堂紀律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有效策略之一。要求教師合理組織課堂教學,優化時間意識,注意課堂時間管理的策略,維持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教學評價策略
新課改下的評價體系包括了非測試性評價、測試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多種不同形式。教師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效果,還要關注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和學習中的方式過程。通過多種手段來對學生的興趣、態度及課堂參與度做出相應評價,對英語語言的發展狀態做出評價,對學習嘗試,哪怕是錯誤的、無效的嘗試做出積極的肯定,同時適時地進行指導和糾正。
教師要將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包括課堂、課后、習題等諸多方面。教師可以側重檢測學生與人討論溝通的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自主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總結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及發展,都有賴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可以改變我國多年來傳統教學的低效或無效現象,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認真有效地教,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努力使英語課堂教學取得最佳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將高校公共英語教學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高曉娜.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8.
[3]胡淑珍.課堂教學技能[M].北京: 團結出版社,1993.
[4] 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江出版社,2012.
[5]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薛法根.實施課堂有效教學,提升校園生活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
[7]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8]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0]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