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青
【摘要】人的啟蒙起始于家庭教育,并且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學生的心理成長發育,尤其是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家庭的正確引導對于學生個體心理、生理發育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本文以九年義務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該年齡段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從中找出有效對應策略。
【關鍵詞】義務教育 家庭教育 問題規避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34-02
1.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隔代造成家庭教育觀念存在偏差
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家庭主要成員間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并不明確,并且父母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平衡關系、權責分明并不明晰,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是由學校來完成的,學校應該承擔孩子的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而且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幾乎不與學校及老師聯系,這使得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幾乎處于脫鉤狀態。對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存在不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使用粗暴式的方式,陳腐觀念殘留嚴重。除此之外,目前社會中不少家庭結構的構成形式為“四二一”結構,父母與爺爺奶奶之間教育理念又存在差異,而且由于工作等原因,孩子多由爺爺奶奶照料,這使得父輩與爺爺輩之間的教育觀念不一致更為突出。
(2)教育方式與教育內容失衡
從本文對當地中小學生家庭教育進行的相關調查統計結果發現,不少家庭在家庭教育內容方面存在失衡現象,比如多數家長較注重孩子的課本知識學習與考試成績,對于孩子的各種技能、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內容較為輕視。這種應試教育的觀念在父母中已經根深蒂固,嚴重影響了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界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多數家庭在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更偏向學校教育模式,即以文化課程學習、文化課輔導等為主。此外,家庭教育所選擇的教育方式較為單一。
(3)家長忽視子女主體地位而“包辦過度”
多數家庭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使其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注重父母自身單方面的影響和作用,進而忽視了子女的互動和主體地位,強調父母的“管教”作用,忽視了隱性的家庭教育的潛在作用,這種現象在農村家庭或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在這些家庭中,父母普遍存在“包辦過度”現象,認為孩子只需要學習好就可以,其他事情均有父母包辦。這種包辦過度現象使得孩子缺少“當家”的意識和味道,缺少靈活的思維和創造性的行為。
2.新時期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
結合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可發現,造成這些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雖然近些年來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但其家庭教育素質卻普遍偏低,包括家庭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等;二是包括政府、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對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的關注不足,缺乏專業的家庭教育宣傳與輔導機構,使得家庭教育輔導陷入低谷;三是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對普通家庭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方面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比如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激勵時多采用物質形式的獎勵,忽視了精神方面的激勵。
3.新時期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對策
(1)政府加大發展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其中政府在家庭教育事業發展中處于主導和引導地位。為了能夠使家庭教育發揮其真正該有的作用,政府部門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發展家庭教育事業的力度:①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事業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網絡,專款專人做好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溝通與交流;②建立以家長、學校為主的家庭教育家長培訓系統,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定期開展家庭教育培訓等活動;③成立專門的家庭教育事業工作小組,提高專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
(2)學校強化家庭溝通與培訓
學校應發揮教育的主動性作用,做好家庭教育培訓工作,定期去辦學校、家長交流活動,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以及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水平。學校做好指導工作,給家長專業的指導意見,比如統一性的指導與個別性指導相結合,及時性指導與預防性指導相結合,認識性指導與操作性指導相結合,啟發性自導與糾正指導相結合,普遍性指導與特殊性指導相結合等。此外學校還應積極引導家庭構建學校與家長共同管理學生的渠道。
(3)家庭努力提升專業家庭教育水平
對于家庭自身而言,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家庭教育水平,認清自身的不足并及時彌補,注重提升父母自身的心理輔導、心理教育與精神溝通能力。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需要改變傳統教育方式,重視自身的榜樣作用,努力改善親子關系等。
參考文獻:
[1]周蕾.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的文化審視[D].華中科技大學.2013.1
[2]王麗麗,張悅.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2